文明天地 传承文化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南怀瑾 上虞
查看: 312|回复: 2

骆兆平 :重印《四明丛书》序

[复制链接]

1455

主题

1946

帖子

8568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8568
发表于 2023-4-22 14:57: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重印《四明丛书》序


骆兆平



《四明丛书》是一部编集宁波乡邦文献的郡邑类丛书。宁波为浙东望郡,因境内有四明山,故泛称四明,宋元郡志题名《四明图经》或《四明志》,明洪武十四年始称宁波。乡贤遗著既是地方之文献,也是天下之文献。广陵书社再次重印四明丛书,对传播学术文化做出贡献,是一件值得赞扬的好事。


宁波地处东海之滨,全国海岸线的中部,枕山面海,气候宜人。早在七千年前,先民们就在这片土地上劳动生息,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杆栏式木构建筑、人工栽培稻谷和原始艺术品等遗存,足以证明这里是中华远古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随着人口的增多,生产方式的进步,居民点逐渐从山地向海退后的平原推进。据地方志记载,春秋战国时,这里是越国的一部份,秦汉时设鄞、句章、鄮三县。汉末至五代十国,中国几经大乱,而浙东始终处于战祸动乱之外,获得长期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的机会。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始设明州,穆宗长庆元年,州治迁到余姚江、奉化江与甬江汇流处三江口。这里水路交通便利,成为唐代以来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之一,从此经济文化快速发展。宋初的明州统有鄞、慈溪、奉化、象山、定海、昌国六县。南宋绍熙五年十一月,升州为府,称庆元府。元时改为庆元路。明清均称宁波府。而宁波人提到籍贯,常以四明代郡。


宁波为人才渊薮之区,学问家代不乏人。汉有任奕。晋及南朝,出现了以虞喜、虞翻、虞预等为代表的文化家族。唐初的虞世南被唐太宗李世民称为兼有五绝的出世之才。北宋庆历年间有王致、杨适、杜醇、楼郁、王说,他们教授乡里,从事教育和学术研究,人称“历五先生”南宋建都杭州,宁波成了近畿之地,出现了文化繁荣局面。淳熙年间有杨简、沈焕、袁燮、舒璘,他们力主陆学,形成四明学派,人称“熙四先生”宋末又有大儒王应麟,他一生著作三十余种,七百余卷。元有程端礼、程端学兄弟两醇儒。明代有王阳明的心学及姚江学派。清代有黄宗羲、万斯同、全祖望为代表的浙东学派。千数百年间,学者如林,其中有著作被收入《四明丛书》者,汉一人,晋三人,南朝陈一人,唐三人,宋二十四人,元八人,明四十一人,清四十三人,民国二人,共一百二十六人。若以籍贯分,鄞县最多,有八十八人,鄞为州治或府治所在地,人文荟萃。其次为慈溪十八人,余姚六人,镇海四人,定海三人,奉化三人,象山二人。此外,金陵、西域各一人。至于外籍人士,其著述有裨四明掌故者,也在《四明丛书》甄录之列。


宁波人有汇刊群书保存文献的优良传统。宋咸淳间,古鄮山人左圭汇刻宋及宋以前人著述百种,成综合性丛书,名《百川学海》,其中有鄞县人高似孙、戴埴、郑清之三家著作,开创了乡后学刻乡先贤遗著之风。至清末民初,浙江各地编刊郡邑丛书已蔚然成风,而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宁波却相对滞后。郡人张美翊等虽有心及此,但终因募资未果而罢。宁波哲儒辈起,遗著不下数千百种,然而佚者过半,未刊者甚多,虽刊而稀见传本者亦不少。因此,选刊乡贤著作,便是一项抢救性保存地方文献,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推动学术文化发展的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要事。于是,张寿镛先生毅然以编刊《四明丛书》为己任。


张寿镛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藏书家和出版家,字咏霓,号伯颂,别署约园,鄞县人,清光绪二年五月二十九日生,光绪二十九年举人。民国初,任上海货物税所所长,后任浙江、湖北、江苏、山东财政厅长。十四年,任沪海道尹。十五年十一月,管理财政部总务厅。十六年九月,任财政部次长,二十年十二月辞职。此后即致力于办好光华大学和编刊《四明丛书》。三十四年七月十五日因病逝世,享年七十岁。


张寿镛先生自民国初年开始搜集四明文献,并陆续对乡贤遗著的存佚情况作了详细调查,所以,编刊《四明丛书》能做到博采约收。选录时,先品其人,后评其书,有学术价值而又流传未广者方为付刻。入编著作的底本,除张氏约园藏书外,还采自冯氏伏跗室、屠氏古娑罗馆、张氏恒斋、孙氏蜗寄庐、陈氏百岁堂、陆氏味腴堂、徐氏烟屿楼、张氏长春花馆、陈氏旧雨草堂、林氏藜照庐等故家所藏。大约清《四库全书》著录者占十之三,得于冯氏伏跗室者十之二,友朋与作者后人提供者十之一,约园自藏者十之四。如万斯同遗著,入编《石经考》、《宋季忠义录》、《儒林宗派》、《历代纪元汇考》、《石园文集》、《补历代史表》、《庙制图考》,共七种,其底本来源,有约园藏刻本和稿本,屠用锡藏王梓材增注本,陈月峰藏旧抄本,伏跗室藏稿本和宜兴吴氏藏万氏旧抄本。


《四明丛书》规模大,刻印时间也较长。全书八集,一百七十八种,一千一百七十七卷,始编于民国十九年,至二十一年冬,第一集告成。二十三年秋,第二集书成。二十四年夏,第三集书成。二十五年春,第四集书成。二十六年秋,第五集书成。正当此集校印之时,抗日战争爆发。此后,张寿镛先生身处忧危,在狼烟烽火中,克服种种困难,仍校刻不辍。曾将已刻书版,分藏杭州弥陀寺,南浔嘉业堂,幸无损失。二十八年冬,第六集告成,二十九年秋,第七集书成。三十四年七月,第八集刻未及半,先生去世。后由其子星联、悦联、芝联等在民国三十七年十二月续成。并请冯贞羣先生补写了第八集总序和后序。


《四明丛书》出版后,受到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其价值,窃以为除了入编文献本身的学术价值外,还在于编者通过辑佚、校勘、题跋等文献整理工作后所具有的版本价值。


历代典籍由于各种原因逐渐散亡,若原本不存,或无专集行世,而其文见于他书者,可从他书采辑。《四明丛书》收录辑佚本三十余种,其中张寿镛先生自辑本七种,即唐《虞袐监集》四卷,《贺袐监遗书》四卷(与冯贞羣合辑),《孙拾遗文纂》一卷《外纪》一卷,宋《丰清敏公遗书》二册,《舒懒堂诗文存》四卷《补遗》一卷,《定川遗书》二卷《附录》四卷,明《陈忠贞公遗集》三卷《附录》一卷。例如《虞袐监集》的采辑,是以《全唐文》及《唐百家诗集》为蓝本,又采《溪上诗辑》,《蛟川诗系》,《蛟川耆旧诗》,《四明诗干》各书存者,然后整理成集。


《四明丛书》校勘精细,入编之书并非简单地照本翻印,在刻印前,编者对于现存的不同版本都作过认真细致的校勘。如《张苍水集》,用张苍水裔孙张世伦藏海滨遗老高允权本,参校永历黄氏藏本及顺德邓氏活字本。有的稿本,如《宋元学案补遗》,全书一百册,卷帙繁重,所采录之书民国时已经罕见,原稿字迹细小,分条剪裁,粘合处又欠牢固,为校勘工作带来不少困难,前后历时五年才校刊告竣。


《四明丛书》入编之书,除原著外,兼收后人对作者及作品的研究成果,包括年谱、校勘记、著作考等。如王应麟《四明文献集》,就附刻钱大昕、陈仅、张大昌分别所编王应麟年谱三种,这样就可让读者同时获取有关研究资料。张寿镛先生还为其中的一些著作写序跋,为丛书一至七集写总序和后序,叙述作者生平,作品流传,版本异同等内容。其序跋之多,也为同类丛书所罕见。第八集末,《容膝轩诗文集序》写于民国三十四年五月十一日,可知先生在去世前二个月的病中仍著述不辍。


《四明丛书》用传统雕版印刷方法刊印,字体版式仿鲍氏《知不足斋丛书》,刻印精良,版藏南浔嘉业堂。一九八一年,扬州古籍刻印社(广陵书社)借原版刷印,线装六百三十六册,其中补版约三十册,当时印数不多,早已售罄。今年,为满足读者需要,广陵书社拟缩拼影印,出版精装本。副社长曾学文先生来信约稿,于是,我不揣浅陋,执笔介绍四明文献与《四明丛书》,以为喤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55

主题

1946

帖子

8568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8568
 楼主| 发表于 2023-4-22 15:01:46 | 显示全部楼层


《四明丛书》是一部编集宁波乡邦文献的郡邑类丛书。宁波为浙东望郡,因境内有四明山,故泛称“四明”,宋元郡志题名《四明图经》或《四明志》,明洪武十四年始称宁波一。乡贤遗着既是地方之文献,也是天下之文献。广陵书社再次重印《四明丛书》,对传播学术文化作出贡献,是一件值得赞扬的好事。


  《四明丛书》规模大,刻印时间也较长。全书八集,一百七十八种,一千一百七十七卷,始编于民国十九年,至二十一年冬,第一集告成。二十三年秋,第二集书成。二十四年夏,第三集书成。二十五年春,第四集书成。二十六年秋,第五集书成。正当此集校印之时,抗日战争爆发。此后,张寿镛先生身处忧危,在狼烟烽火中,克服种种困难,仍校刻不辍。曾将已刻书版,分藏杭州弥陀寺、南浔嘉业堂,幸无损失。二十八年冬,第六集告成。二十九年秋,第七集书成。三十四年七月,第八集刻末及半,先生去世。后由其子星联、悦联、芝联等在公元一九五○年续成。


《四明丛书》为张寿镛自1931至1945年编纂,收集了四明(今浙江宁波)地区作者历代著作文献,汲及到四明地区的都收录,其第五集总序,刊发了他多年研究的成果--宋元浙东学术渊源考。该书是民国以来雕版图书中规模较大者之一,凡8集,162种,1188卷,不少系珍贵之地方文献。
  张寿镛先生(1875-1945),字詠霓,号伯颂,别署约园,浙江鄞县人。张寿镛先生在北洋军阀时期,历任浙江、湖北财政厅长,有“善于理财”之誉,民国时期历任江苏省政务委员、财政部次长、政务次长。辞职后不愿谈官宦生涯。后全力创办光华大学、编刊《四明丛书》。晚年著书立说。”


  《四明丛书》最初拟分十集出版。民国二十一年(1932),第一集刻印告成。民国二十九年(1940)陆续刻印至七集半时,张寿镛先生不幸去世,由其子星联等刻印完成第八集。待刊之九、十两集,今仅有《存目》传世。张寿镛去世后,冯孟颛又为第八集写了总序和后序。四明丛书以其对宁波历代先贤著述的搜集之广、版本之精,为后人勾勒出四明学术的流变、风貌,为了解与研究宁波传统文化的必读典籍。


《四明丛书》为张寿镛自1931至1945年编纂,收集了四明(今浙江宁波)地区作者历代著作文献,汲及到四明地区的都收录,其第五集总序,刊发了他多年研究的成果——宋元浙东学术渊源考。该书是民国以来雕版图书中规模较大者之一,凡8集,162种,1188卷,不少系珍贵之地方文献。 张寿镛先生(1875-1945),字咏霓,号伯颂,别署约园,浙江鄞县人。张寿镛先生在北洋军阀时期,历任浙江、湖北财政厅长,有“善于理财”之誉,民国时期历任江苏省政务委员、财政部次长、政务次长。辞职后不愿谈官宦生涯。后全力创办光华大学、编刊《四明丛书》。晚年著书立说。”。《四明丛书》最初拟分十集出版。民国二十一年(1932),第一集刻印告成。民国二十九年(1940)陆续刻印至七集半时,张寿镛先生不幸去世,由其子星联等刻印完成第八集。待刊之九、十两集,今仅有《存目》传世。张寿镛去世后,冯孟颛又为第八集写了总序和后序。四明丛书以其对宁波历代先贤著述的搜集之广、版本之精,为后人勾勒出四明学术的流变、风貌,成为广大读者了解与研究宁波传统文化的必读典籍,可谓我馆地方文献资源库中利用率与收藏价值俱佳的精品。《四明丛书》具有以下鲜明特点:   


1、有序有跋,体例独有,学术价值高。全书编例一致,张寿镛在每一集卷首先撰一总序,逐一介绍该集收录之书。总序名为“集古语”,乃是集录前人有关该书的评语,记述作者生平,也是集史传志乘的原句,一一注明出处。收录的每一种典籍,都有张寿镛所撰的序或跋,详述编辑之由、刊刻之故,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在其他州郡丛书中独树一帜。如仅存寥寥三百八十字的《任子》一篇,仍为之作序2000余言、跋200余言,详述收录之原因,考订之经过。又如收于第五集的《宋元学案补遗》,原书脱稿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原稿纸薄如蝉翼,字细如牛毛”,一经翻手,翻然飞坠。张寿镛历时五年,才在夏同甫等朋友的帮助下校刊完竣,使该书得以保全。张寿镛为该书撰成了长达一万两千余言的序文,历述宋元两代四明贤哲之著作与学术源流,对后学治宋元学术思想史者大有裨益。   


2、著录详实,校勘择善本。张寿镛先生每刻一书“必取诸善本参校,互异之处,择善而从,其无从互校者仍之。”如收于第二集的明张煌言《张苍水集》,他先据8种不同得版本初校,最后采用裔族张世伦藏海滨遗老高允权本参校永历黄氏藏本、顺德邓氏活字版本,校勘之慎审可见一斑。


3、表彰忠义,不遗余力。《四明丛书》辑刊之时,正是中华民族遭受日寇蹂躏之际。因此,张寿镛选刊各书,并非单为保存乡邦遗书,而是“先品其人,后平其学,审其所作,确乎可传,方为付刊”,以表章忠义,弘扬四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民族气节。因此,丛书优先收录张煌言、陈良谟、钱肃乐等忠义节烈之士的遗著。张寿镛最景仰先贤万斯同,收编万氏遗著达七种,力为表彰。这样,与一般丛书相比,《四明丛书》更多了一份表彰前贤,褒扬忠烈,激发民族气节,弘扬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意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55

主题

1946

帖子

8568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8568
 楼主| 发表于 2023-4-22 15:05:30 | 显示全部楼层


张寿镛(1876~1945)

字伯颂,浙江鄞县人。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中举,任江苏淞沪捐厘总局提调,宣统二年1910年改任江苏度支公所科长,整理财政。张历任地方财税官员,深识此中利弊,又与上海金融界有较深渊源,在整顿江苏财政、清偿旧债之余,尚能每月解款70万元供给中央政府,为各省之冠。


民国14年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圣约翰大学师生550余人因校长卜舫济以高压手段阻挠学生的爱国举动,愤慨离校,共商自办学府。张为离校学生善后委员会的工作捐款、捐物,并捐资3000元作为校舍建筑费,新校筹备委员会决定成立光华大学,推举张为校长。是年9月光华大学成立,先在霞飞路今淮海路租房上课。次年9月,大西路今延安西路新校舍建成,即迁入上课。


张主持光华校政,竭力效法蔡元培,延请教授不拘一格,兼收并蓄,罗致人才极一时之盛。抗日战争初期,大西路校舍在战火中被毁,学校迁入租界上课。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进入租界,要各校向日伪当局登记,张立即表示:“我宁愿解散光华,决不登记。”并委托在四川的光华大学商学院院长在成都成立分部。为避免登记,在上海的光华大学改称诚正文学社即原文学院和格致理商学社即原理学院


张在光华还亲自授课,其讲稿辑成《约园演讲集》、《经学大纲》和《史学大纲》等书。他的著述还有《约园杂著》、《诗史初稿》等问世。他好藏书,收罗近10万册,就其所藏刊刻《四明丛书》等已广为流传。在抗日战争中,与郑振铎、何炳松等接受政府委托,在上海秘密收购古籍,收到善本4860部、普通本1.1万余部,为保存祖国文献作出了贡献。


张寿镛(1876~1945)

近代教育家、藏书家。字伯颂,号泳霓,别署约园。浙江宁波人。光绪末举人,官苏州知府。辛亥革命后,任浙江财政司长、湖北财政厅长、财政部秘书、国民政府财政次长等职,历30年,后见国民党腐败,遂辞去。出资创办光华大学,并任校长,后改名成华大学。极喜藏书,抗战初期曾加入“文献保存同志会”,与何炳松、郑振铎、徐鸿宝等人,在上海抢救沧陷区古籍,两年中收古籍1.5万余部。他私人藏书近20万卷,收书始于1920年,1937年冬编有一善本书目,大部分为明刻本,以藏书的刊刻年代为序,共达735部,抄校本254种。搜集浙江地方文献刻为《四明丛书》,搜采之广,卷帙之繁,为丛书中罕见,多从北京图书馆、天一阁、文澜阁、嘉业堂等公私藏书中翻抄而来。曾作《述怀》诗:“藏书如不读,滋味那知长?琳琅廿万卷,椠刻不寻常。”著有《游蜀草》、《约园杂著》、《史诗初稿》、《约园演讲集》、《史学太纲》、《诸子大纲》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明天地 浙ICP备 18047255号 浙公网安备 33060402000462号

GMT+8, 2024-12-4 00:49 , Processed in 0.05763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