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卷五
对《楞严经》“根尘同源”一段的理解
《楞严经》中,有一段讨论物质、身体与意识之间关系经文:
“佛告阿难:根尘同源,缚脱无二。识性虚妄,犹如空花。
阿难,由尘发知,因根有相。相见无性,同于交芦。
是故,汝今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无漏真净,云何是中更容他物。”
凭个人理解,白话略解:
佛告阿难:“根尘同源”,身体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与客观世界的物质,来自同一个本源。
“缚脱无二”,束缚与解脱,是一体的两面,是不二的。
束缚的是六根,解脱的也是六根,“无二”。
如来尝以“六结”作比喻,打结为束缚,解结为解脱。打结与解脱的,都是同一块丝巾,不二。
“识性虚妄”,第六意识的分别性是虚妄的,“犹如空花”。
分析到此,简直与唯物主义差不多,万物与身体是物质的,意识是虚妄的。
物质是客观的,意识是主观的。物质决定意识。
但是,佛教非唯物论,也非西方唯心论,而是唯识论。
所以佛教的唯识学是很有名的,十分精深。
而上面所说“根尘同源”,不仅仅只是指身体与万物都物质的,是共同客观存在的。
而是说身体与物质是同一个本源生出来的,那个本源才是世界的本质。
那个本源不是物质的,是生成物质的万物之源。
因此唯物论还没有追求到真正的世界本源——道。
道才是真理!
但是很可惜,前辈们为追求真理,反而把自己的道打倒了。
所以南怀瑾先生说当年是冤枉的一打!
下面如来继续给阿难传道:
阿难,“由尘发知”,由物质、现象产生了认识、知识,这好像很客观、很唯物。
“因根有相”,人因六根而有各种感觉、感受的现象。很唯物。
下面就不唯物了,变成很科学、很现代了。
“相见无性”,现象与所见是会变化的,性质是不固定的。
“同于交芦”,相当于交芦形成的现象。互相是因缘关系,是暂时的形态。
因此到此唯物论就站不住,说世界是客观的,是变化的,那就说明这个会变化的客观还不是客观,因为“真理是永恒的”。
这个变化的客观世界背后,还有一个永恒的东西,那个才是前辈们追求的“真理”!
中华家数千年就早已了解、掌握的“道”。
所以前辈们为什么迷失了道呢?
“是故,汝今知见立知”,所以,你现在以你所知所见而建立的知识,并不是真知识,而是错误的理解,没有明白道的真相。
“即无明本”,即是造成无明的原因,是知识、见解错误了。
哈,是不是有种“路线错了,知识越多越反动”的味道!
确实,古人求道,千差万别。登顶之路,充满岔道。
所以世间错误的知识多,真知灼见少。
“知见无见”,能觉知看不见(无见)、能见到看不见(无见),不是以现实观念、知识去理解(无见),不是以眼睛看见(无见)的。
“斯即涅槃”,这个就是成道的涅槃状成,这个就是道,就是永恒的真理。
“无漏真净”,圆满无缺,毫无渗漏,是真理,清净无染。
“云何是中、更容他物”,怎么说这个东西当中,还容其他东西呢?!既然是干干净净,还会有杂质吗?
所以印度佛教传入中国,与儒道融为一体,同至于圣境,都是达到了至高无上的道。
西方嘛,还差得远哩!
以上只是一孔之见,道理不敢乱讲!仅供参考,万望指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