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天地 传承文化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南怀瑾 上虞
查看: 808|回复: 0

伟明棉花数第一,红汇姑娘爱伟明

[复制链接]

1532

主题

2028

帖子

9015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9015
发表于 2021-5-31 06:03: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伟明棉花数第一,红汇姑娘爱伟明

伟明村航拍2.webp.jpg

伟明村航拍

三汇伟明大队的先进事迹,除了围涂是先进,还有棉花也是全县先进,他们的先进事迹,常让我听得眼睛湿润。如果没有老一辈人的艰苦奋斗,哪有现在的美好生活。


沈加礼老会计说:沈氏祖上是从肖金迁来的,到现在有七八代。小时候家里穷,到十三岁时,解放了,半路庵开办学堂,才上学读书。


读书读到六年级毕业。1955年下半年,刚好组织低级社,就到低级社里当会计。


1956年低级社并拢来,在伟明村高级社里当会计。一直当到2000年,决算造好以后。任职了四十五年。


沈会计因为经济的了解,所以对伟明的变化记忆犹新,他说:


沈加礼老会计.webp.jpg

沈加礼老会计

最早开始高级社并拢来辰光,总收入只有10万元。大概1300多人口。


经济这几年较关发展,到1985年时,亩产棉花达到200斤皮棉,伟明村全县第一,受省委表扬!


全三汇乡,伟明是第一位。全国棉花工作会议,到伟明来召开。


伟明每年都搞点,上虞棉花指导组就驻在伟明。蔡成一、金化龙等都来伟明。


凡是全县要受棉花生产指导,都在伟明出去,伟明并且派棉花指导员,到华镇去指导。伢老堂沈永林,当华镇棉花指导员。


农民收入要比整个三汇乡高出不少。所以红汇的姑娘都欢喜嫁到伟明来!


伟明的棉花为什么种得好?


伟明棉花能产量高,一是地大物博,二是勤劳,肯吃苦。


当时在沿海围涂围了300来亩,保安前丘、果场丘、咸水草丘(后因种植柳树,以柳藤制作工艺品,称“柳藤丘”),都围起来。


当时老百姓都抛石护岸,劲头都是比较足的。老百姓是非常苦的,就为了子孙后代得益。


从高级社一开始,就开始苦干,“三十日夜不停工,正月初一照样干。”


那里像现在当会计,原来都是赤脚领先,到前线去呢!


棉花为什么会好?确实是精耕细作,经常到外地去取经,到慈溪,慈溪是全国棉花先进县,到那里去看经验。


这里呢,劳动田头确实抓得紧。


还有一个呢,有土地,种植面积可以大。


所以伢棉花啦,一看见伢伟明同联谊交界,伢棉花就是突出一截。


棉花一要培育,二要季节,培育同季节一定是关键。


棉花施肥也很有讲究,棉花施肥施得好,施得恰当,棉花长势好!结铃结得早。


产量越高,国家有返回化肥越多。资源越多,像户人家一样,容易搞好。


老会计感叹说:这两位书记真苦的,真好的!


伟明村的采访,一直是徐世荣师傅陪着我,给我带路,给我讲述,在采访的讲述中,他经常有作补充,在此特别感谢!


徐世荣师傅.webp.jpg

徐世荣师傅

百年党史,今天回顾。倾听人民群众的亲历亲为,是最真实的教育。


退休校长陈加根回忆说:


伟明棉花产量是高的!省里有名的,是好的!特别是伢伟明十一组,产量越加高啦!


伢爹当队长,就是专门研究棉花怎样种?才能越加好!


陈家根老校长.webp.jpg

陈家根老校长

伢爹叫陈寿庭,伊读过书。原来是高级社社长,后来沥海人民公社办农场,调过去。再回来叫他当队长。


“四清运动”辰光,他是伟明大队贫协主任,后来入党。


棉花种得好,主要是科技方面,棉花种子留得好!别人是捡得好的做种。伢是一朵一朵,选得好的,五瓣头、几瓣头的白花,一朵一果去摘得来,是这样的,关键是种子,种子好!


还有肥料,还有药水。像伢下肥料,过去只有羊粪,化学肥还没有呖。


羊粪铲拢来,堆咚,腐烂以后,再去施。棉花地施肥,以前是这种肥料。


肥要早施,因为这种肥一个月把以后会得力,伊烂烂慢呀!


不像现在化肥一撒,二三天马上见效。


还有棉花,怎样紧?怎样疏?伢爹也在研究,太疏,浪费土地;太紧,影响生长。


棉花篷大了,过多的桃、叶瓣要摘掉,叫社员这样去“摘桃疏叶”。药水还经常打,长打。如虫咬过就没有了。


棉花产量,桃多、桃好,棉花产量肯定高上去了!


著名棉区五洞闸公社采棉景象.jpg

网络资料图

1958年,毛主席提出搞好农作物生产,必须执行八项措施,就是“土、肥、水、种、密、保、工、管”,称之为农业“八字宪法”。


“土”,是改良土壤。“肥”,是合理施肥。“水”,是及时灌溉。“种”,是选育良种。“密”,是注意密度。“保”,是防治病虫害。“工”,工具改革。“管”,是田间管理。


听了沈加礼、陈加根两位前辈的讲述,除了“土”和“水”是最基本的要点之外,“肥、种、密、保、管”五大要点都提到了。还有一个“工”,似乎并涉及到,其实伟明农民对于“工”也是很有讲究的。


下面通过一篇1963年5月28日《浙江日报》的报道,来回顾一下当年伟明大队种植棉花的一些侧面故事:


报道是从沥海供销社支援棉花生产故事为主线,侧面提到了伟明大队种植棉花的先进经验。


1963年《浙江日报》截图.webp.jpg

1963年5月28日《浙江日报》第2版

标题为《水涨船高——上虞沥海供销社支援棉花生产的故事》,里面有三个小第一个是《草子田里的奇迹》,讲沥海供销社党支部书记带着其他几位负责人,“参加了三汇社在伟民大队召开门的棉花备战现场会。


这个大队是个棉花生产先进队,去年二千亩棉花平均亩产皮棉九十三斤乡,要比周围的队高出一头。这个大队党支部书记、省农业劳动模顾玉免在现场会上介绍说:


‘一条很重要的经验,就是基肥足,在草子田里施用过磷酸钙,使棉田草子从亩产一千五来斤提高到三千斤。以肥换肥,增产棉花……’”


第一个是讲棉花增产从肥上下功夫,第二个是讲传统优质工具的复制,《“西江货”的来由》,讲伟明社员扦花刀用的是“西江货”,“西江”是绍兴县的俗称。


绍兴有一位能工巧匠,这一位老铁匠打制的扦花刀最好。特点就是刀身薄,刀刃光滑,刀尖径弯,左右两肩稍缓,使用起来得心应手。


第三个是讲工具的改进,《“丑媳妇”换了头面》,讲对喷雾器的改造,把工厂设计不合理的“丑媳妇”,改造成实用性强的喷洒利器。 从三个小故事中,讲到从传统扦花刀的工匠继承,到现代农机具的改造,说明智慧在民间,工具很重要。


前一辈人从无到有,通过努力,向海要田,向草要肥,向地要棉,通团结奋斗,开创了一片天地。


现在的幸福,都是老一辈人奋斗出来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明天地 浙ICP备 18047255号 浙公网安备33060402002006号

GMT+8, 2025-4-6 01:05 , Processed in 0.06249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