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天地 传承文化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南怀瑾 上虞
查看: 485|回复: 0

常秉义《周易与历法》再版序言

[复制链接]

1452

主题

1942

帖子

8541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8541
发表于 2024-1-4 22:04: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周易与历法》常秉义.png

常秉义《周易与历法》再版序言

第三节

天文历法是中国古代最有成就、最为辉煌的科学技术领域之一,也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带头学科之一。数千年来,古人为我们留下了众多令西方人士惊羡的、具有世界声誉的科学杰作,从而使我国的天文历法独步千古,称雄世界。这些成果,至今还在现代科学殿堂中发挥着“导航”的作用,有着不可估量的深远意义。


据专家考证,最为精确的历法源于中国。《尚书·尧典》上说:


“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


已故著名天文历法专家王应伟先生在其遗作《中国古历通解》中说:


“由‘敬授’二字着想,实含有代天颁行历数的意义。及至《尚书·大禹谟》上所说:‘天之历数在尔躬。’是极端重视历数,并将人君应该代天行事,直捷痛快地一语道破了。”


河图、洛书和八卦模式是超时空的产物,恰如《易传》所言:“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古之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观则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尤其是“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弥纶天地之道”之语,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这是我们远古祖先留给全人类的一种冠绝古今、超时空的宇宙先验模式。而且这种宇宙模式上可以“通神明之德”,下可以“类万物之情”,的确可以称之为人类文明史上首屈一指的伟大发明。


无怪乎李约瑟斩钉截铁地说:


“人类古文明源头在中国。”


“神明之德”,犹玄妙莫测的宇宙大道规律。“类万物之情”,则说明该模式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法则。李约瑟还说:


“中国是文艺复兴以前,所有文明中对天象观察得最系统、最精密的国家。今天的射电天文学家为什么要以巨大的兴趣去查阅两千年前的中国天象记录呢?原因很简单,它不含有高深的理论,也不需特别的技能。这仅仅是因为……司天监是内府机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太史院逐代转述大量记录下天象。中国人不讲究占卜普通人命运的天宫图星占术,他们相信一种国家占星术,比如‘彗星预示君主的死期’,因而星空发生的事情被仔细地记录了下来。后来的史学家按惯例将它们系统地整理,从而到今天,我们都受益匪浅。”


古代的节气物候历数规律出现之早,超出现代人的想象程度。从伏羲画卦、到黄帝造甲子,已经有了“敬授人时”的历法。后来的《夏小正》、《逸周书》典籍,正是古代圣贤“述而不作”的系统总结。


早在公元前1600——前1100年间的殷商甲骨文中就出现了“惊蛰”这个节气的专用词,说明当时已有了二十四节气。从而证明了《逸周书》(周代文献)中有关二十四节气的记载不是周代的发明,而是商代以前的发明。是不是夏代的发明,古籍《夏小正》的留存可作佐证。《夏小正》是传说中夏代的历书,全书仅463字,按月令分别记载了参星、北斗、大火、织女等星座,是“观象授时”的历书。书中的参、昂、火三宿,皆为二十八宿星名。《尧典》亦有“二至”、“二分”的四仲星,意义尤为特殊。到了西周时代,二十八宿始完备,《逸周书》中有详细记载。20世纪70年代出土的湖北随县绘有二十八宿图的箱盖,是战国初期的葬品。


我国古代所有历法均有相关时代的天文标志,惟独现行的西方公历格利历却无天文标志,反而变成“科学”,令人啼笑皆非!


西历没有天文标志.jpg

“天文标志”是指二十四节气,是气候变化的二十四个标志点

七十二候的物候现象,对于现代科学而言则无从下手。李应均说:“现代仪器虽能精确地测量各个气象要素值,却不能测出各种气象综合而对动植物生育状况将产生何种影响的数量值。物候数据,系从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的活生生的生物有机体、对于气象条件的要求和反应得到的,其结果具体、简单、正确。”


中国古代记年方法中有三套方法:其一是一年365 1/4天的回归年周期,其二是一年十二月(354天)或十三月(384天)的朔望月记年周期,二者相距近十一天,无法统一,于是又有了极为科学的周天公度(360度)年模式,使回归年与朔望年融于一体。


有趣的是,古埃及在公元前的历法亦有一年360天的模式,美洲玛雅人的历法也是360天,古巴伦也是如此。不过,这些历法将岁余的五日当作“岁余日”、“无用日”、“多余日”单独处理,这同我国彝种遗存的“虎历”相一致,耐人寻味。古历的五日有奇为“没日”,没日从冬至、夏至算起。360天公度年模式只有同干支易卦结合起来才可称之为可公度模式,《易传》中“出人以度”就是明证。这不能不使人想到公度年历法的源头在上古的中国。


关于记时系统,最为科学的当数《黄帝内经》的将一昼夜分为100刻的百分比法和邵雍在《皇极经世》中将一昼夜分十二时辰,一个时辰分三十分(1230=360)的可公度方法。历法必需有高超的数理作支撑,尤其是古代卓越的记时系统。这样,与公度年时空节律完全吻合。


漏刻百分比法一年四季随着昼夜长短而发生变化:在一昼夜100刻中,夏至白天60刻,夜晚40刻;冬至白天40刻,夜晚60刻;春分与秋分昼夜平均,故不论白天或夜晚皆为50刻。需要注意,一般又将日出、日入前后二刻半的晨昏朦影时间又算在白天,这样实际上,夏至白天65刻,夜晚35刻;冬至白天45刻,夜晚55刻:春秋分白天55刻,夜晚45刻。


当然,古代还有许多记时系统,但是,最为精致、最为大一统的方法莫过于上述两种。百刻法与现代统计学的百分比法有异曲同工之妙,甚至可以互相换算。至于360度的公度年时辰法,与时空比率融于一炉,更令人叫绝!它的意义,如何评价都不为过。


宇宙万物具有统一性、简单性、全息性、无思无为性的特点,时空结构更是如此,这是中国古代先哲的一致看法。现代物理学终于抛弃了经典物理学关于绝对时间和空间的概念,认识到宇宙的基本统一性,从而成为20世纪物理学重大发现之一。在相对论中,空间与时间这两个看似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终于融于一炉,此即著名的对立统一的广义相对论。广义相对对认为,时空紧密结构,构成四维的“时空连续体”,而引力的不断作用,使时间和空间弯曲形成了“终则有始”的运动循环圈。这样,现代物理学的新发现又回到了中国古代贤哲的命题中去了。《吕氏春秋·圃道篇》曰:


“日夜一周,圃道也。月躔二十八宿,轸与角属,圃道也。精生四时,一上一下,各与遇,圃道也。物动则萌,萌而生,生而长,长而大,大而成,成而衰,衰而杀,杀乃藏,圃道也。”


因此,时空弯曲是天经地义的,循环之道是一切事物生长衰亡的基本法则,不论其运动方式或伴随出现的时间结构无不如此,盖莫能外。广义相对论终于认识到,空间不是“平的”,而是“弯曲”的,时空隧道是环形结构,引力场与弯曲的空间结构根本无法分离。因此,物质与时空之间是一个不可分离的、和谐的统一体,这又回到了东方“天人合一”的老路上了。总之,近代许多最新的物理学概念与古代东方传统思维极其相似。


江泽民主席曾在美国为题《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讲演中说过:


“早在公元前2500年,中国人就开始了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的活动,逐渐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字宙观。”


我国著名天文学家赵定理说:


“天人合一,指我、我心,即天心。以我为中心建立起赤道、地平两坐标系,去研究日、月、星、辰规律。由此而得时间的单位:日、月、岁、辰规律。日单位为日与日合,即每天太阳升起,在地平面上的间距。月单位为日月在天的相对运动成一次晦朔弦望。岁单位为太阳沿赤道行一周,又回到二十八宿星原位的间距。它们的间距虽有起伏,但仍有平均的规律。若以日为单位,月间距为29 499/990日,年间距为365 1/4日。这就是先秦古天文的四分历。四分,指日的四分,合岁365天多 1/4日。四分给出月的晦朔弦望天象。四分给出二至、二分太阳在二十八宿天体中的位置——宿度、宫度、周天度数。一周天度为岁长365 1/4度。把天度与日等同。另一时间单位辰,虽其位变化不定,但依日、月朔望位,加物候,可依天度而定之。中华先哲的伟大,超时代发现了这个辰位,与物候、与人养生静观感受,与日月星位置,与音律有密切联系。”


天人合一,实际上是大宇宙与小宇宙的合一,人天归一,万物一体。


河图、洛书、八卦、六十四卦、甲子系统以及北斗极星为中心的二十八宿体系等等,构成了上古时代开创的模拟日月五星天象运行规律的动态变量的原型,古人将其称之为大道模式。这个模式存在于上古历法之中,例如古六历,确有“敬授人时”之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明天地 浙ICP备 18047255号 浙公网安备 33060402000462号

GMT+8, 2024-11-21 15:41 , Processed in 0.098656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