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像
宋陆游在何处舜庙怀古考
钟振荣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绍兴市)人。出生名门望族,赐进士出身。是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尝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及《三朝史》,著有《剑南诗稿》传世。
陆游有志北伐,但仕途坎坷。因居乡岁月长久,闲时好游历、访友觅道,情怀诉诸笔端,诗作逾九千首。
江南水乡,陆游常自绍兴沿小舜江、运河乘舟漫游,游历庙下、东关、上虞、鄞县至明州,皆有诗作流传于世。
庙下是一个具有千年历史古村,以始祖承事钟世荣聚族居于舜帝庙下而得名。
庙下村属太平乡,在绍兴之南,距府城七十里。村中有清泰寺,寺后有山,名师山。以朱熹尝在清泰寺讲学,钟氏弟子环立听讲而得名。因此,庙下钟氏又称“师山钟氏”。
嘉泰会稽志
虞舜庙,又称“舜帝庙”,简称“舜庙”。在陆游参与编纂的《嘉泰会稽志》卷六中记载:
“舜庙,在府城南七十里。《述异记》云:会稽山,有虞舜巡守台。”
“府城南七十里”,意思是:舜庙在府城出南门七十里。是府城正对舜庙方向的直线距离。
这里要引起注意的是:这个座标点的定位,是府城南面的城墙,不是以会稽县衙为座标的。
如《嘉泰志》舜庙下一条,“禹庙,在县东南一十二里。”定位点是会稽县衙,不是府城城墙。
古今志书因为座标定位的差异,造成了同一古迹记载的出入,即缘于此。
陆游有一首《舜庙怀古》的诗,他在修《嘉泰志》时没有编入,在明万历修《绍兴府志》时予以收录。诗云:
“云断苍梧竟不归,江边古庙锁朱扉。
山川不为兴亡改,风月应怜感慨非。
孤枕有时莺唤梦,斜风无赖客添衣。
千年回首消磨尽,输与渔舟送落晖。”
由此可知,陆游所目睹的“江边古庙”,在陆游生前,就已经很古了,而且处于江边,正好与钟世荣在宋庆历四年(1044),在小舜江边庙山冈上创建虞舜庙的时间、地点都相符合。
那么,会不会有其它建造在江边的舜庙呢?我们不妨来看《万历绍兴府志》记载:
万历绍兴府志
“虞舜庙,在府城东南七十里太平乡,舜山之阳。《述异记》:会稽山,有虞舜巡守台,下有望陵祠(会稽山是大禹的陵墓所在地)。又,一在余姚历山。一在上虞百官市。一在粱湖堰北,称为行宫。”
宋、明志书互相对照,《嘉泰志》称“舜庙”,《万历府志》称“虞舜庙”,是为同一庙。《嘉泰志》称:“在府城南七十里。”《万历府志》称:“在府城东南七十里。”一为“南”,一为“东南”,座标点稍异,距离一样。
《万历府志》比《嘉泰志》多“太平乡,舜山之阳”七字,更加具体。庙下村属太平乡。舜山,俗称“庙山冈”。庙山,即舜庙山。风水师称“玉尺”,比喻天然高冈,突兀可贵。冬御江风,春储雨水。南建舜庙,北安祖坟。背靠眠牛,东向长池。藏风聚气,庙下安居。
“舜山之阳”,即指虞舜庙建在庙山冈南面,形势座北朝南。
小舜江庙下村虞舜庙
除庙下虞舜庙外,还有余姚历山有虞舜庙,上虞百官市有虞舜庙,在上虞粱湖的堰北,也有虞舜庙,比较小,称为行宫。
那么来看余姚历山的舜帝庙,历山在余姚县西北八十里,靠北是杭州湾。杭州湾边上有海涂,渔民下海捕捞,上山沥网(晒网),于是又称“历山”为“沥网山”。
历山并不大,历山舜帝庙边上并没有江,所以知历山非陆游舜庙怀古之地。
再来看百官市舜帝庙,庙在百官街市上。据吴越宝正(926-931)年间《浚舜井记》记载,在现丁界寺的地方,原为旌教寺,古尝有舜井两口。“南去半里,有舜庙。北去半里,为百官桥。东去二百步,有机证院。”西去数百步为曹娥江,舜帝庙并不在曹娥江边上。
且古代曹娥江潮患频仍,冲垮堤坝,淹没房屋。出于安全考虑,舜帝庙不会建在曹娥江边。
而且曹娥江两岸有堤塘,人在江上,也望不到江岸之外的景物。
那有可能是在王坛舜王庙前吟诗吗?宋《嘉泰志》没有记载,明《万历府志》也没有记载,由此可见,王坛舜王庙建造,已经迟于明代了。
那会在清代的什么时期呢?我们不妨接着再来看康熙、乾隆年间的志书。
据《康熙会稽县志》第十四卷《祠祀志》记载:“虞舜庙,在县东南一百里,二十一都太平乡,舜山之阳。”
这里以会稽县衙为座标进行测量,虞舜庙在县衙东南一百里。又具体到太平乡二十一都,仍是指庙下村虞舜庙。康熙年间,王坛村舜王庙还没建造。
据乾隆五十七年《绍兴府志》卷三十六《祠祀志》记载:“虞舜庙,《嘉泰志》:在县东南七十里。《述异记》云:会稽山,有虞舜巡守台,下有望陵祠。《万历府志》:在太平乡,舜山之阳。又,一在余姚历山。一在上虞百官市。一在粱湖堰北,称为行宫。”
乾隆绍兴府志
《乾隆府志》只是把《嘉泰志》中的“府城”改成了“县”,“南”改成了“东南”,座标、方位稍有出入。乾隆晚期,王坛村舜王庙还没建造。
现在把庙下“虞舜庙”与王坛“舜王庙”混为一谈,始于《绍兴县志》记载:
“舜王庙:在县东南王坛镇两溪村舜王山之巅。建于宋前。《嘉泰会稽志》载:‘舜庙在县东南一百里。’《康熙会稽县志》曰:‘虞舜庙在县东南一百里二十一都,太平乡舜山之阳。’据庙内现存‘有县志一篇’碑所记,今庙为‘咸丰年间监生孙显廷重建。同治元年,正殿、后殿寇毁,显廷集资建复。’”
其实《康熙志》之前的记载是指庙下虞舜庙,“咸丰年间”的记载才是舜王庙。
希望今后新修《绍兴县志》,把虞舜庙、舜王庙分成两条,就正确了。
修建舜庙以纪念古圣先贤,是传统文化的发扬与传承。集资公益,义务捐工,有助于培养团结互助的情操。
王坛舜王庙
王坛村在小舜江边,属东土乡。据《嘉泰志》记载:“东土乡,在会稽县东南七十里。”
嘉泰会稽志
王坛创建舜王庙者为监生孙显廷,“监生”,即国子监学生,俗称“太学生”,比秀才高一等,是国家基层公务员。衣食足而后知礼仪,孙显廷为提升王坛好学尚德风气,发心开创了舜王庙,善始善成,于今成为闻名遐迩的人文景观,欣甚至哉。
附:
裕辉堂《钟氏宗谱·舜帝庙记》
舜帝庙记
钟岭之北,师山之南,有舜帝庙焉。首建于大宋庆历四年(1044)间,供圣安神,殿下子民奕世蒙其庇佑者也。迨后兴废不一,修辑实繁。溯乾隆十五年(1750)间,有悦亭公与周臣公重修。至二十数年,有庠尊公续修。四十六年(1781),更有雨沫公再加修辑。
降至道光三年(1823),已七十余载矣。栋折榱崩,神将压焉。爰与合社支长,共相商议重建大殿。裕饶者,或捐石柱。不足者,或捐工作。幸四柱人等,均皆允从。而于是年起工,建造大殿三间,又新建右首小殿三间。装塑神像,捐造暖殿,焕然一新。至九年(1829),有司事成华,同建戏台。
十三年(1833),余忝居族长,议立族侄光曜总理社事。会集东西两柱,捐出己资,建造西首看楼五间,并包殿照厅五间。十五年(1835),复会上下两柱,又建东首侧楼五间,及合社舜庙前殿七间。
种种起造,上沐神庥,下赖诸贤以成美举。兹逢修谱告竣,并录各捐名目,特约其大略,以为后览云耳。
时
道光十五年岁在乙未十一月吉旦
二十五世孙文周敬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