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上虞任氏祖先是苏东坡朋友
苏东坡
从第五篇开始使用小标题,便于对本篇主题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从曾任越州太守,晚年归洛作“五知堂”的任布,可以确定是上虞的任氏始祖。
“五知”是“知恩、知命、知道、知足、知幸”,是任布的“夫子自道”,也只有任布担当得起,其他人不一定能承受。
就像乾隆自称“十全老人”,别的皇帝没有他的福分。
任布官至枢密院副使,以太子少保致仕,两个儿子文章名世,被人称为“大任、小任”,苏东坡作诗称赞。任布享年九十七岁,福、禄、寿齐全,称“五知”足以当之。
任布一直受到朝廷的重用,虽有排挤、降贬的风波,但宋真宗一直很器重他,所以任布内心有知遇之恩,把“知恩”排在第一。
“知命、知道、知足”,像是老生常谈,是传统文化的重点,具有普遍性。
最后任布也感到很“知幸”,生在北宋虽有忧患,但还算太平的时代,也算是幸运。
因为在任布二代之后,由于北方“辽金猾夏”,国运影响家运,任氏开始了迁徙之路。
据《安基宗谱序》:
“安基任氏,先蜀人。始祖乐安公(任中师,第一世)仕宋,为谏议大夫。
世祖望峰(任布,第二世),官枢密院副使。
近江(任孜,第三世),官六安守。簪缨络绎,称三巴巨族。
洎建中朝,右正言竹窗公(任伯雨,第四世),始避隐于剡县花田。
逮草堂公(任坡,第七世 ),复分迁任衕(会稽)。
稽旁支,或天台,或东阳,或上虞,或新昌,劈派繁矣。”
已知上虞任家溪头任氏,是从“剡县(嵊县)花田”迁来,“花田”又称“红钿”。
从嵊县迁上虞溪头的时间,与嵊县迁居会稽同时,从始祖任中师算起,为第七世(详另文)。
任中师是任布的父亲,而成为苏东坡朋友的大任、小任,则是任布的两个儿子。大任名任孜,小任名任伋。
据任氏家谱记载:
“任孜,字道圣,一字道成,号近江,行复二,谥志刚。元符,进士第,累官光禄大夫。生于景祐二年七月十五日,卒于崇宁五年十月十二日,享年七十有二。
配陈氏宜人,子二,伯云、伯雨。
公居眉山,以学问气节,推重乡里。博总群书,下笔成章。与弟知名于蜀,东坡谓之大任、小任,诗曰:‘大任刚烈世无有,疾恶如风朱伯厚。小任温毅老更文,宽柔惠爱为小冯君。’”
“任伋,字道原,号近埜(yě,野),行复三。以进士第,为齐安令,民爱之,买田以居。通判黄州,郡人德之,作“师中庵”、“任思亭”,以志思,苏子由记之。
生于庆历二年十月四日,卒于大观二年十一月五日,享年六十有七。
配季氏,赠宜人。子一,伯山。享年六十有二。”
任布教子有方,任孜、任伋为世人称道。尤其是任伋,人称“师中”,与“三苏”——“老苏”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大苏”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小苏”苏辙(字子由)都是朋友,这就很了不得了!
苏东坡与父弟都为任伋写过诗文。
在大任、小任先后过世以后,苏东坡大为伤心,深情地写下了 《任师中挽词》:
“大任刚烈世无有,疾恶如风朱伯厚。
小任温毅老更文,聪明慈爱小冯君。
两任才行不须说,畴昔并友吾先人。
相看半作晨星没,可怜太白与残月。
大任先去冢未干,小任相继呼不还。
强寄一樽生死别,樽中有泪酒应酸。
贵贱贤愚同尽耳,君家不尽缘贤子。
人间得丧了无凭,只有天公终可倚。”
苏东坡称“大任刚烈世无有,疾恶如风朱伯厚”。称赞大任像朱伯厚一 样刚烈,疾恶如仇。
朱伯厚,名朱震,后汉人。初为州从事,以不畏权贵,敢于直谏著称。当时流传民谚曰:“车如鸡栖马如狗,疾恶如风朱伯厚。”
“车如鸡栖马如狗”,是指朱伯很清贫,出行坐的车像鸡窝很破,拉车的马像狗很瘦。
“小冯君”,指汉代冯立。冯奉世有两个儿子,冯野王、冯立。兄弟先后为上郡太守,皆居职公廉,时人称之为大、小冯君。
为什么这一篇特别提到任布的儿子大任、小任,因为与崧厦严巷头任氏来历大有关系。
如果再继续寻查下去,大任是上虞溪头任氏的祖先,而小任则是上虞崧厦任氏的祖先。
崧厦严巷头任氏的祖先找到了?这是真的吗?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