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光村喻光片航拍
崧厦传统竹器专业村喻光(上)
喻光村现属新光村喻光片,最早名“俞港”,后来名“喻港”、“喻江”。
俞港,以崧(嵩)城俞氏居住河港边而得名。崧城俞氏,源自山东青州。崧城始祖俞夔(kuí),字良甫,多积阴功,以道德自任。宋哲宗元符年(1098—1100)间,征秘书郎,未就。由百官迁居崧城。
俞夔生子俞侁。俞侁生二子,长子俞允,字公佐,仕宋文思院判院,后代为“院判派”。次子俞元,字公辅。进士,仕端明殿学士,后代为“学士派”。
崧厦下桥头横街、俞港、严巷俞氏皆为院判派后裔。俞港俞氏分集房、志房、凤房、昶房四房。
俞氏居于俞港,据推测,时在宋、元之间。
元末明初,成敬从诸暨迁居俞港,隔河而居,俞氏居前,成氏居后。俞港大概新增了家族人口,所以在“俞”字前加了一个“口”,遂有了前喻港、后喻江之分。
明朝中叶,又有蔡林朱氏迁居喻港后面,与之前的喻港相隔一坟基地,喻港遂分前俞、中成、后朱的三家村。
从民国崧厦街市图中可见,喻港就在街边。图中喻港写作“俞江”,,因土音“江”与“港”是同音。
所以为了简便,喻港就写成“喻江”。
对于崧厦的地理环境与物产分布,以及各地区人民因地制宜,生产发展,以及物产特色,职业分类,在民国《松夏志·舆地》卷中,有极为简炼的归纳描述,作者文笔相当精湛。
民国崧厦街市图
原文说:“若乃风俗,湖西利饶鱼米,有近市之求,少极贫之户。且俗尚敦朴,崇俭斥奢。多致藏蓄,而户诵家弦,亦复富而好礼。
至土宜、职业,大抵嵩里之人智,其利权量,储宜食货。盖湖之人劬(qú,勤劳),其利蒲鱼,稻宜秔秫。曹江之人俭,其利瓜菽,种宜苞芦。高原之人愿(忠厚),其利布帛,谷宜稻麦。后海之人武,其利鱼盐,植宜绵絮。
其畸零,如喻港之竹器,丁家埠之蒲包,蔡林、西华之乌金纸,横港、汪家岸之五色带,亦一种特产云。”
民国《松夏志》记载喻港竹器
崧厦在夏盖湖之西,故称“湖西”。夏盖湖是五乡稻田的灌溉水源,所以“利饶鱼米”。夏盖湖原在严巷头旁边,张湖、上湖、下湖皆属夏盖湖区,离崧厦街不远,可捕鱼、种田,所以“有近市之求,少极贫之户。”
崧厦人的传统崇尚诚实、朴素、节俭,反对奢侈、浪费。“俗尚敦朴,崇俭斥奢。”所以很多家庭勤劳致富,有财力培养子弟读书明理,富而好礼。“多致藏蓄,而户诵家弦,亦复富而好礼。”
崧厦地区分为五大板块,崧厦街区一块,夏盖湖周边一块,曹娥江旁边一块,高原田地一块,靠近后海头一块。
五大区域地理环境不同,种植的物产、经营的产业也就不同。
崧厦街上人民机智,摆摊开店,贩进卖出,赚取利润,经营日用百货与粮食。夏盖湖边农民勤劳,捕鱼种稻。曹娥江边农民节俭,常逢潮患,沙地以种瓜果、梅豆为主。高田农民踏实,农闲纺花织布,种植稻麦。后海头人武勇,下海捕鱼,不畏生死。海边晒盐,可种棉花。
崧厦有四大特产,四大手工业。喻港的竹器,丁家埠的蒲包,蔡林、西华的乌金纸,横港、汪家岸的五色带。
成立东伯讲述
因此,喻港是一个传统竹器村,以手工业为主。前喻港的特色是大雨凉帽,中喻港的花式品种比较多,做篮、做篓(罶)、土箕(泥落)、扫箕(畚斗)。有抲鱼养鱼的罶,口小肚大的篰笼。
还有肥田罱河泥的罱篰,是一种连接两根竹根,能一张一合的泥夹。罱篰的特点的形似大口,一罱一大嘴巴。所以民间戏称大口吃东西的人,“嘴巴像罱篰”,是以农业常用器物作比喻,确实十分形象。
还有雨天耘田戴的合具,形如乌龟壳,竹制,中间填箬壳,雨天在稻跪爬耕田时,背在脊背,连头和背盖住,以遮雨淋受寒生病。合具的制作,可见过去农民种田之苦。
喻港的竹器品种繁多,应需制作,居民、农民、渔民都有需求,家庭平常日用,更是离不开斗篮、扫箕。
我采访了几位老人,问喻港村的竹器制作始于何时?老人们都说:话勿灵清哉!伢太太辰光就一直做落来咯!
喻港村的传统竹器制作,虽在民国志中有载,但可知竹器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必然源远流长。上推至古代,应该在宋、元时期就已经开始制作了。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