沥海伟明村三五支队战士董信源
一、三五支队
1937年7月7日夜,日本侵略军向北平郊区宛平县卢沟桥的中国驻军发动进攻,中国守军第二十九军一部奋起抵抗。全国抗日战争开始。
8日,中共中央发出《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指出“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
卢沟桥事变和共产党的号召,在浙江掀起了大规模的抗日救亡浪潮。浙东各地纷纷开展抗日救亡活动。
7月、8月,上虞、新昌、诸暨、嵊县成立了抗敌后援会。各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抗日救亡活动,团结进步青年,共同抵抗日寇。
1937年8月,日军大举进攻上海,淞沪抗战爆发,上海沦陷。1937年12月,浙江省会杭州失守。
1941年4月,日军发动宁绍战役,杭州湾以南、杭甬路两侧绍兴、诸暨、镇海、宁波、慈溪、余姚、上虞等地沦为敌占区。创建浙东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时机到来。
1941年春,党在上海浦东的一支800余人武装来到浙东,华中局又派来一批骨干,汇合浙东党组织及游击队,一起开辟浙东抗日根据地。
这一支诞生于浦东,发展壮大于浙东的浙东纵队,就是人民心中赫赫有名的“三五支队”,简称“老三中”。
1941年6月16日,是浙东抗日斗争史上的一个重要日子。这是蔡群帆、林有璋(林达)率领的五支四大在余姚北部段头湾登陆的第三天。他们得悉日军30余人从庵东据点出扰相公殿,便飞速赶去相公殿西约一公里半的向天庵附近埋伏,在宗德公署三大队的配合下,当场打死打伤日军各8人,迫使敌人弃尸两具狼狈溃逃。
首战相公殿告捷,打响了浦东部队南渡浙东抗战的第一炮。这一仗,使日本侵略者大为震惊,因为他们从入侵浙东以来,还没有受到过这样的打击。
这一仗对于敌后人民来说,则受到了莫大的鼓舞。因为就是2个月前,在日军的进攻面前,国民党军队近10万人不战而败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如今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光明。群众奔走相告:“抗日的队伍来了!”
二、参加抗日
沥海的地形,三面环海,形如牛角。南临曹娥江,北靠杭州湾,唯东面与崧厦接壤。澎湃汹涌的曹娥江,天长日久汇成沙地,故称“南汇”。从东到西狭长的南汇,曾经一分为二,东部称“东汇”,西部称“西汇”。当中分好多村庄,南汇正南面的村庄有“小南汇”之称,即是解放后的“伟明”村。
伟明古代是盐场,属于金山盐场的“南团”。到解放初,伟明村尝有四户从事晒盐的人家。
董信源照片
董信源,小名阿水,1918年7月,出生于伟明村的草舍里。董信源有弟妹六人,三个弟弟、两个妹妹,自己是大哥。
拖儿带女的父母,无钱给董信源读书。身为大哥的董信源,从小跟父母学会了干农活。转眼年纪稍长,敢于吃苦耐劳的董信源,到余姚那边种田做雇农去了。
日寇的侵略,打破了董信源埋头苦干的平静生活。
在敌占区,日寇伪军互相勾结,到处烧杀抢掠,百姓生灵涂炭。
目睹日伪暴行,性格坚韧,年轻气壮的董信源,毅然放下锄头,投奔浙东四明山抗日根据地,参加三五支队,扛起钢枪,成为在三汇伟明抓捕季槐林伪军、在许岙消灭田岫山伪军主力等战役中的勇敢战士。
据董信源小妹董梅春回忆:季槐林部下的伪军,在三汇一带抢劫。三五支队对伪军进行突袭,伪军抱头钻鼠,躲入农户草舍的灶底里,身上扯柴盖上,企图逃脱惩罚。
董信源对伟明村情况熟悉,伪军东躲西藏的情景,村民看在眼里,在亲人的指点下,迅速抓到了两名躲在灶里的伪军,从他们身上搜出东西,解押回去。
三五支队的神出鬼没,让日伪胆战心惊,减少了到处抢掠的猖狂,保护了人民群众的财产。
最让董梅春感到自豪的是,在自己新婚那天,大哥董信源请三五支队的战友来喝喜酒,有几位战士身穿军装,持枪在桥上站岗放哨,这场景让村民十分羡慕。
当年的新娘董梅春至今记忆犹新,感受到做一个革命家属的光荣。
三、解放战争
抗战胜利,1945年9月底至10月初,根据重庆谈判协定,遵照党中央的命令,新四军军浙东纵队(三五支队),忍痛告别浙江东部,北撤去山东。
新四军浙东北撤,分三批渡海跨过杭州湾,集结于江苏涟水,参加统一整编。
浙东纵队15000多人,包括所属第1旅、第2旅、海防大队,浙东地方干部及第2旅家眷。第1旅是第2旅加入前的整个浙东纵队,人多兵强,编为新四军第1纵队第3旅,下辖第7、第8、第9三个团。浙东地方干部,充实到第3旅旅团机关和营连,部分上调组建纵队机关。
中等身材、机敏干练的董信源,成为新四军第1纵队第3旅的机枪手。在1946年1月,董信源因为在部队表现优秀,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此后,董信源一直以《党章》为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解放战争开始,1946年12月,蒋介石调集近30个旅兵力,四路齐头并进夹击过来,我华东部队决定发起宿北战役,集中主力打击由宿迁向北进犯的敌整编第11师、第69师这一路。
12月15日上午,根据野司的命令,第3旅(浙东游击纵队)率第8、第9团猛插敌纵深曹家集,据守曹家集西侧桥头的2营4连、6连,陷入敌重围。
突围时,俞慕耕端着冲锋枪冲在前头,英勇牺牲。最终两个连队仅40余人冲出重围,其余全部壮烈牺牲。冲出来的同志个个枪管炽热,刺刀滴血。
此役歼敌3个半旅21000多人,是我华东部队自解放战争开始后最大的胜仗。第3旅在此战中有8个连队基本拼光,但经此恶战,部队血性更足了,官兵们自豪地唱起:
“北上山东打恶仗,浙东纵队有胆量。
死打硬拼不退让,刺刀插进敌胸膛。”
董信源是机枪手,冒着枪林弹雨,从死人堆里爬起来继续战斗。
机枪手是部队的主力军,机枪连续扫射的威力,有一夫当关,万夫莫敌之势。但机枪的连续扫射,会使枪管发烫,需要间歇冷却。
因此机枪手配有六名长枪手,一旦机枪停歇,六支长枪就接连发射,填补机枪停射的空档,保持机枪火力的延续。
淮海战役的总攻阶段,在永城西北的罗河堤、朱小庄,第3师(旅改师)发起向敌第5军第45师的勇猛攻击。敌人飞机轰炸,大炮狂轰,两面夹击的火力,又密又急,像泼水一样,我第9团忍着伤亡,坚决前进,揳入敌人的主要防御阵地,展开残酷的白刃战。
第7团、第8团全面投入战斗后,敌人又穷凶极恶地先后使用了毒瓦斯和火焰喷射器,战士们在毒气和烈火中翻滚着,用湿毛巾掩着口鼻,流着泪水,顽强地坚持战斗。经三天的连续攻击,最终逼迫敌第45师师长、副师长以下3000多人向我第7团投降。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中的最后一支主力就此覆灭。
淮海战役后,第3师(浙东游击纵队)在统一整编中编为第20军第60师,所属第7、第8、第9团分别编为第178、第179、第180团。部队随后参加渡江战役和解放上海战役。
董信源在其中的一次激烈的战斗中,不幸被子弹打中,子弹打穿右手腕骨,射入左胳膊根部,双手血流如注,身负重伤。
董信源被送入后方医救治,后转入浙江革命伤残军人医院,简称“荣校”,评为二等乙级残废,在荣校任二中队班长。1950年9月12日,董信源为加强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准予复员回乡。
董信源复员军人证明书
四、党员本色
新中国成立,百废待兴。董信源在东汇乡党组会议上,被推荐为东汇乡第一任乡长。
董信源推辞说:“我不识字,再加残疾,还是让其他同志干吧!”
陈强等党员说:“你是老革命,还是你带头干吧!写写记记,可以让别人做。”
董信源于是二话不说,以身作则,带领大家苦干实干,开始建设新农村。伟明村紧靠曹娥江,潮水经常冲毁塘路,淹没田地。
治水成为头顶大事,乡党委决定,在曹娥江进行抛石围涂,既能解决土塘冲毁问题,又能扩大村级土地面积,以利于扩大生产。
以一乡之力搞大围涂,困难可想而知,石头远的夏盖山,要开石用船运到伟明,再搬运塘外江边,劳动强度非常大。甚至年三十夜照样干,正月初一不休息。
董信源被村民称为“董乡长”,他的公正无私,至今仍有传说。有村民想偷点懒,多坐一会,但在董乡长面前是不敢的。村民们私底下说:“佝手来咚,甭想贪懒哉咯!”
“佝手”是村民给董信源取的绰号,因为右手受枪伤,一节腕骨突出,一只手佝偻着,丧失了功能。他只能左手吃饭,左手干活,一只手照样干。
村民对董乡长的心生敬畏,主要也是因为董信源的铁面无私,都是出于公心。“前人种树,后人乘凉。”这个朴素的道理村民都懂,现在的吃苦受累,都是在为后人造福。所以即使再苦再累,大家都能咬紧牙关一起干。
伟明沿江,先后围成了保安前丘、果场丘、咸水草丘(后称“柳藤丘”),共计300来亩,为伟明今后大面积种植棉花打下了基础。
以一乡之力开展的大围涂,是解放初期在伟明村的首创。
董信源党员党费证
董信源严于律己,一直以共产党员的标准衡量自己,不做有损于集体、有损于国家的事情。如残废军人医药费免费报销,他大妹有病,想请大哥给配一点药?董信源一口回绝,说这是国家的钱,不能乱用。
当年北撤后,一直没有信息,董信源母亲时常挂念,老在家中念叨:“阿水还在不在啊!”
等到董信源复员回家,一家人喜极而泣,诉说不尽。
董信源是一位孝子,每天都要到母亲房间,嘘寒问暖,陪伴母亲。古人说:“忠臣必出于孝子之门”,真有道理。
董信源的母亲寿至八十年而终。董信源在七十八岁那年病逝。
而因有一年小弟董信炳点火不慎,引燃了草舍,发生火灾。董信源珍藏的革命遗物,也在这一场大火中被烧毁。不能让我们更多地展示老战士的事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