崧厦夏丏尊家族史略
据《上虞桂林夏氏松夏支系》谱记载:崧厦夏氏从蔡林迁来,始迁祖夏天英,行俨廿八,夏氏第二十三世孙,迁居崧镇之东市。时在清朝乾隆初期。
康乾盛世,社会安定,人口增多。人多地少的矛盾,促使了人口流动,外出谋生。
夏天英的祖父夏成龙,是家中的长子。娶妻冯氏,没有生育,一病而亡。继娶吴氏,生了夏天英的父亲,名夏春云,这一年是康熙二十八年(1689)。
夏春云长大以后,娶妻陈氏。作为长子长孙的夏春云,走出蔡林,外出谋生。在四十九岁病亡,葬在夏盖山的吕字号山上。妻子陈氏,享寿六十六岁,合葬在夏盖山。
古代的传统,一般的普遍百姓,都是生前生活在那里,死后就安装在那里。所以翻阅古代家谱,从该人的安葬之处,可以大致了解他生前的生活环境。
因此,从夏春云娶妻陈氏,最后葬在夏盖山,大致可以了解夏春云娶了夏盖山的陈氏,后来到陈家生活,最后一起葬在了夏盖山。
夏盖山是夏盖山一带最好的墓地,不受水淹,安全可靠。至今夏盖山上坟头累累。
夏盖山旁边是夏盖湖,广阔的夏盖湖,可渔可耕,为夏春云一家提供了丰富的生活资源。不久生育了一子一女,儿子夏天英,排行俨廿八。
从“廿八”,可以了解夏氏家族的壮大,堂兄弟至少有二十八人。夏春云的女儿长大后,嫁给了达浦金姓人家。
可以想见,小天英当年赤着脚爬夏盖山,背着篓玩盖夏湖。等到长大,又进入生儿育女的生活轨迹。
夏天英,字永福。天生英才,永享幸福,是父母取名时寄予的愿望。生于雍正七年(1729),享寿七十三岁,确如父母所愿,是一位“人生七十古来稀”的福人。
家谱说,夏天英“由蔡林徙居崧镇之东市”。其实,如果夏天英从小跟随父母身边长大,应该是从夏盖山迁到崧镇。
当然,可以说夏盖山只是在生活,老家仍然是蔡林,是从蔡林迁来。
古代的迁徙,往往与婚姻有关。夏天英娶妻成氏,生有三子四女,长子夏文元、次子夏文正、季子夏文魁。长女嫁给成理巷的成圣贤,次女嫁给章陆村的陆士伦,三女嫁给百官镇的王明远,四女嫁给祝家街的张九龄。
“成理巷”,可能是喻江里成氏居住的一条巷。现在的喻江里,古代叫“俞港沥”,最先是俞氏家族延伸开去的村落,所以喻江里俞氏是大姓。
成氏老太活到七十九岁,最后两夫妻葬崧镇九字沥大樟树下。“九字沥”,以河道弯曲交叉形似“九”字而得名,土话又叫“狗池头”。在过去常说的“下桥头”那里,四进台门对出。
永锡弄至贤才路这一带,是古代俞氏家族的居住范围,当然随着后代繁衍,不断发展开去。
如果以牛市街和大街的大桥头为中心,那下桥头那边属东市头,西边叫西市头。
俞氏是崧厦最早的居民,迁自北宋,占居了嵩城的中心位置,所以夏氏后来,就往东边发展,东边以前的田地,可以造房延伸过去。
在嵩城的中心地带,已是挤挤挨挨,无处立足了。
夏氏与俞氏相邻而居,夏、俞两家成为亲家,自然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夏氏在东市头有老夏家、新夏家,是夏家族前后发展形成的。
夏丏尊家自始祖直至他父亲,一直是长子长孙延续下来。
长子往往具有开拓精神。作为夏天英长子的夏文元,字登瀛,生于乾隆三十年(1765),娶章家沥王氏为妻,生三子,长子夏如桂,次子夏如芳、季子夏如林不幸夭亡。
王氏也在三十一岁病故。续娶阔河口王氏,生二子一女,夏秀桂、夏月桂,女儿嫁给前郭渎陈煜。
夏文元享年五十八岁,与两位王氏三人合葬在葬冯家沥。看来夏文元这时期在冯家沥一带工作生活。
而自夏丏尊的高祖起,夏氏就与严氏结下了姻缘,留下了严氏的基因。
夏如桂,生乾隆五十二年(1787),娶严巷头严达成的女儿为妻,生二子一女,长子夏鸿绪,次子夏燕绪。女儿嫁给何齐闻。
夏如桂在四十五岁病亡,严氏寿至六十六岁,夫妻合葬于下湖头三益桥。
家谱的好处,是记录了古地名、古桥名,下湖头古代有一座“三益桥”。
夏盖山、下湖头、严巷头都在夏盖湖旁边,夏盖湖与夏氏很有缘。
据《上虞县五乡水利本末志》记载,崧厦各乡村都要参加夏盖湖的巡视管理,出船、出人、出钱、出日,都根据村落大小,家族人口的多少,予以考量,制定规则。
如严巷头昌虞桥李姓,需巡水三日,备瓦屑二船。昌虞桥的张、夏、丁三姓,因人口较少,三姓合作,巡水一日,瓦屑一船。昌虞桥附近的曹、杨、陈三姓合作,巡水二日,瓦屑二船。
所以至今严巷头昌虞桥仍有一个夏家台门,夏氏早在二百多年前,就融入了严巷头的大家庭。
夏丏尊的曾祖夏鸿绪,字贻谋。诰封奉直大夫,国学生。生于嘉庆十八年(1813),娶槎浦王成嶟幼女为妻,诰封宜人,生四子四女。
子夏雨苍、次子夏雨田、季子夏雨玉、幼子夏雨美。长女嫁前郭渎陈钟英,次女嫁余姚邵馥廷,三女嫁沥海所蒋甘棠,四女嫁华桥头周启丰。
夫妻都是长寿老人,四世同堂,多子多孙,夏丏尊家珍藏着这一张全家福照片。
夏丏尊家四世同堂照
夏鸿绪上寿八十七岁,王太夫人上寿八十七岁,合葬前郭渎皇瑞趾桥。前郭渎是大女儿家,也许晚年住在大女儿家,得到大女儿的照顾。
夏丏尊的祖父夏雨苍,字沛然,国学生。生于道光十五年(1835),娶石鼓潘氏为妻,夫妻同年,生三子,长子夏德修、次子夏德业、幼子夏德明。
夏德修就是夏丏尊的父亲,后改名为恒寿。
夏丏尊家自曾祖、祖父积累的家业,到了夏丏尊父亲时代,已经达到鼎盛,严巷头物始桥边朝南面河的五间三进楼房,是夏丏尊祖先艰苦的积累。
让夏恒寿、夏丏尊一老一小两位秀才,得以衣食无忧,养花种草,读书作文。
国运家运,互相关联。时代已进入清朝光绪末年,列强入侵,风雨飘摇,夏雨苍的商业遭遇失败。不久,夏雨苍在光绪三十一年(1905)去世,享寿七十一岁,葬在后郭芦安桥。
夏丏尊的父亲夏寿恒,字心圃。中书科中书衔广东候选县丞,钱塘附贡生。生于咸丰九年(1859),娶前江金鉴长女为妻,夫妻同年。
生五子二女,长子夏乃溥、次子夏乃焕、三子夏乃钊、四子夏乃彬、五子夏乃坤。次子夏乃焕出继宽四公为子。长女,幼亡,次女未字。
夏丏尊照
夏乃钊,即夏丏尊,生于清光绪十二年(1886)六月十五日,名铸,字勉旃。1912年改名丏尊,号闷庵,笔名默之。
夏丏尊十六岁中秀才,十七岁娶前江金简女金嘉为妻。修谱时,夏丏尊生一子,名夏守身,行温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