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光村先锋片航拍
崧厦先锋村的特色企业:上虞帆布厂
上虞帆布厂,曾经是崧厦一家很有名气的村办企业。以食品帆布带的特色畅销全国,成为上虞一家颇具传奇色彩的村办企业。
上虞帆布厂之前,称“先锋帆布厂”。我对先锋帆布厂比较熟悉,因为我们牛市街的小伙伴,每年的夏秋季节,洗澡、游河都会到跃进桥旁边的新河港,走近新河港转弯的路边,就是先锋帆布厂。
当时先锋帆布厂并不起眼,一排平房,普普通通。我也在年少好玩时期,也没多去关注帆布厂的纺织技术。
只看见头戴白色纺织帽的妇女,两手各拿一只摇铃一样的白色线团,双手张开,摇来摇去,拖着离地长长的丝线,这大概就是在手工纺织线吧! 先锋村,解放前称“坊里”,就是住在街坊,以服务业、手工作坊为主的居民区。
坊里人家原本没有土地,解放以后才分到了土地。坊里与严巷头、韩家、喻光接壤。土改时,靠近坊里周边的土地,一部分划给了坊里,一部分划给其他村。
在崧厦街周边,一向以居民为主,明显就是人多地少。如羊淘沥,每人只分了三分多田。坊里算下来,每人可分二分田都不到。所以后来有三十六户退出,成为居民,剩下的农民才每人分到田二分多一点。
因此,坊里与别村不同,因为土地不足,生产的粮食不足以自给,有一半粮食是国家补贴的,有粮票发放。
坊里农民后来成立初级社,叫“先锋社”。坊里居民成为七居委,俗称“七村里”。
我住在牛市街,属六居委,老年人俗称“六街”。
坊里虽然在解放前被称为“堕民村”,但在解放后就积极要求上进,除了合作社称“先锋”之外,还有桥称“跃进”,另一座桥称“前进”,都是积极向上的标志。
因此,如果从历史的眼光看,堕民村能成为崧厦一枝独秀的村办企业,说明人是可以改变的,原来的堕是拘于客观条件,一旦条件具备,照样能创造发展。
徐秋成笑着讲述
据老村长徐秋成回忆,先锋帆布厂最早,称“锦纶线加工厂”,在1962年后开始筹建。
据前村长高四九讲述,创办锦纶线厂的是高峰,先锋社里文化最高!他中专毕业,是桥梁建造助理工程师。
因老书记王忠安没有文化,年纪也大了,所以动员高峰回来接班,他是崧厦公社最年轻的书记。
办厂起初,没多少人,几间平屋,手工作坊。谢信瑞有文化,担任厂长,兼跑采购,搞销售。白手起家,辛苦经营。
手工锦纶线,或用线织成带,缺少特色,工作辛苦,日以继夜,利润不高。每天工资仅二角钱。
到1970年,事情出现了转机,谢信瑞接来了帆布订单,开始用手工织造帆布。后来积累了财富,才买来设备,用铁木机织造帆布。
前村长高四九
高四九说:织布师傅是慈溪请来的,名字叫欣珍,后背头梳独根辫子的。
据徐秋成回忆:“1970年后,锦纶线加工转纺织厂后,转改‘先锋帆布厂’。生活逐渐好转,基本上每户人家进厂工作,家庭生活有了起色。”
谢、高是先锋大姓,也互相联姻。帆布厂的发展壮大,是谢、高两姓合作共赢的结果。
据徐秋成回忆:“1984年镇社分设后,先锋村土地征用,年青人能到征地单位参加工作,上虞帆布厂的顺利发展(先锋帆布厂改称),村民基本生活稳定,家家户户都住上新屋。”
宋其军的母亲在帆布厂工作,一直做到帆布厂关门为止。宋其军是党员,经常参加村里的党员会议,听老厂长高小良讲述当年帆布厂的发展史。
音乐爱好者宋其军
宋其军讲述:“高小良老同志说:原来村里发起来,靠啥东西发起来!就是八几年的辰光,厂已经是办起来了,但是本来厂是老小咯!都是手工做的,机器也没有。
后来做了一只单子,手工做了一只帆布,大概赚了两万块钱。八几年辰光。后头发起来,买一台台机器。
所有先锋村里,男的在外,包括男的也有部分,所有妇女同志,是先锋村的,统统帆布厂里。
待遇而且都老老好!每季度毛巾、白糖,有得发。天热时里,分西瓜。正月里,分草鱼,分东西。反正工资月月清,东西月月有得分。
这个效益,整个崧厦街道,我估计比这个上虞帆布厂的村办企业好过不大有哉!
本来都是个个老向望,而且村里进去,也是非常方便,只要是本村户口的,厂里去有得去。本来打工难打!没地方打工呀!
伢姆妈最早辰光,工资三十多块一月,伊也做到退休,后头私营企业、改制,做到不办为止嘛!”
宋其军回忆说:“开头嘛,也没几个人做。开头村办企业,村里的小房子里呀!大家都日夜做,整夜头地做。
原来一批人意志力也真是高!钞票,而且报酬只有一些些咯!做是整夜头做。
后头,村里稍微有些文化的呀,有底蕴的人,营业员呀、业务员呀,招进来!有的外头跑供销。
这样跑起来、弄起来,也是这样一些、一些弄起来,后头厂一些、一些扩大起来!
随着改革开放这样大好形势么,从后头嘛办网带厂,像这种膨化食品,饼干下底不是有网带、输送带,做输送带,业务着着接得来!帆布着着织出来,卖出去!都是这样赚钞票。
本来村办企业,现在想想呖,成功老老成功!
反正基本上,是先锋村里的人,妇女同志,不做过的人,可以说是少之又少。不太有,个个人有做过。
后来么随着时间的变化,年代的形势嘛,有一段时间也不太好!
后来老的也没有了,最终么也这样关牢哉!
辉煌了好多年数,我想想,起码辉煌了三十年肯定有的!”
上虞帆布厂中外合资后,改名浙江龙威织造有限公司
我问:“老底子说年纪几十岁以上分钞票,有没有这桩事?”
宋其军答道:“有这桩事体的,伢个娘娘,就是伢老祖宗。我的记忆当中,应该是六十岁以后,好像村里,只要本村的,年纪大的、六十岁后头的人,都好像有七十块一个月好拿!
这句说话应该是九几年辰光,一直拿到人没有为止。等到厂里后头效益不好了嘛,也就没有拿了。”
在我印象中,上虞帆布厂是崧厦极为成功的村办企业,以一个厂带动一个村的共同致富,甚至带动崧厦邮电局的业务增长。
先锋村连老年人都有福利,那真是上虞、崧厦独一无二的待遇。
而这正是新时代提倡乡村振兴、产业兴旺、共同富裕指向的道路。
原来以前先锋村曾经探索过、历经过。希望能再接再励,重振旗鼓,走向辉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