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天地 传承文化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南怀瑾 上虞
查看: 34|回复: 0

当资本绞索套上中医药的咽喉,谁先纳的“投名状”

[复制链接]

1529

主题

2023

帖子

8998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8998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同某堂.jpg

(卫先生稿纸上愤写)
当资本绞索套上中医药的咽喉,谁先纳的“投名状”


一、开闸者:同某堂的“示范效应”


2013年,某中华老字号以6.5亿元将旗下健康板块出售给某东亚药企,成为中国中药行业“卖身潮”的起点。此案的特殊性在于:


标杆性:行业龙头率先突破底线,释放出“国有资产可交易”的危险信号;


隐蔽性:出售标的虽非核心业务,却包含药店、诊所等终端场景,成为外资渗透民众健康认知的触角;


传染性:此后十年间,陕西紫光辰济、天津盛实百草等20余家药企效仿出售,形成“龙头倒戈-群起效仿-行业崩解”的死亡螺旋。


这场交易如同一剂慢性毒药:外资通过保留原品牌名称,持续收割消费者信任,而企业实际已沦为日资汉方药全球布局的零件。


二、困局:中药行业的系统性溃败


1. 技术断代:老药工的集体消亡


传承危机:某云南三七炮制世家,因日资企业要求“标准化切割”,被迫放弃九蒸九晒的古法工艺,第三代传人改行开餐馆;


人才虹吸:日本津村以年薪百万挖走某百年药企首席炮制师,其掌握的“酒炙乌梢蛇”绝技,成为汉方药“祛风通络颗粒”的核心工艺。


2. 资源掏空:从田埂到药柜的全面失守


种植垄断:吉林长白山70%人参种植基地被日资以“订单农业”控制,药农必须按外企标准施肥采收,违者永久取消合作资格;


专利掠夺:《伤寒论》210个古方被日本注册200余项专利,中国药企使用“桂枝汤”需向日方支付专利费。


3. 价值扭曲:从治病救人到资本玩物


定价权丧失:某药企将“安宫牛黄丸”配方出售后,日方通过添加人工麝香成分,将单价从860元抬至3200元,利润超1500%;


文化祛魅:外资将“六味地黄丸”包装为“男性活力补充剂”,在欧美市场热销,而国内仍在争论其“补肾壮阳”是否科学。


三、暗局:日本企业的“三阶殖民”


1. 技术殖民:以标准化之名行窃取之实


工艺篡改:日资要求某阿胶企业添加蛋白酶加速熬制,美其名曰“提升效率”,实则破坏“火候君臣”的中医配伍哲学;


数据收割:通过药店会员系统掌握300万用户健康档案,精准研发针对中国人体质的汉方药,反哺其全球市场。


2. 认知殖民:从文化切割到话语重构


学术驯化:某国际期刊将《金匮要略》中的“温经汤”改称“东亚暖宫配方”,并声称其机理是“调节雌激素水平”;


符号掠夺:日本药企在海外注册商标时,将“阴阳五行图”注册为企业标识,切割其与中国文化的关联。


3. 生态殖民:闭环产业链的致命绞杀


上游控制:津村制药在华建立70个GAP药材基地,远超同仁堂的12个,形成原料垄断;


中游截流:要求合作企业使用其专利设备进行切片加工,否则取消订单;


下游替代:通过收购药店渠道,将中药饮片替换为汉方颗粒剂,重塑消费习惯。


四、麻木:自我阉割的文化慢性病


1. 企业的“买办思维”


短视套现:某药企高管坦言:“与其苦熬十年搞研发,不如打包卖给日资套现”;


技术自卑:盲目推崇“日本质量管理体系”,将百年炮制经验贬为“落后手艺”。


2. 行业的“集体失语”


标准沦陷:国内195个GAP基地中,日资控制超三分之一,而行业组织未出台任何反制措施;


监管缺位:某地被收购药企的20%种植基地遭日资绑定,地方政府竟以“市场行为”为由不予干预。


3. 民众的“认知麻醉”


符号欺骗:消费者追捧印着老字号商标的“汉方酵素”,不知其配方已替换为大豆异黄酮;


文化虚无:年轻一代将《本草纲目》视为“养生鸡汤”,而日本中学生却能背诵《伤寒论》条文。


药香散尽后的文明坟场


当最后一粒道地药材被装入日资企业的无菌罐,当最后一位老药工的手艺被录入汉方药专利库——中医药将彻底沦为文化僵尸。这不是危言耸听:


数据铁证:日本已掌控全球70%中药专利,而中国仅0.3%;


市场现实:汉方药在国际市场占比超90%,正宗中药不足5%。


同某堂们亲手递出的,不是股权转让协议,而是文明断根的锄头。当外资用我们的药方治疗我们的病人,用我们的文化赚取我们的金钱时,每个中国人都在为这场叛变支付利息。


收购企业:日本久光制药


这是一个靠“狗皮膏”发家的日企,和日本人一样猥琐。其市值到现在都不到同某堂市值的三分之一,还有,同某堂这个招牌就价值千亿,不是实际市值可比的。


同某堂分公司同某堂健康旗下目前有七十多家子公司,涵盖药店、中医门诊,名人国医堂、医院等,用的招牌全是“同某堂”,在北京或外地进入同某堂药店,有可能就是小日子的全资店。


当北京同某堂将健康板块售予日本久光制药时,他们递出的不是一纸合同,而是刺向中医药命脉的尖刀!


所以小日子的某药企总裁私下坦言:“要让世界认为中医起源于我国,就像围棋、茶道一样。”


目前,同某堂的健康产品就是人家的“汉方药”,这已经是铁的事实!


若连最应坚守文化使命的老字号都能背叛,我们还能相信谁?中医药的根脉,绝不能在资本游戏中沦为跨国药企的盆栽!


一个无论从品牌还是资金实力都远超小日子几百年的知名老号,难道真的缺区区6.5亿?


但他的做法不是投名状又是什么呢?


搁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明天地 浙ICP备 18047255号 浙公网安备33060402002006号

GMT+8, 2025-4-3 15:59 , Processed in 0.056040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