埩头德星堂陈氏
伟明村村貌
伟明村陈氏是大姓,有来自南岸青山脚下、柴胡山、车家浦,还有一支来自埩头。
埩头陈是大姓,在民国编《松夏志》时,埩头陈有189户,口有934人。联合村林中堰,姓李、王、朱,户仅34,口171人。
我外公姓王,住在埩头。小时候每年要到埩头外婆家,原来一直以为埩头王氏也是大姓。现在看来,在陈氏为主的埩头,王氏仿佛是“古埩”的外来户。
在《松夏志》记载中,称埩头为“古埩”,可见埩头陈氏历史悠久,所以后代繁衍众多。
“埩头”的含义,以我的解文说字理解,其实就是“高田头”的意思。“埩”由“土争”组成,就是“土”向上“争”出一头,土向上堆积起来,形成高田,就是“埩”。
埩头陈氏宗祠是“德星堂”,塘湾陈氏是“星聚堂”,前、后郭渎陈氏是“怀德堂”,三陈皆是汉代名臣陈寔(实)的后代。
至于三陈相互之间的亲缘关系,因为年代久远,后人恐怕很难理清楚了。
埩头陈氏在清康熙年间,造了一座庙,名“德星庙”。“德星”是陈氏宗祠的堂号,其实就是陈氏祠庙。
《松夏志》记载埩头德星庙
而在《松夏志》中,记录一位名为李贯的《德星庙碑记》,称“庙向在塘湾,号曰‘问事’。昔文范公在乡闾,民有争讼,辄求判正,与问事之意确相符合。
康熙壬申(1662),古埩陈氏别建庙于西岑,改颜‘德星’。史记公(陈寔)率诸子诣荀季和家,其夜太史奏‘德星聚’,则公洵上应列宿者也。生而为英,殁而为神。公之庙食,百世奚疑。”
其实祠庙本为一体,埩头造一座祠堂,十分正常。为什么非要说“古埩陈氏”是从塘湾陈氏“别建”?
难道埩头陈氏是塘湾陈氏的后代?好像也不太可能。因为塘湾靠海,海潮冲击,经常受灾。
塘湾在曹娥江大湾处
不像埩头高田头,远离娥江,不受倒江之苦,环境比较安逸。作为有眼光的陈氏祖先,卜宅而居,肯定埩头是上选。
另外,建德星庙年代,《松夏志》说“光绪志作八年”,据“《陈氏谱》。案康熙三十一年,据碑记正。”
志中所指的《陈氏谱》,是郭渎陈氏谱?还是埩头陈氏谱?
《碑记》写的是“康熙壬申”,康熙壬申有两个,一个是1662年,一个是1722年。1662年,是康熙元年;1722年,是康熙六十一年。
所以据《碑记》记载,不是康熙八年(1669),也不是康熙三十一年(1692),而是康熙元年。
87岁的陈祥老书记,原名“陈惠祥”,因与人同名同姓,才改为“陈祥”。他是埩头陈氏后裔,见证过陈氏家族围着八仙桌讨论家事的场景。
退休老书记陈祥
据陈书记了解:家族中的实权在董事,并不在族长,房长只是分管自己房头的,也无实权。
埩头有陈氏三兄弟,分为三房。陈书记因为我是埩头人的外孙,又同我舅舅象棋比赛时下过棋,所以有一种邻居乡情的感觉,大家无拘无束,聊了半天。
陈书记思维敏捷,精神很好。他父亲是房长,藏有一套陈氏家谱,装在木箱中。他自1954年,因工作需要调到伟明,因此落户。
他二弟与父亲居住,家谱由二弟保管。所以没能马上查阅埩头陈氏来历。
据查,绍兴越城江桥陈氏,也属“德星堂”,是明代正统年间从上虞迁过去的,可能与埩头陈氏同宗。
德星堂《越城江桥陈氏宗谱》
越城江桥陈氏修谱记
溯吾族自明正统(1436—1449)年间,由虞邑迁居越城。历十传,至清乾隆丁丑(1757),始纂宗谱。迨光绪癸未,第五次修辑以后,于今四十八年。
虽有生灭记录簿,按年记载,而挂一漏万,失记者有之,误载者有之。
窃恐代远年湮,无从稽核。爰于戊辰秋祭之日,提出兴修之议。蒙族中长幼,全体赞同。事经四阅寒暑,由采访而至搜查,由编辑而付梓橛。
是役也,调查虽各房分任其责,而搜集编订,实族兄壬一主任其劳,族兄绍尧与蕺分任其事。至校核监工,尤赖延芳叔、业谦侄、业善侄,均与有力也。其图考世系,皆一仍其旧。
惜族兄绍尧,于庚午冬,已归道山。不及见成,可慨也夫!
兹已全谱完成,先后世系,斑斑可考。纵难云敬宗收族,然亦足继先志于万一。至考正补遗,续订辑录,则尤望于来者云尔。
中华民国二十一年(1932)岁次壬申清和 吉旦
十五世孙蕺敬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