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识鉴
郑和惊为天人的神武英姿
研究明史,因为与郑和亲近人的第一手资料缺乏,所以清代修《明史》,相隔二三百年,又由于立场史观的不同,所以史与实不能融合为一体。
其实明代与郑和同朝为官的有一人,而且也著了书,今有流传。
这个人就是袁忠彻,浙江鄞县人,是一位相士,以神相著称。袁忠彻的相术传自父亲袁珙,袁珙尝为朱元璋、朱棣、姚广孝看相,皆如所言,十分传神。
永乐皇帝登基,袁珙、袁忠彻父子皆同朝为官,受到永乐皇帝信任。认识郑和,也为郑和看过相,对郑和十分了解。
郑和是永乐皇帝为燕王时的大内侍卫,简称“内侍”。“身长九尺,腰大十围。”身长有二米七八,腰围有一米宽。明目秀眉,面容含笑。“行如虎步,声音洪亮。”是燕王身边的第一贴身侍卫。
郑和文武双全,为人忠勇。敢于赴汤蹈火,无所畏惧。
建文元年(1399),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建文帝大将李景隆合兵五十万攻北平,结九营于郑村坝。燕王兵寡,计议先以奇兵(敢死队)冲破阵营,再大军跟进,才能获胜。
郑和主动请缨,率精骑数百进攻。郑和一马当先,犹如天神下凡,势如破竹,连破七营。燕王随后挥师跟进,大获全胜。时年郑和二十八岁。
永乐称帝,以郑和在郑村坝的战功,赐姓“郑”,郑和遂改马姓郑,时年三十三岁。
因郑和具备“才负经纬,文通孔孟。博辩机敏,长于智略,知兵善战”的才能。国家方定,谁来管理北京的工程建设、各项物资统筹调配、火药军工制造等等,这个重任,就落在了年富力强的郑和身上,这个部门与职务称“内官监太监”。
六百年后的现代人,看到这个名字怪怪的,以为是阉官服侍内宫妇人担当的角色。其实是被民国以来公知给误导了。
据《明史·职官志》记载,内官监负责的事务有:“掌木、石、瓦、土、搭材、东行、西行、油漆、婚礼、火药十作,及米盐库、营造库、皇坛库,凡国家营造宫室、陵墓,并铜锡妆奁、器用暨冰窨诸事。”
“火药十作”,就是国家兵工厂,“十作”,又称“什作”,就是各种作坊,制造工厂。
这是一个诱惑力极强的职位,就是天天在金钱、财物中打滚,能不染铜臭、一身清白的,具有出世修养的郑和做到了。
看看现在的腐败盛行,就知道郑和的修为有多么了不起!
因为郑和的大修为,才有之后的大航海,也由此可见永乐帝的大伟略。不但一雪明初遭倭寇入侵而禁海屈辱,而是向世界一展中国雄风,文明盛世。
那个时候,什么西欧,还在穷困潦倒之中,没有航海技术,也没有什么财物可与中国贸易,处于闭塞状态。所谓西方文明,哪有?郑和七下西洋,一点都没影子。
是郑和大航海之后,给世界带去了文明与科技,沐浴中国文明的雨露,才慢慢让欧洲脱离野蛮。
因此永乐帝与汉武帝都是中国历史上英明伟略的帝王,一带一路,就是汉、明两代开启的中国与世界贸易通道。
现在正是中国的复兴阶段,物质、科技已经具备,只差文化、思想境界的提升,在于打破被西方禁锢的思想。思想一旦解放,整个身心境界、社会风气、国家气象自然就会大大提升。
因此,与郑和经常见面的袁忠彻的记录,是十分宝贵的第一手史料,值得重视。
袁忠彻著有《古今识鉴》,他对郑和的记载如下:
“内侍郑和,即三保也,云南人。身长九尺,腰大十围。四岳峻,而鼻小法反,此者极贵。眉目分明,耳白过面。齿如编贝,行如虎步,声音洪亮。后以靖难,功授内官监太监。
永乐欲通东南夷,上问:‘以三保领兵如何?’忠彻对曰:‘三保恣貌才智,内侍中无与比者。臣察其气,色诚可任。’遂令统督以往,所至畏服焉。”
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
但是季羡林认为这样记录是“神化”,他在《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新版序》中说:
“最令人吃惊的是,当郑和还活着或者死后不久的时候,他本人已经被别人神化。与郑和同时的人袁忠彻所著《古今识鉴》中,就有神化郑和的记载。”
“袁忠彻神化郑和,把他的生理现象也加以神秘化,其中隐约也有印度影响。他是神相袁柳庄的侄儿(误,应为儿子),他从相术上来谈郑和,毫不足怪。值得我们注意的不是郑和的生理现象,而是在郑和当时,他已被神化,浪漫的味道已经很浓。
更可怪的是明代黃省曾的《西洋朝贡典录·爪哇国》居然也受了《古今识鉴》的影响,对郑和说了些类似神话的话。我认为,所有这一些都表明,郑和下西洋这一件事,在明代就已经唤起了浪漫的幻想。至于南洋一带大建其三宝庙,只不过是这种幻想的另一种表现形式罢了。”
与郑和同朝为官袁忠彻记录的不可信,明朝人黃省曾写的也不可信,只有民国丑化中国的歪风才是可信的,真是奴化限制了人的认知力。
让季羡林惊为神化的郑和英姿,大概只有长得像他那样的小嘴小眼,或者更丑陋,才符合他狭隘的心理需求。。
季羡林的专长是研究蝌蚪文,对于中国古文缺乏专长,甚至点不断,理解不了。
比如他在引用袁忠彻对郑和的面相描述时,文中出现“四岳峻而鼻小,法反(?)此者极贵”的文句。很显然对“法反”不理解,所以特意加了个括号加问号,表示这里有问题。
在他看来,也许是认为文字有错误,因为“法反”什么意思?翻字典是查不到的。因为字典本身就是专家编的,专家自己不懂,自然不会编进去,也就查不到了。
现在网上引用《古今识鉴》中的原文时,也往往把“法反”直接删掉了,因为不知在说啥。
“法反”,是指法令纹向上。一般法令纹都是向下的,而郑和法令纹是向上的,与一般人相反,所以说“法反”。
法反的人世上少有,所以是极其珍贵之相,“此者极贵”。
当然,“此者极贵”,是包含整个形体、面相、行动而言的,但“法反”一点,则是反映了郑和光明、谦和的内心世界。
因为烦恼痛苦多的人,法令向下。只有心中充满欢喜快乐,法令才会向上。而这样的人,是少之又少。
现在出土一具郑和的塑像,历经六百多年,色彩褪去,居然笑意还在,乐观面对世界。
明代郑和塑像
郑和的面相,其实就是传统雕塑佛、菩萨的面相。“四岳峻”,是面相中上额、下颏、左右两颧丰隆,鼻子小巧,有一种温文尔雅,充满慈悲喜舍的面相。
郑和还有“耳白过面,齿如编贝”的生理优点,耳朵比面色还白,牙齿整齐洁白,这是口相完美,精神充沛的象征。
因为耳通气海,与肾相连,耳朵色白,说明肾气充沛,清神饱满。同样牙齿好也与肾脏有关。
所以郑和的整体形象,就是一位福慧双修、智勇双全、品德高尚、人格圆满、包容天地的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