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耕堂”夏家台门的两次分家
以前写过一篇《祝家街的老夏家和新夏家》,讲到崧厦祝家街的夏家在分家之后,老夏家台门不够住了,于是又隔了一段距离,造了“宜有堂”新夏家台门。
其实老夏家不止分过一次家,而是分过两次家。
自从夏子香在杭州经营钱庄发家致富之后,就在崧厦购买了大片田地,成为崧厦东市头的大财主。
早年的夏子香,住在顾家弄祖上传下来的旧屋里,夏子香上有两个哥哥,一家五口的居住环境是艰苦的。
在杭州钱业做得风生水起,成为嵩城俞雅书的乘龙快婿之后,光阴似箭,长子夏光熊呱呱坠地了。
于是,新造楼房已摆在夏子香的眼前,好在长袖善舞,相地择吉,破土动工,在东市头东首空旷的田地中,高大气派的夏家台门拔地而起。
乔迁之喜,入住新房,自不在话下。夏子香此时虽然年轻,但仍有“衙门财主一蓬烟,种田财主万万年”的老观念,于是把自己住的居室题为:“乐耕草堂”,以示不忘农业是根本。
古代是大家庭,祖孙三代都住在一起。有人说夏子香住的“乐耕堂”在顾家弄里,这个可能性不大。因为年轻的夏子香在祝家街新造了楼房不住,而会单独住到顾家弄里去吗?
又有人说,顾家弄里有台门,夏家子孙有住过的。夏家子孙中有人在顾家弄的台门里住过,那也不能肯定以前是夏子香住过啊?
所以对于住房之类的考证历史,不能单从后人所住来作推测。住居卖来卖去,搬来搬去,变化很多。不能以百年以后的人事采访,作为百年以前的事实依据。
当然采访不可或缺,但也要根据家谱等历史资料,作合理的分析与判断。
况且夏子香有夏礼桂、夏增桂两个哥哥。据记载,夏子香“友于两兄,为筹家事备至”。两个哥哥的造房买房、子女结婚等家事,弟弟夏子香都是尽力帮助到底的。所以在顾家弄里的台门,或许是夏子香的哥哥住过的。
夏子香生于嘉庆十一年(1806),在同治三年(1864)去世,享年五十九岁。俞恭人生于嘉庆十九年(1814),在光绪二年(1876)去世,享寿六十三岁,夫妻合葬在东华。
在俞恭人死后,夏光熊、夏启泰两兄弟,就开始了夏家台门的第一次分家。
照本地的习俗,兄弟分财,兄长多分一些,称为长子长孙产。弟夏启泰如此说,夏光熊推辞不受,所有财产平均分,毫无偏差。夏启泰很感动,把自己分到的房子名为“怡怡堂”。
同时,夏光熊深明大义,善体亲意。以父亲夏子香有赡济族人的愿望,未及举办就过世了。趁现在分家,就把父亲的愿望实现了吧!
他慨然说:“族人固一本者也,赡族本之义也,可无以承先人志乎!”
兄弟俩商量,宁自分薄地,把数亩膏腴田不拆分,作为家族集体财产,登记在“务本堂”、“承志堂”两本簿册中,收益用来济助族人。
所以,老夏家台门的第一次分家,在光绪二年(1876)之后。第二次分家,在光绪十九年(1893)之后,是夏光熊两个儿子夏嘉绩、夏嘉祉的分家。
两次分家,把一座老夏家台门分成了三分,夏嘉绩只占了四分之一。随着夏嘉绩儿子们的长大,新造楼房又摆在了夏嘉绩夫妻的眼前。
于是在光绪三十二年(1906),“宜有堂”的新夏家台门落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