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盐场,伟明南团
伟明村村貌
绍兴盐业,始于越国,盛于汉代。宋代,绍兴有钱清、三江、曹娥三场。
南汇(今三汇)盐团,属曹娥盐场。南岸的称(蛏)浦盐团,则属于会稽三江盐场。钱清盐场,在萧山与山阴交界处。
据明万历《绍兴府志·田赋》记载:
万历《绍兴府志》
“曹娥场,十四团,三千九百二十三丁。滨海本色盐,二千六百七十四引五十四觔二两有奇。
折色盐,二千五百七引九十七觔二两有奇。水乡折色盐,二百十四引一百八十觔十三两有奇。于上虞县带征。”
明代,曹娥盐场共有14个盐团,有盐工3923人。滨海本色盐,分两种形式上缴,一类缴本色盐,一类折价缴银。
有2674引(1引400斤)余交本色盐,有2507引余缴白银。还有一类“水乡盐”,也折银上缴。
食盐装船起运
清乾隆五年(1740),金山盐场与曹娥盐场以江为界,一分为二。
据乾隆五十七年(1792)《绍兴府志》记载:“曹娥场,旧团额:本仓团,屠家埠团,塘角团,贺东团,小西团,贺西团,小金团。”共有7团。
“新聚团额,共二团,煎灶十七座。贺东团,三灶。小金团,十四灶。”
从明代到清乾隆末年,曹娥盐场从旧有7团,变成2团,曹娥本仓团、屠家埠团、塘角团、小西团、贺西团陆续关闭。只剩下贺东团、小金团两团。
这是怎么回事?
曹娥江大湾
据记载:“场地,本场向有摊场,给灶丁刮土、淋煎,输纳丁课。今丁归地征,按弓摊纳。其余各则税荡,仍照旧则征税。
上中下各则税荡,一万二干八百一十九亩一分六厘七毫有奇。内原额税荡一万三百四十九亩二分二厘七毫,报升税荡二千四六十九亩九分四厘。”
摊场,就整治后的沙摊,用来刮土、淋卤、煎盐。
食盐收购进仓
“摊场”,是上虞的一句俗语。如“摊场有介好!”意思是不断地摊开去。
盐场滩涂斜坡,分上、中、下三场,可煮盐时为“生地”。后滩涂逐渐向外涨,里面滩涂逐渐不受海潮冲泡,渐渐咸度减少,成为“熟地”。
熟地可以播种植物,则从煮盐的摊场,报升为种植的“税荡”。
曹娥盐场从原来从有10349亩税荡,又升报了2469亩,摊场减少,熟地增加,所以曹娥有5个盐团转煮盐为耕种了。
再来看金山场,“金山场,旧团额,梁湖团,百官团,后郭团,前江团,雁埠团,东上团,东下团,南上团,南下团。”
乾隆《万历府志》
共有9团,加曹娥场的原7团,是16团,比明代的14团多了2团,又有两处盐团开设。
从记载可以了解,以前梁湖、百官、后郭、前江都是晒盐的。
雁埠团是章家,东上团是黄家堰,东下团是谭村。
南上团,是塘湾团。南下团,就是整个南汇,包括伟明。
但到了乾隆末年,9团也减少5团,“新聚团额,共四团,煎灶三十一座,雁埠团,十一灶。东团,十四灶。塘湾团,五灶。百官团,一灶。”
只剩雁埠(章家)团、东团(谭村)、塘湾团、百官团。梁湖、后郭、前江、黄家堰、南汇的滩涂也已成熟,成为可耕作的沙地。
那么,乾隆五十七年(1792)之后,南汇伟明就不再与盐结缘了吗?当然并不尽然。
且听下回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