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天地 传承文化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南怀瑾 上虞
查看: 817|回复: 0

南汇从煮盐、运卤到晒盐的变迁

[复制链接]

1532

主题

2028

帖子

9015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9015
发表于 2021-6-8 12:54: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南汇从煮盐、运卤到晒盐的变迁


据《嘉泰会稽志》记载,在南宋就已经有曹娥盐场,在明万历《绍兴府志·田赋》记载,曹娥盐场有14团,3923名盐工。


“曹娥场十四团,三千九百二十三丁。”



明万历《绍兴府志·田赋》

曹娥场有哪14个盐团?


据清乾隆《绍兴府志》记载,曹娥场有本仓团、屠家埠团、塘角团、贺东团、小西团、贺西团、小金团7团。


金山场有梁湖团、百官团、后郭团、前江团、雁埠团、东上团、东下团、南上团、南下团9团。


共计16团,是在明代以后又新增了2个盐团。


那么南汇团会是后来新增的吗?


回答:可能性不大。因为处于海口,杭州湾带来的海沙,最容易在海口淤积。


所以从南汇(全三汇)形成之初,到现在的民生村、伟明村、联谊村、光荣村、新联村、和平村、南汇村,面积占现在沥海街道的一半,没有四五百年的历史,根本就形成不了。


沥海区域图.webp.jpg

南汇是自然形成的,不像现代集团军式的围涂,集全县的人力物力,大规模地去围垦。古代没有这样大集体的运动。


因此可以推测,南汇的盐团,很早就形成了,不但明代有,宋代也应该就有了。


海潮向曹娥江涌入,是从西向东的,所以南汇沙地的形成过程,是逐渐从东向西延伸、从中间向外扩展的。


所以明代以后新增的两个盐团,应该是曹娥江边滩涂不多的小盐团,不会是南汇这种超大型的盐团。


那么为什么到了乾隆末年,金山盐场9团减少5团,把南汇的南下团也减少了呢?


难道是南汇的沙地全部成为熟地,只能耕种,不能再煮盐了吗?


当然不是,新沙地仍在不断地涨起来,从清代到建国的二三百年间,又不知涨起了多少沙地,怎么会不能煮盐呢?


因为煮盐需要大量的硬柴,还要坚固、稳定的篾盘煮盐场地。而南汇僻居海隅,运输不方便,即使能运,也会使成本增加。


还有南汇草舍居多,在草舍中昼夜煮盐,火光通红,火星飞溅,也不太安全。


《沥海所志稿》.webp.jpg

《沥海所志稿》

据《沥海所志稿》记载:“街道广阔,设市于城中,东南西三门,店肆百余家,尚称热闹,惟市物较他处昂贵。”


沥海“市物较他处昂贵”,主要是沥海在海边,外来人少,运输不方便,“物以稀为贵”,物品自然就贵了,包括山柴。在山中很贱的山柴,运到沥海、南汇就贵了。


因此,后来南汇改变了制盐模式,就以制卤为主,制好半成品,再把盐运到东团去煮。


这样就相当于把柴运进来,再把盐运出去的两趟,改为把卤运出去的一趟,节省了许多成本和人工。


现代工厂半成品的加工方式,其实早在古代就已经实行了。


为什么说南汇后来只制盐卤了呢?这在杨肇春的《沥海所志稿》中有记载的。


《沥海所志稿》,是杨肇春编在民国二十七年(1938)编写的。当然他是在《水利》中侧面提到。


“本(沥海)乡前后滨海,河道浅狭,居人苦之。道光五年(1825),就(本)地杨绅光南,请复各堰,以资蓄水。已蒙大府批准,嗣因运卤未便,中止。”


《沥海所志稿》 运卤未便.webp.jpg

《沥海所志稿》

古代农业社会,蓄水的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筑堰,把河道当作水库、湖泊,提高水位,蓄水量自然就增加了。


但同时带来一个弊端,就是水上运输不方便了,船需翻堰,需要在堰坝拖船,费时费力。尤其是载货重船,翻堰就更加麻烦了!


南汇的许多卤船,经常要通过内河,运往东团谭村煮盐。如果石堰一筑,卤船就过不去了。


这样就在道光五年(1825),为了筑堰之事,互相引起了争论。


沥海人认为:饮水重要,河道浅狭,旱则水干,不但灌溉无水,而且连喝水都困难。


南汇人说:不喝水要死,盐卤运不出去,也得饿死。喝水还可以想办法,但盐卤不能不运出去啊!


于是坐下来协商,虽然筑堰已蒙浙江大府批准,但考虑南汇民生生存问题,还是暂时不筑了。


为什么说南汇的盐卤是运往东团谭村,而不是南上团塘湾呢?


因为塘湾团只有五灶,而谭村东团有十四灶,谭村是金山盐场的中心,许多盐商都到谭村购盐。


谭村大桥.webp.jpg

而谭村自身塘外滩涂也不多,盐卤制作有限,所以需要大量的盐卤运进来,南汇是主要的供应者。


清咸丰年间,逐步推广盐板晒盐,等到民国废煮为晒后,南汇盐场可以利用盐板晒盐,不用再撑卤船了。


晒盐.webp.jpg

晒 盐

说到“撑卤船”,也是崧厦地区的一个俗语,以前小孩子夜里床上拉尿,大人大呼:“来撑卤船哉!”


因为被头煞煞咸,笃笃滴,好象卤船氽翻一样。


当然啦,这是一个小时候记忆的情景。


现代人很少讲这个俗语了,盐也不晒了,卤船也看不到了,尿不湿一包,也不尿床了。


时代的变迁,生活习惯,交流语言,都在改变之中。


最后要说的是,大南汇的盐业史,包括了伟明村在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明天地 浙ICP备 18047255号 浙公网安备33060402002006号

GMT+8, 2025-4-6 00:55 , Processed in 0.07144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