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清真寺
对一副“无始无终”对联的理解
近日在网上看到一副很有意思的对联,清真寺与天主教都在“争夺”归属权,于是觉得很好奇,便在网上搜索了一下:
百度智搜说:宁波清真寺的对联“无始无终,宣仁宣义”是一副表达对真主至高无上、仁慈和正义的颂扬的对联。这副对联通常出现在许多圣堂,表达了对于宇宙和生命的深刻理解。
其完整形式为“无始无终先作形声真主宰,宣仁宣义聿昭拯济大权衡”。或简化为“无始无终真主宰,宣仁宣义大权衡”。并配有横批“万有真原”。
上联“无始无终先作形声真主宰”,意味着宇宙和生命没有开始和结束,一切都是由主宰来掌控。
下联“宣仁宣义聿昭拯济大权衡”,则强调了仁义和拯救的重要性,象征着权衡和平衡的力量。
这对联不仅是对真主的赞美,也反映了伊斯兰文化中对真主至高无上地位的认同。
当然,网上又有许多说是康熙皇帝写给天主堂的文章,认为这是清朝康熙皇帝对天主教支持的证据。
那么,这一副对联到底是回教的?还是天主教的?需要作一番探讨!
首先,“无始无终”的概念,是中国道家与佛教对天道的认知,如《心经》说:“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即是指道体,也就是佛性。人修行成佛,就与“不生不灭”为一体,自然佛就不生不灭永恒了。
佛教分大乘、小乘,最初传入中国的佛教称“景教”,属于小乘。以“亭午升真”,修成阿罗汉,称为“真主”,认为是修道成就的最高境界。
[p=30, , left]大乘佛教认为,阿罗汉是修行升天,但在天道仍有生死,果报享尽之后,仍会落入轮回。罗汉境界分四禅,上面还有菩萨道,成佛才是最为圆满。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据《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可知,回教的源头就是景教,都是向天道致敬,向太阳(景)学习。心存善念,胸怀光明。“七时(午时)礼赞”,“七日一荐”。“真常之道,妙而难名。功用昭彰,强称景教。”
“景教”是勉强之名,真正的“真常之道”,是“妙而难名”的,但“真常之道”的功能、应用,又象太阳普照大地一样,万物受益,无不顺从其变化,十分明显地呈现、展示,“功用昭彰”。
所以“强称景教”,就如老子所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称为“道”,也是勉强的名辞,称为“景”,也是勉强的名辞。
所以道家成道称“真人”,景教成道称“真主”,也不过是勉强的名辞。
而中国文化认为,天上并没有一个“上帝”,万物也不是上帝创造的。
老子是幽默大师,老子说:道也不是谁的儿子,也可以说是上帝的爸爸。
如果天主教一定要说天地是上帝创造的,那也可以。上帝是道的儿子,上帝教也不过是道教的儿子而已。
有何证据?中国“圣经”《道德经》说:“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吾不知谁之子”,我不知道是谁的儿子,道是无始无终的元始。“象帝之先”,如果说天上有个主宰叫“上帝”,那么道就是上帝的爸爸。上帝也不过是道的儿子而已。没有道,就没有生化的主宰。没有道,何来上帝?
因此,“无始无终”的“真主”,本身最先出自《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真主无元,湛寂常然。”即是无始无终的“真主”。
天主教的源头是回教,虽从回教化出,但为了避嫌,改称“天主”,或称“上帝”,不称“真主”。
对联的横批是“万有真元”,后来把“元”改成“原”,“元始”成为“原始”,才有西方“原始社会”的名称。
“元”改成“原”,其实是不妥的。“元”是生动活泼的,有一种充满能量、又无从捉摸的意象。改成“原”,就物化、死板了。
而且既是“元”,就是至始至终那个的道,没有比元更元、比元更先的东西。如果说上帝最先,那么道就在上帝之先。
所以“元”就是道,“元”就是先先之先,在先先之先,再没有其他的“元”了。
因此《大秦景教碑》开篇就说:“常然真寂,先先而无元。窅然灵虚,后后而妙有。”是不是觉得景教对道的认知,与中国道家相应?而与天主教教义不合?
天主教对宇宙的认知是幼稚的,也可以说是故意的。
幼稚的一面是认为宇宙间只有一个上帝,一个神,其他所有人类万物都没有神性,都不能修行成神,成就与上帝平等。
这种认知正好与中国的儒、佛、道三教相反,儒教提倡人人可以成圣,佛教提倡人人可以成佛,道教提倡人人可以成仙。
而偏偏天主教认为宇宙只有一神,人类只能永远成为奴隶,这还叫《圣经》吗?不如叫《奴经》。这还叫“圣教”吗?不如叫“奴教”。
所以明代称“一神教”的天主教是“截教”,因为他们的认知有偏差,只不过截了回教、儒教一部分教义,其本质是为了便于控制、统治奴役人类,对世界进行精神控制,所以说他们是故意的。
他们是谁的呢?就是一伙有组织、有目的的西方富豪与权贵,核心是犹太人。
所以才有天主教卖“赎罪券”的怪事发生,可见包装成宗教的是一个牟利、诈骗组织。
因此伏尔泰始终将基督教视为一场精心设计的骗局。他诙谐地说:“上帝是因第一个傻子遇到的第一个骗子而生的。”
因此为了装饰门面,伪善教往往也要利用文化作为装璜。比如看到“无始无终”对联很不错,就拿来挂上,再编个康熙皇帝御笔的故事,那就皇家权威与文化底蕴都具备了。
其实从智搜搜罗的内容来看,并没有真正理解这副对联的内涵,丢失了不少重点想要表达的内容,所以变得泛泛而谈。变得似乎从清真寺拿来,挂到天主堂上,也以为觉得没有问题。
西方通过宗教灌输殖民思想之后,中国文化被破坏,中国人对于自己的文化都显得隔膜了,不能理解了,这是中国近现代的悲剧。
中国文字一字多字,对于短小精炼的对联来说,要以最少的文字表达更多的含意,往往在每一个字中都是深意。如果不了解对联一语双关、一字多义、言下之意的奥妙,往往会失去真意。
下面试着再深入一层来解释这一副对联之妙!
上联:“无始无终,先作形声真主宰”。
“无始无终”是指“道”是永恒的,“无始”,是佛教常用语,“无始以来”,天地没有形成之前,就是“道”啊!
孔子说:“形而上者谓之道”。这个道就是“真主宰”,就是“上帝”,不是拟人化的实物,是一个便于理解的名辞。
道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因此是无所不包,无所不在,无所动,也无所谓不动,因此是“无始无终”。
下面几个字是重点,“先作形声”,是指万物都是道的化生,万物皆有道存在。“形”是指形象、形状,如天气、水气、云雾、色彩、光芒,都是“形”。
形还不太能拿捏,可见而不可用,等到形气变化、融合、凝固,就是物质,物质就可以利用,制成器物,为人利用。所以孔子说:“形而下者谓之器。”
物质之先是道,形与声都是道变出来的。所以孔子在《周易》中说得:“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概念、定义是多么地精确!孔子不是一位大科学家、大哲学家吗?
中国古老的天文“河图”、“洛书”,不是幸亏“孔子演《周易》”,得以记录保存下来的吗!
还有中国上古的天文星图,重视历法,也是孔子记录在《尚书》中。
如果没有孔子当年艰辛整理“六经”,中国文化会失去很多珍宝,流失很精华。
孟子说:如果没有孔子,中国将会成为万古漫漫长夜。因为中国先贤的天道文化不能继承,以后人的浅薄才智,实在再难开创出天人合一、雍容敦厚、气势恢宏的天道文化了。
确实如此,知识不代表智慧。古代记录的文化,现代人即使捧着书去读,有许多也理解不了。从有到有,都是这样艰难,更不要说从无到有,那是怎样的大智慧的创造呀!
所以所谓上帝创造宇宙、人与万物,其实是指天道创造宇宙万物。主宰万物的,是无形无相、无嗔无怒、无偏无私的道,不是一个像人一样有喜怒的上帝。
“先作形声”的“先”,又有另一层意思,就是人为万物之灵,就是先有这个道投入于人的身体之中,成为人生命的真正主宰。
这就佛教所说的“三缘和合”而成人身,父精、母血、灵魂,也就是老子说的“三生万物”。
因为生命中有无始无终的道,所以说生命也是永恒的。
身体的生灭是四大聚散,生命转世轮回,仍然不死。
所以这是佛教与天主教的根本不同之处!
佛教说人人都有佛性,人人可以成佛。而天主教说人没有神性,不能成神,不能成为天主。
这就等于天主教是奴隶制,教徒永远只能是奴隶,羔羊,不能成为主人,不能成为上帝。
这多可怜,永远不能解脱,不得自在。那还信它干吗?那不是自找绳索捆绑,自己把自己钉在十字架上嘛!
所以说这副对联不是天主教的对联,也不是康熙皇帝写的。
因为了解历史的都知道,在清朝初年,天主教汤若望因为献崇祯历书有功,得到顺治皇帝的赞赏。但后来发现汤若望居心叵测,篡改历书,颠倒皇陵。案情被杨光先揭露之后,年少的康熙大怒,气得要杀汤若望。
虽然后来太皇太后出面保住了汤氏性命,没有杀,但也杀了五个替死鬼。康熙把汤若望赶出宫廷,并宣布禁止传天主教。汤若望因此羞愧而亡。
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天主教都禁止传播,康熙会给天主堂题对联吗?而且对联都提到“真主”、“真元”,没有提到“天主”、“上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