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浑盖通宪图说》
再看哥白尼对中国浑象图的误解
上回说了《哥白尼对浑象图的错误解读》,已经知道其实是西教徒对中国《浑盖通宪图说》的解读。
因为在中国天文学中,其实有两套方位图,一套是立体方位,一套是平面方位。
立体方位,就是顶天立地,左东右西,天南地北的方位。
平面方位,就是以太阳照射地球平面为坐标,太阳到达最南端,照在地球上的点为“南极”。与南极相对的,即为“北极”。
因为地球的南北方位是以太阳为坐标的,所以立体称“南、北”,平面只称“南极、北极”。因为天地定位,南、北是不变的。地球旋转,南极、北极是在移动的。
因为西教徒不知道中国有两套方位,只学会了平面地图上的下为南极、上为北极,于是把地球平面坐标当成天地之间的立体坐标,把上天下地、上南下北颠了个倒,变成了上北下南、上地下天了。
这一笑话西洋人已经闹了五百年。中国有必要加以纠正过来!
哥白尼
冠以哥白尼之名的《天体运行论》,今又译作《天球运行论》,说是纠正。其实书中内容是一样的,只不过把“天体”改成“天球”而已,大杂烩仍然是大杂烩。
在第一卷《地球三重运动的证据》中,哥白尼们讨论了食古不化的中国“浑象图”。在第二卷《第一章、圆圈及其名称》中,哥白尼们仍在继续讨论,因为这一幅中国宫廷秘藏的浑象图实在太奥妙了!
哥白尼说:“我已经说过,赤道是绕地球周日自转的两极所画的最大纬度圈。”
点评:哥白尼先说赤道定义,是“绕地球周日自转”。这句话有点难以理解,不知是哥白尼说话就这么拗?还是翻译出现的问题?
那么只好分析一下,“绕地球”,谁绕地球?是太阳吗?太阳绕地球一周,是一日,勉强称为“周日”。“自转”应该是指地球自转,地球日转一度,一度为一日,由自转产生。
那么这里就有问题了,这个赤道是指一天的轨道?还是一年的轨道?
如果地球自转一周为一日,称“周日”,那么一日的自转能称“赤道”吗?
如果是地球转一年的轨道,那应该叫“黄道”,也不应该是“赤道”呀!
所以这是一句难以明确表达定义含糊话。
据百度智搜表述:“赤道是地球表面的点随地球自转产生的轨迹中周长最长的圆周线,纬度为0°,是地球上最长的纬线,也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
这大概就是“赤道是绕地球周日自转的两极所画的最大纬度圈”的含意吧!
但是如此表述“赤道”,肯定是不合理的。“赤”代表红色、代表太阳。“赤道”是太阳运行的轨道,而不是地球上定一点、画一圈叫“赤道”。
《浑盖通宪图说》浑象图
造成这种误解,明显是哥白尼们把浑象图的最外围圆圈看成是个地球,而地球中间画了一圈叫“赤道”,认为是地球自转一圈形成的。
这应该是一群天主教徒光看图象,没有读中国天文书中定义的缘故。当然,也有可能当时没有人能够中文翻译成外文,导致只好盲人摸象,望图生义。
那么我们来看《浑盖通宪图说》中对赤道、黄道的定义。定义也称“规界说”。
《黄道规界说》曰:“七政所经行者,命曰‘光道’,亦曰‘黄道’。黄道与赤道,如两环相叠然。半出赤道北,半出赤道南。以三百六十度计之,则南北所出经度,各一百八十度。而纬度之最远者,大约二十三度有半。其经度,每三十度为一宫。十五度,交一气。”
赤道,又称“光道”,是太阳所“经行者”。地球,自然称“黄道”。
黄道与赤道相交,交角为二十三度半。
一日一度,三十日一月,所以说“每三十度为一宫”,一宫即一月。十二宫即三百六十日。“十五度,交一气”,即十五日一节气,十二月二十四节气。
“七政”,是指地球之外的日、月、五星。所以称“政”,因为对地球有作用、有影响,好象参与了政治。
所以孔子在《易‧系辞》中说:“天垂象,见(现)吉凶,圣人象之。此日月五星,有吉凶之象,因其变动为占,七者各自异政,故为七政。得失由政,故称政也。”
五星,就是木星、火星、土星、金星、水星。“木曰岁星,火曰荧惑星,土曰镇星,金曰太白星,水曰辰星。”
关于“七政”,是中国很久以前上古天文,在《尚书·舜典》中就有记载:“在璿玑玉衡,以齐七政。”
所以在明代哥白尼们在讨论日、月、五星与地球之间的关系,其实都是在学习、研究中国天文。不过从哥白尼们的讨论来看,明显力不从心,智力赶不上趟。
圆圈及其名称
下面接着再看哥白尼说:“另外,黄道是通过黄道十二宫中心的圆,而地球的中心在黄道下面作周年运转。”
点评:黄道两边有标注,上边标注节气,下边标注宫名,中间用两线隔开,表示一条黄道。所以哥白尼认为:“黄道是通过黄道十二宫中心的圆。”
其实“中心”两字是多余的。但他看到图中这一条在中间,就认为中心了。其实上边、中间、下边整一条都黄道。
哥白尼看浑象图中南、北两端有两个“极”字,认为这是地球中心轴,于是就相当然地认为:“地球的中心在黄道下面作周年运转。”
哥白尼的意思,地球是有地心轴的,地球永远以南极在下(南)、北极在上(北)的状态运转的。其实不是的,这种理解是错的。
就以哥白尼自己画的地球绕日运转画为例,地球沿黄道转动,从子到午、从冬天到夏天,旋转一百八十度。这时的南极从背对太阳变成了面向太阳,变成南极向上了,翻转了一百八十度。
因此现在流传的地球转陀螺摇摆的运转方式,欺骗了世人五百年。
哥白尼接着说:“但是黄道与赤道斜交,这与地轴对黄道的倾斜是一致的。”
点评:很显然哥白尼是在看图说话。
哥白尼说:“于是,作为地球周日自转的结果,倾角的最外极限在赤道的每一边都扫描出一个与黄道相切的圆。这两个圆称为‘回归线’,这是因为太阳在这两条线上(即是在冬天和夏天)出现方向倒转。于是北面的一条通常称为‘夏至线’,而南面的为‘冬至线’。这在前面对地球运转的一般描述中已经解释过了。”
点评:这里哥白尼也是看图说话,而不是根据自设天文台的观察。哥白尼说:“作为地球周日自转的结果”,现在已经知道他的啰嗦话了,意思是地球自转一周为赤道。赤道怎么啦?
哥白尼说:“倾角的最外极限在赤道的每一边都扫描出一个与黄道相切的圆。”赤道是平行的,“倾角”是指黄道有倾斜角。“最外极限”,是指哪个呢?大概就是写着“极”字的南北两极,或者是黄道的最外边。
根据文意,应该是黄道与赤道因有交角发生关系,所有“倾角的最外极限”,应该是指黄道的外沿边。黄道外沿边怎么啦?
哥白尼说:黄道外沿边“在赤道的每一边都扫描出一个与黄道相切的圆”。
哥白尼意思,是黄道的边沿把赤道又切了一个圆。
但问题是,黄道虽与赤道有交角,但黄道与赤道都是一样直径大的两个圈,两个同样大的圈,如何作切割?
再说,黄道是地球运行的周年圈,赤道是地球自转的周日圈。以周年圈割周日圈,有什么意义?何况也割不出来。
但神奇的是,哥白尼居然得出非常跳跃的结论,说:“这两个圆称为‘回归线’,这是因为太阳在这两条线上(即是在冬天和夏天)出现方向倒转。”
刚才一直在讲地球,就连赤道都是地球的事情,不关太阳的事。而且黄道与赤道都在中间相交,割出来的“回归线”却在南北两极,而且割出来的南北回归线是是与赤道平行的,也不是与赤道有交角的黄道所能割出来的。
很显然哥白尼没看明白“回归线”的含意与形成原因。
虽然哥白尼不肯在书中插入原图,但这不妨碍我们可以找出原图,来看被哥白尼们误解的原委。
原图是浑象图,浑象图的南、北两极,分别是“南极规”与“北极规”,也就是现在常说的“南极圈”、“北极圈”。圆圈是用圆规画的,所“规”画的就是“圈”。
浑天图中共有五规,从北极向南极,分别是北极规、昼长规、赤道、昼短规、南极规。
南极,上面已讲到,就是太阳从东向南、从南向西,在最南面时,太阳覆盖到地球的极限界,就是南极。过此,太阳就偏西而去。
因此,在地球的南极点,太阳处于正午正南,节气正好是夏至。
因此,这里就产生两个方位,一个是太阳的方位正南在上,一个是地球南极的方位在下。所以说中国古代天文学有两套方位,现在西方只学去南极、北极平面的方位,而把天地之间的立体方位给弄丢了。
由此,也就导致哥白尼因为方位的错乱,对于中国天文学始终搞不清楚,胡乱解释。
下面略过一部分,再来看哥白尼们所谓“午夜”的怪名词。
哥白尼说:“剩下的是穿过地平圈的两极,也穿过赤道两极的子午圈。因此子午圈同时垂直于这两个圆圈。当太阳到达子午圈时,它指示出正午或午夜。”
点评:在中国浑象图中,没有“地平圈”一说,因为地球是不断旋转的,根本就没有什么地平圈。地平以何为标准?
如果真要从天文意义上找地平圈,赤道就是地平圈,赤道即是东西水平线,与南北子午线垂直。东西水平时,昼夜平均,正好水平,正是春分、秋分的节气点,也就是黄道白羊宫、天秤宫。
黄道十二宫
白羊有两头角,对称平均,所以春分用白羊代表,表示阳气升发,白羊兴致勃勃。天秤就是天平,左右平衡。秋天为金,天秤由金属制成。
所以西洋人弄出个水平圈,属于多此一举,也是对中国高深天文的不理解。
所谓“子午圈”,其实就是赤道,把平放的赤道竖起来,就是太阳的轨道,太阳就是循左东、上南、右西、下北、从左向右随子午圈运转的。正北为子,正南为午。
中国天文历法,子时是夜,午时是昼。但因为哥白尼搞不清南北、子午方位,所以就说出:“当太阳到达子午圈时,它指示出正午或午夜”的笑话。
哪有“午夜”?只有“子夜”。
但随天主教的错误认知东传之后,在许多文学作品中出现了“午夜”的怪名词,实在是中国文化的悲哀。
对于误导世界五百年的错误天文学,早就应该扫进历史的垃圾堆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