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禅】赵藩妙写峨眉山楹联
禅艺会 周聪
煨芋勿多谈,领取十年宰相;
啜茶聊小坐,居然半日神仙。
这一楹联,是赵藩先生为峨眉山所题的楹联之一,即《题峨山大乘寺客堂》。上联引“煨芋” 之典,喻指方外之遇。《宋高僧传》卷十九:唐衡岳寺有僧,性懒而食残,自号 懒残 。李泌异之,夜半往见。时懒残拨火煨芋。见泌至,授半芋而曰:“勿多言,邻取十年宰相。”下联以“啜茶”之礼,喻指茶禅之趣。如“吃茶去”,讲究的是顿悟,无论何时何地何物都能悟道,平常的事物中也蕴藏着真谛。“啜茶”既平常又深奥,能否觉悟,则靠自己的灵性了。通俗地说;品一杯佳茗,做半日神仙。
也许有人会问,赵藩,何许人也?当提到他拟写的“攻心联”,恍然大悟。“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这副“攻心联”悬挂于成都武侯祠诸葛亮殿,以发人深省的内涵和端庄稳健的美感形式,给人留下难以忘却的印象。尤其1958年,毛泽东来武侯祠时,十分推崇此联,并嘱咐当时来四川任职的梁兴初,要到武侯祠观读“攻心联”。一时间,“攻心联”传遍大江南北,掀起了研读的热潮。
赵藩(1851年—1927年),是中国近代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学者、诗人和书法家。字樾村,一字介庵,别号蝯仙,晚年号“石禅老人”。云南省剑川县向湖村人,白族。清咸丰元年(1851)正月初七出生,自幼博学经史,涉猎百家诗文,光绪元年(1875)省试,举乙亥科第四名。赵藩在云南、四川为官多年,官至二品。一生著述颇多,尤以诗词为最,诗文有《向湖村舍诗初集》、《向湖村舍诗二集》、《向湖村舍杂著》等。楹联著述有《介庵楹句集钞》、《介庵楹句续编》、《介庵楹句正续合钞》等。他撰写的成都武侯祠“攻心联”,驰誉四海九洲。在书法上造诣颇深,为清代滇中四书家之一。大观楼悬挂孙髯翁所作的“天下第一长联”,就为赵藩早年所书写。晚年致力于文化事业,总纂《云南丛书》等书籍。1927年9月26日病故于昆明,享年76岁。
赵藩先生与峨眉山的缘分,则是他在四川为官之时。据载,赵藩三次到四川:第一次为光绪十九年(1893),至光绪二十三年(1897),计4年,到四川酉阳直隶州任知州。第二次为光绪二十七年(1901),至光绪三十四年(1908),计7年。先代理四川按察使、并兼理学政;光绪年二十八年(1902),署理四川盐茶道,兼理全省厘金;光绪三十一年(1905),主持盐务总局。第三次为1916年6月袁世凯死后,唐继尧发动“靖国”之役督师四川,随行入川。赵藩先生所到之处都喜欢吟诗作对,留下墨宝。如:题乐山凌云寺清音亭一联:“高斋既许陪云宿;好句偏宜选竹影。”又如:题眉州三苏祠一联:“曾闻父子入京都,倾倒天下贤豪,一日声名鹏奋起;何碍儿孙迁汝颖,消受里中香火,千秋魂魄鹤归来。”
在川为官期间,秉公办事,勤谨清廉,被百姓称为“赵青天”。赵藩先生有一个工作习惯,凡到一处,都必须下乡视察。骑一匹马,带三五个随从,深入乡里,了解民情,体谅百姓疾苦。光绪年二十八年(1902)11月,赵藩先生当时为四川盐茶道使,去峨眉茶乡视察,住峨眉山,并为大乘寺题联,共计六副:
化城旧刹,今号大乘,看殿换木皮,朝旭新开银色界;
香国慈航,古称普渡,听经翻贝叶,中宵齐作海潮音。
——题峨眉山大乘寺大殿
上联讲述了大乘寺的历史渊源。大乘寺,位于洗象池之上,创建于南北朝时期。当时,西域(尼泊尔)高僧阿罗婆多尊者来到峨眉山,见此山环水绕,与西域化城寺地形相似,便发心兴建道场,取名化城寺。因山高无瓦,运输不便,且冰雪严寒容易冻裂,便以木皮盖顶,又名“木皮殿”。寺庙屡建屡毁,到清嘉庆年间,法堂上人重建,改名大乘寺。即联中“化城”、“大乘”、“木皮”说得便是不同历史时期的庙名,述说其历史演变之意。“银色界”,指峨眉山。佛教界常称:“五台山金色界、峨眉山银色界、普陀山琉璃界、九华山幽冥界”,这四大空间,把整个宇宙的构成全面概括无遗。实际上是说四大菩萨之道场:五台山为文殊的大智,峨眉山为普贤的大行,普陀山为观音的大悲,九华山为地藏的大愿。
下联讲述了佛教普渡众生。佛家以尘世为苦海,故以慈悲救度众生,出离生死海,犹如以舟航渡人,故称慈航。“驾大般若之慈航,越三有之苦津,入普贤之愿海,渡法界之飘溺。”形容普贤菩萨慈悲为怀,能普遍救助大众。众生必须听经文,翻经书。“海潮音”, 喻指佛菩萨应时适机而说法的音声:海潮无念,不违其时。
香象渡河,愿王眷属来千佛;
白猿献果,滇客因缘证二仙。
——题峨山大乘寺大殿
上联讲述了普贤菩萨踏六牙白象,率三千徒弟到峨眉山筑其道场。“香象渡河”,则为佛家的一典故。据《优婆塞戒经》载:“如恒河水,三兽俱渡,兔、马、香象。兔不至底,浮水而过;马或至底,或不至底;象则尽底。”比喻悟道要脚踏实地,彻法源底,贵在证道也。
下联讲述了作者赵藩有缘听到了“白猿献果”美丽传说。“白猿献果”,原指佛家的一典故,即“雪山太子”。释迦牟尼在雪山苦修,赤膊抱膝蹲坐,无人间烟火,骨瘦如柴,靠“白猿献果”,“麋鹿献乳”苦熬,体现了他经受了非凡的磨练。而峨眉山的“白猿献果”却有所不一样。相传,两位香客行至深山,苦于无水解渴,这时一只毛色雪白的猴儿将大蟠桃放在路边,二人吃后,顿觉轻盈,飞身成仙而去。 过半功夫,更须历级诣金阙;
大千世界,恰好开门见雪山。
——题峨山大乘寺山门
个中人入座心清,闻木樨香否;
门外汉登坡口渴,问梅子熟乎。
——题峨山大乘寺大殿
古先生宴坐祗林,人无一视归平等;
大英雄护持法界,魔鬼全倾拜下风。
——题峨山大乘寺韦驮殿
对此,就不一一述之。另外,有一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赵藩先生登峨眉山,为什么只为大乘寺题楹联,而没有给别的寺院题联。并且,对大乘寺从山门到客堂,从韦驮殿到大殿,十分详细,难道是大乘寺重建后所需题楹联?还是大乘寺主持所邀?不知其详。
最后,以赵藩先生《峨眉游诗草》一诗作结束语。诗曰:
似曾飞梦到三峨,老去今才蜡履过。
风荡沧波回六鹢,雨蒸岚翠扫双蛾。
生天成佛非非想,历井扪参踏踏歌。
鸡足传衣更西望,望牛亲舍彩云多。
作者简介:周聪,号觉宇,网名葱姜园子,任《峨眉山志》编辑部副主任编辑,乐山作家协会会员,乐山诗词(楹联) 学会会员,峨眉山楹联协会副会长,峨眉文史研究员。曾参与《乐山市志》、《峨眉山志》、《中国风景名胜故事词典》、《峨眉文物》等专著的编辑和拟稿。出版了个人作品《诗与禅-峨眉山诗词》、《韵-峨眉山诗》、《葱姜园子诗文集》等书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