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番国志
近代中外历史学家所犯的低级错误
古今中外,研究历史,必定要研究历史资料。研究历史资料,在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古纸堆中,如何披沙见金、去伪存真?
因此在中外研究的历史学界中,流行了一个版本学派,专以考据版本为能事,以版本定真伪,以所确实的版本来确定历史真相。
这种方法看上去很客观,其实相当主观,而且往往因为历史学家的见解、修养不同,得出错误的结论。
比如,现在版本学家基本上是机械唯物主义思想,以从低到高、从差到好作为判断标准。
认为文字粗陋、错误很多的版本是最早、最真实的版本,反之,认为文辞优美、简洁明了是后来、修改过的、不真实的版本。
这种观点看上去很有道理,好像跟随郑和出洋的随从学问不高,文章生疏,写出来疙疙瘩瘩,这很真实。
这些随员的记录写成书,在文人中流传,慢慢被润色、修改完善了,这也大有可能。
因此,从坏到好成为一个判断书籍真伪的唯一标准。
但是,现实情况往往正本是优秀、完善的,被别人抄来抄去抄错了。甚至被别有用心的人篡改、歪曲,那就会越传越错,甚至黑白颠倒。
所以,如此抱着刻舟求剑、削足适履式的偏执心态去研究,那历史真相只会随着伪书流行和专家的迷失,越来越远离历史真相。
因此,这就是近代中外历史学家所犯的极其低级的错误。
其实包括研究哲学也好,研究地理也好,要看他记录的是否真实?是否合乎逻辑?
比如《西洋番国志》与《瀛涯胜览》,属于明代中国地理大发现的地理书,现在这些国家还在,有的风俗还在,可以对照哪一种记录得更正确。
现在有专家人吹捧《瀛海胜览》,说《西洋番国志》与《瀛涯胜览》内容几乎一模一样。
瀛涯胜览
真实情况是,《西洋番国志》与《瀛涯胜览》内容很不一样。
单就最后一国“天方国”的记载,异同就有数十处的差别,怎么会一模一样?
如《西洋番国志》记载:“男子缠头,长衣浅鞋。”
而《瀛涯胜览》记载:“男子缠头穿长衣,足着皮鞋。”
“天方国”,是“默加”,现在称“麦加”,属于沙特阿拉伯。
中东沙特阿拉伯是热带,终年不见雨雪,所以身穿风凉长衣,脚穿风凉鞋(浅鞋),这种风俗是地理与气候所决定的。
到底是穿“浅鞋”?还是穿“皮鞋”?可想而知。
那么,为什么非要把“浅鞋”改成“皮鞋”?就是为了显示西洋富有,皮鞋给人一种西洋高贵的形象。
其实,明代出使中选拔的人才,也都是文理皆通的儒生,当时对西洋番国的记录,是政府交给的职责之一,怎么可能会是文理不通?胡乱描述。
如果文理不通的出使海外记录材料上呈给皇上看,那不是糊弄皇上,犯大不敬的失职之罪吗!
对于中国历史上历时二十八年的重大西洋外交,明廷派出这么多外交大使(正使太监),怎么可能会没有政府官员负责的记录?
中国的历史一向注重记实,连皇帝的每天生活都有记录,称为《起居录》,而重大国事反而没有记录,这可能吗?完全是不可能的。
从解放以后才不得不拿出来出版的《西洋番国志》分析,自明历清,直到民国,为什么不能顺利出版?被雪藏五百年,这其中的外来文化侵略势力,可见已经到了十分恶劣的程度。
而在清康熙主持的《明史》,之所以三次修编都修不好,就是因为《西洋番国志》被掩埋,而吹嘘西洋、埋没真相、抹黑中国的《瀛海胜览》大行其道的缘故。
《瀛海胜览》把《天方国》的记录改得一塌糊涂。
具体被改坏的地方有哪些?且听下回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