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丏尊:住张湖桥旁的老夏家
夏丐尊四世同堂全家福
疫情宅家,闲来翻书。
翻出一本王吉祥师傅送我的《虞北往事拾零》,读到一篇《祝家街与迎紫路》,其中有写到夏家与“宜有堂”的故事。
以前也不太在意,看过算数,未去深究。
现在因为夏丏尊的祖宅问题,连日来争论不休。并由此涉及到夏家的许多问题,如“乐耕草堂”、“宜有堂”到底在哪里?因此,重读时就特别留意其中的描述了。
很显然,王师傅通过采访得来的传说,有的有影子,有的有出入,有的就根本不是这么一回事。
当然,其中的原因,除了讲述的人也不是亲历者,毕竟百年以前的事情,百年以后的人并不了解,只能从口耳相传中流传下来,自然会有走样。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误听,讲述者是这个意思,听讲理解成另一个意思,这也是难免的。毕竟是语言交流,而不是心灵沟通,出现接收信号偏差,有时无法避免。
有影子,是指夏丏尊祖上的一支,民间俗称“老夏家”,以区别于后来暴发起家的“新夏家”。下面来看王师傅的采访:
“崧厦街上的夏家由蔡林迁徙而来,住在张湖桥旁的称为‘老夏家’,门下的夏丏尊后来易居同仁桥旁。另一户先在顾家弄内安家落户,称为‘新夏家’。”
走过张湖桥,就是严巷头。住张湖桥旁的“老夏家”,其实就是严巷头夏家,是夏丏尊的祖上,祖屋就在张湖桥旁的夏家台门。
所以,这明明已经有影子的事情,受访者也说了,采访者也记了,白纸黑字也出书了。结果现在又不承认夏丏尊祖屋在张湖桥旁边了,这不是在开玩笑吗?
《祝家街与迎紫路》截图
说有出入,是指王师傅在采访和理解中出现了误差,他在书中说:
“门下的夏丏尊后来易居同仁桥旁。”
这句话是有问题的,不是事实。因为夏丏尊从小住在祖屋,自到杭州教书之后,一直就没有再回到崧厦居住。而是到白马湖的春晖中学教书,在象山边上造了四间平屋。
说“夏丏尊后来易居同仁桥旁”,是不正确的。
因此,夏丏尊既未移居到同仁桥,而祖上造的五间三进楼房原在张湖桥旁边,说夏丏尊是严巷头人,还有什么问题吗?
说有的根本不是这么一回事,是指顾家弄新夏家的事情。新夏家的发家,是从夏子香开始的,祝家街的夏家老台门,是夏子香手里造的。
夏家新台门,也就是夏氏家谱明确有记载的“宜有堂”,是大儿子夏绍祖在光绪三十二年(1906)造的。
再看王师傅的描述:“新夏家门下的夏彤甫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夏绍祖在祝家街上大兴土木,造了新、老两座台门。大房人丁兴旺有4个儿子,新台门里为老大、老二,‘宜有堂’里住着老三、老四。”
“夏家老台门‘宜有堂’建于1905年。台门面朝西南,正楼为七间开面的两层楼房,整个院落前后五进,纵深达七八十米,占地近10亩。”
其实呢,夏绍祖的第三个儿子夏慕曾,在光绪三十年(1904)就死了,死时二十一岁,是他死后才造的“宜有堂”。老三没住过“宜有堂”。
由此,又引出另外一个问题。
从所采访者的讲述来看,其实一直没搞清楚夏家造房子的事情,以为夏子香发家之后,还一直住在顾家弄里,所以就认为夏子香的“乐耕草堂”,也在顾家弄里。
其实夏子香的“乐耕草堂”在祝家街老夏家台门,不是在顾家弄里。
所以,采访历史一定要与家谱去核对,是不是符合事实?否则,与道听途说无异。
幸亏有夏氏家谱在,否则人多口杂,许多历史真相永辩不清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