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氏家世资料
郑和祖先是新疆普化力国王
郑和祖先是新疆普化力国王,“普化”,是佛教的传统用语,“普”是普及、普遍。“化”、改变、变化。“普化力”,就是用佛教普及教化的力量,以达到人民和睦、国家安定的目的。
普化力国王的国度在西域新疆,古代西域即指新疆,以及新疆周边。
普化力王的国度称“天方国”,又称“天房国”、“天堂国”。
为什么国度称“天”,因为信仰、崇拜上天菩萨。
佛教称“圣教”,唐太宗作有《圣教序》。回教的圣经是《佛说摩利支天经》,简称《天经》。
摩利支天在太阳系,天主是一位女菩萨,主持太阳系星宿,是光明菩萨,敬称佛母。
所以普化力国王的国家称“天方国”,是因为信仰天主,礼拜太阳菩萨,得到光明的普化,享受风调雨顺,环境优美的生活。
所以天堂不在天上,天堂就在地上,天地一体,天地之间皆有天堂。
这好像的神话故事,但据史书的记载,居然确实真实存在过。
下面来看两份资料,一份是《郑氏家谱》,一份是《岛夷志略》。
据从明清残谱抄录的《郑氏家谱·首序》云:“吾郑氏自宋以上,吾不得而知。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由西域天方国普化力国王,因被邻国侵略,王不忍以土地之故而害人,舍国适宋。人曰:‘仁人也,不可失也。’从之者五千余人,驼马五千余,请臣于宋。
神宗喜其有爱民之心,兼有归诚之义,授公为本部正使总管民。所非尔之战事,载在《宋史》,班班可考,始封宁彝侯。”
如何从天方国迁居云南?据元代著名航海家汪大渊《岛夷志略》记载,从新疆天方骑驼马,途经西藏,行程一年以上,可以到达云南。
岛夷志略
《岛夷志略》云:“天堂地多旷漠,即古筠冲之地,又名西域。风景融合,四时之春也。田沃稻饶,居民乐业。云南有路可通,一年之上可至其地。西洋亦有路通。名为天堂。男女辫发,气候暖,风俗好善。”
天堂地多旷漠,即古筠冲之地,又名为西域(新疆古名)。风景融和,四时之春也。田沃稻饶,居民乐业。云南有路可通,一年之上可至其地。西洋亦有路通,名为‘天堂’。
有《回回历》,与中国《授时历》,前后只争(差)三日。其选日,永无差异。
气候暖,风俗好善。男女辫发,穿细布长衫,系细布梢。地产西马,高八尺许。人多以马乳拌饭为食,则人肥美。贸易之货,用银、五色鞋、青白花器、铁鼎之属。”
“古筠冲之地”,是指如竹筒直冲的交通要道,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中转站。不但陆路可以到达,水路也可以到达,“西洋亦有路通”,被西洋人称为“人间天堂”,“名为天堂”。
所以古代“天堂”,就在中国新疆。
再来看《郑氏家谱》记载,“西域天方国普化力国王”避难到中国,“从之者五千余人,驼马五千余,请臣于宋。”正是乘驼马而来,非是航海而来,正好印证吻合。
西域天方国国王为什么称“普化力国王”?又为什么称“天堂”?
因为新疆在西藏旁边,而西藏的佛教在唐代已经开始流传,西藏信奉的佛教是密宗,称为“藏密”。
佛教普化所及,藏密传到新疆,成为天方国国王的国教,因为佛教讲究“普化众生”,所以天方国的国王就称为“普化力国王”。
即是普遍传播信仰佛教的力量,让人去恶从善,互相和睦相处,国泰民安。
所以元汪大渊记载:天堂地虽多旷漠,是古代丝绸之路经过的“筠冲之地”,又名西域。但因为人民有信仰,保护生态好,得天照应,风调雨顺,安居乐业,“风景融合,四时如春也。”
天方国普化力国王信仰光明佛母,学习太阳普照大地的精神,人人为善付出,成为照亮别人的小太阳,那么整个国家自然民风淳朴,充满善良和热情,天人感应,自然也就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了。
然而因为信仰佛教的天方国不尚争斗,所以就遭到旁边邪恶势力的侵略。于是郑和祖先就带着五千人民,扶老携幼,骑马乘驼,从新疆出发,经过西藏,迁移到了云南,在荒蛮的山区开发建设,通过一代又一代人努力,人文、经济建设富有成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