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光村先锋片航拍
新光村的文艺特色
一、掘百沥河的文艺宣传
中国是一个“礼乐之邦”,社会发展到最高境界,就是幸福、快乐。因此孔子对于文明社会的描述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孔子是一位教育家、文学家、音乐家,他整理的上古文化原有“六经”,其中一部就是《乐经》。据说在宋元战乱期间丢失,如今仅存“五经”,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音乐、歌曲可以感人,对于自己,可以提升精神;对于听众,可以振奋精神。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与国家重视宣传、发挥音乐、歌曲、文艺的作用是分不开的。
最有名的故事就是抗美援朝,美国纠集十六国军侵略朝鲜,目的就是跨过鸭绿江,侵略中国。
所以中国不得不“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并且把朝鲜作为战场,比美国打过江来,再作抵抗有利。
但是,美国实在太强大了,海、陆、空军,武装到牙齿。中国军队,小米加步枪,只有陆军。
为此胜算几何?几乎没有人相信中国能胜,都反对出兵援朝。只有毛主席认为中国可以战胜美国,分析了几个原因,其中一条就是:美国“钢多气少”,中国“钢少气多”。
“气”,就是意志、勇气、精神,这就是中国人精神面貌。打仗靠人,意志比钢铁还强大。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为了保卫国家,保卫家人与中国人民的幸福,都抱着视死如归的精神。
道理须讲明,精神能提振,最好的方式就是音乐、歌曲。于是,一位宣传员战士写的一首快板诗:“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
在一位音乐家谱上乐曲之后,成为激情澎湃、斗志昂扬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胜过百万大军,具有势不可挡的勇气。
因此,人的精神,可以战胜物质。前三十年的改天换地,重要的就是中国人民的精气神,充满了奋发向上的正气。
据先锋片第一代文艺宣传员高兰英讲述:大跃进时,掘百沥河,多少苦啦!落雪落雨,伢宣传的人,赤着脚,在河堪沿里,边唱边敲,鼓励大家!
百沥河的顺利完工,是社员们共同的艰苦劳动,包括几位十多岁的文艺宣传员。
高兰英大妈讲述
百沥河,是百官到崧厦、再到沥海的河道。
本来的百崧河,是从东市头往西市头,沿崧厦大街街河而行,河道比较浅狭。显然已不适应集体化大农业、大型农船、粮船运输的需要,再加上农田水利灌溉的需要,沿村周边开掘河道,自然成为农业发展的需要。
掘河之后造桥,取名“跃进桥”,记录掘河建桥在“大跃进”时期。
百沥河开通之后,让先锋社的环境得到了改善,从原先街边溇底的坊里,变成了百沥河沿线的村庄,面貌大为改观。
先锋社后来的发展,得益于这一条百沥河的开通。
新光村先锋片航拍
虽然据高兰英回忆,当年做宣传员时吃了不少苦,但现在家住百沥河边的高兰英回想起来,这一份辛苦付出是值得的!
高兰英讲述:在掘百沥河时,说是要学农民样,农民赤脚,伢也赤脚。农民赤脚掘河挑土,是在运动,人会发热。伢站在长凳高头,边敲边唱,冻得嘴唇都黜黜乌哉!
这都成了往事的回忆!也记录了崧厦发展的历史。
崧厦百沥河的最初挖掘,与跃进桥的最初建造,在《崧厦镇志》中没有记载,以后应该加以补充。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