崧厦街道航拍局部
崧厦朱家沥朱氏来历
崧厦镇中还有一支朱氏,住在朱家沥,今属新光村镇中片。
从前崧厦街中间有一条河,牛街市中间也是一条,水运为主的时代,以舟代车,河通即是路通,水网交织就是路路通。
崧厦大街从东到西,牛市街从南到北,牛市街与大街“丁”字相交,交汇处有一座桥,就是崧厦有名的“呆大桥”。
所以叫“呆大桥”,是因为崧厦有一个民间传说:崧厦呆大桥,吓退乾隆皇帝。
嵩城桥
呆大桥并不大,南十三,北十四,就是南面十三级台阶,北面十四级台阶。东面石梁上刻“通济桥”三字,西面石梁上刻“嵩城”二字,合起来就是“嵩城通济桥”,街河通南北,石桥通东西,南往北来,东西交易。东西、南北两条街,以嵩城桥作为沟通桥梁,有交通才能互济,是谓“通济”。
朱家沥在牛市街东首,西朱沥在牛市街西首。崧厦村居皆有河港,西朱沥有一个沥底,称朱家沥底,又称“朱家溇底”。东朱家沥也有一个沥底,称“朱家沥”,亦以朱氏居住而得。朱家沥尝有一个台门,叫“朱家台门”。
朱家沥底今已填平,朱家台门现在仍在。
我询问过从小住在朱家台门里的朱姓同事:朱家沥朱氏是从哪里迁来?他直截了当地说:是从蔡林来的。
清代《上虞桂林朱氏族谱》的残卷,被我翻上翻落翻了十几遍了。现存的康熙六卷本,只有世系,没有传记,缺少了很多历史文化的底蕴,十分可惜!
但从《松夏志》据《朱氏谱》记载的朱氏乡贤来看,民国时清代《朱氏谱》还有完整的。所以《松夏志》有保存崧厦历史文献的价值。
历史是一脉相承的,现存的,即是过去延续、发展的积淀。崧厦镇上三处朱氏家族的居住地,皆有源流可循。
崧厦后喻港、西朱沥的朱氏来历已经查找,朱家沥朱氏来历谱中也有记载。
上虞桂林朱氏族谱
据《上虞桂林朱氏族谱》记载,蔡林朱氏第十二世“荣三处士,讳芝,字君瑞。配俞氏,三子。居嵩下。”
朱芝迁居崧厦是有明朝初期,朱芝有三兄弟,行荣一、荣二、荣三,朱芝排行老三。
长兄朱荣,字君锡。生洪武十四年三月十九日,年八十三岁。配王氏,生三子。
朱荣三兄弟排行字母,即以朱荣的“荣”字为字母。朱荣寿八十三岁,是一位长寿老人,也可见明初社会还安定的。配王氏。王氏以崧厦寺前王氏最为大族。
仲兄朱莘,字君宠。生洪武十七年八月十二日,年七十三岁。配王氏,生二子。
朱莘寿年七十三岁,亦年逾古稀,在古代可称长寿。配王氏。西朱沥旁边是王家沥,王家沥也王姓居住而得名。
朱荣生于洪武十四年,朱莘生于洪武十七,相隔三年。由此推算,朱芝生于武洪二十年,或再迟几年。
朱芝在娶崧厦街俞氏之后,就从西朱沥迁到崧厦街上居住了。
“嵩下”,指嵩下街,嵩城庙北首的街市,这是明清时期的写法。“居嵩下”,是指居住在崧厦大街、崧厦牛市街旁边,即今朱家沥。
俞氏是崧厦大族,朱氏也是大族,朱、俞联姻,十分自然。而西朱沥朱氏树大分支,从街西分居到街东,十分正常。
崧镇名姓俞、何、朱、顾,据我所知,在牛市街上就有充分展示。为了增加直观印象,可以借用民国画的“1948年崧厦街市图”。
大概民国在1948年已接近终结,所以制作地图有些匆忙、粗略。如牛市街的“拐角弄”没有画出来,许多建筑也只有大概轮廓。
但老地图是有很大价值的,保存了现在差不多被遗忘的许多地形、建筑标记,为后人寻源提供了帮助。
1948年崧厦街市图(局部)
庐江弄与拐角弄之间,就是密集的民居,拐角弄还台门。这一带是何氏家族的居住地,是崧镇何氏向街区的延伸。
崧厦何氏是庐江何氏之后,故名何氏族居之弄为“庐江弄”,以示不忘来源。
我家住在牛市街27号,一间楼房原先也是姓何的,后来户主到上海去了。我家隔壁,是何振梁故居。我家对面,也是何姓人家。何氏在牛市街占了一半。
牛市街南首,有一个朱家祠堂,名“德源堂”。座西向东,五间门厅,前后两进。两边游廊,中间天井,石板铺道,连接拜厅。
朱家祠堂是朱氏在崧厦街立足的象征。一般祠堂造在街上的很少,因为街面店铺金贵,可以营利。
也由此可见,朱氏迁居崧厦之早,家族裕余,早早在牛市街之南、嵩城庙之北,建筑了宽广的朱家祠堂。
在朱家祠堂南首、嵩城庙北首,中间还有一幢宽大的房屋,则顾氏的建筑。解放后,成为崧厦镇政府办公地,俗称“老政委”。
可见顾氏不但先居顾家弄,还占有牛市街一角。顾氏属崧镇四大姓氏之一,名不虚传。
俞氏从下桥头到永锡弄,连片的都是。在牛市街,俞氏也有大片房屋,我家斜对面的“雅座”,就属于俞氏的楼房。雅座与大会堂之间有一片杂草丛生的空地,我们小时候在夏天,经常到里面去玩。
这一片乱草堆的空地,原来都是楼房,也是姓俞的。后来发生了火灾,大火把台门楼房烧成了荒地。后来空地上建造了崧厦文化站,现成为顾家弄社区的办公地。
由此可见,在崧厦牛市街上,俞、何、朱、顾四大家族的人力物力,都得到了充分展示。
朱家沥朱氏始祖为朱芝,父朱佑,字吉夫,第十一世。生于元至正十四年三月十八日,年六十八岁。配魏氏,生子三。葬吴家沥。
“吴家沥”,现在好象没人说这个地名了,毕竟是在元明时期的地名,许多崧厦周边的沥底都被填平了。就如牛市街后面原先有一个沥底,是牛市街居民淘米、洗衣、洗碗的地方,俗称“后河头”。
崧厦街市图(局部)
会不会是这个沥底叫“吴家沥”呢?
在我小的时候,这个湾头沥底已经被填平。站在后河港石埠头望过去,只有离左手不远处直龙通的沥底了。
朱芝的祖父朱徂,字启靖,第十世。生元大德九年五月初一日。配李氏,生子一,朱佑。葬西沥。
“西沥”即“西朱沥”,是朱氏的西沥。
朱芝的曾祖父朱璨,字廷采,第九世。生元至元十八年七月十六日,年五十一岁。配李氏,生子二。葬西沥。
由此可知,朱芝的曾祖父、祖父已生活在崧厦西朱沥了。
再向上查,八世祖朱永,字应雷,号体宇。后喻江朱氏与朱家沥朱氏,都是礼支派始祖朱永的后代。
再向上查,西朱沥朱氏、后喻江朱氏、朱家沥朱氏,皆源自桂林朱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