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天地 传承文化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南怀瑾 上虞
查看: 649|回复: 0

沥海渔村村史沿革

[复制链接]

1532

主题

2028

帖子

9015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9015
发表于 2021-6-30 14:53: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沥海渔村村史沿革


渔村村貌


沥海渔村的沿革史,展示了新中国沥海渔民渔农并重、男妇并肩的奋斗史。


从渔船私有到互助组,从初级社到高级社,到人民公社。渔农社从渔业、农业立足,再向养殖业、社队企业发展,逐步成为渔、农、工、商门类齐全的新型渔农社。


自1966年起,通过购置、改造,机帆船先后发展到16对,成为一支较强的外海捕捞队伍。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集体经济收入逐年提增。


1967年起,建立渔业队医疗站,创办织网厂、渔业机械厂等社队企业,建立渔农小学。


在继续革命的十年中,渔农社沿着正确的道路向前发展,成为产业兴旺、生活丰裕、医疗保障、教育设施齐全的渔农社。


现在提倡的乡村振兴,就是要把乡村建设成为产业兴旺、生活宜居、环境整洁、医疗保障、生活富裕的新农村。渔农社在建设时期就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百年党史,历经风雨。新中国的伟大成就,从一个沥海北门的小小渔村,就展现了数十年来人民奋斗的光芒!


渔村村委.webp.jpg

渔村村史沿革

据《沥海所志稿》记载:渔村在后海北门外,鱼、虾、蟹等海产丰富。各地渔贩来沥,运往杭、绍等处发卖。海中捕鱼出息,每年不下三四万金。


《沥海所志稿》.webp.jpg

《沥海所志稿》

外海捕捞,上溯隋唐。淡水养殖,始于宋代。据《绍兴市志》记载:“宋代,山阴、会稽、上虞水乡‘养鱼为业’者众。”


村史沿革,隋以前不可考,唐《十道图》,记县各有乡、里,然其兴废因革,亦无得而记。


宋熙宁三年(1070),宰相王安石变法,实行保甲法,县以下设乡、都、里。沥海属延德乡西岑里。


明洪武二十年(1387),信国公汤和建沥海所,筑城驻守。渔村在北门,北门曰“靖海门”。


沥海渔村属会稽县第三十三都,宋为延庆乡,又名延德乡,领西岑里。元同,明、清不变。


万历《绍兴府志》.webp.jpg

万历《绍兴府志》


民国元年(1912),山阴、会稽统一为绍兴县。


民国十七年(1928),撤销乡镇,划区设里分村。渔村属绍兴县第十五区西岑里。


民国十九年(1930)4月,划以城东门至西门大街为界,南部归上虞,北部归绍兴。渔村仍属绍兴。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并区,复村、里为乡镇,渔村属第十区沥海乡。


民国二十七年(1938),绍兴县成立渔业登记处,实施渔业登记管理。渔村隶属于绍兴县沥海乡渔民协会,沥东、三汇、沥海渔民受其管理。


民国三十五年(1946)9月,撤并乡镇,沥海乡、南汇乡合并为沥南乡,属第四指导区,区署驻沥海所城。



民国三十八年(1949)2月,划定自纂风向北直至后海,东归上虞,西归绍兴。


解放前,沥海有渔民452人,渔船41只,每人插网8块,共有插网船21只。大小网篰船11只,张篰渔民每人有篰6个,渔具一副。


1949年5月,绍兴全境解放。10月,新中国成立,绍兴县沥南乡划归上虞县。


1950年,成立沥海区,成立新渔民协会,定名上虞县沥海区沥海镇渔工协会,叶更生为主任。


1951年4月,为明确渔区,约束捕鱼行为,渔协制定渔业八条章程。


1952年冬,渔民刘小土率先组织渔业互助组。部分在崇明海面生产贝类的渔船,未能加入互助组。


1953年,共有渔船55只,其中网船32只,篰船9只,跳网船14只。根据捕鱼的季节性,组织季节性互助组,集体作业,按劳分配。8只渔船为一分队,每分队115人左右。每一分队为互助大组,单位渔船为互助小组。


1954年,继续组织渔民互助,主任叶信昌。渔船50只,在江苏、崇明一带捕鱼。其中贝类钩蛏渔船19只,渔民317人;捕蟹渔船4只,43人;钩子捕捞船12只;冬汛中没有钩蛏技术的渔民34人,渔船4只;余姚、松江沿海挖扁蛤、圆蛤渔船16只,渔民96人。


1955年,渔民协会共428户,2185人。参加劳动、下海生产者495人;以贩鱼为业者35户,家庭共132人。出海渔船50只(跳网小脚船6只除外),以插网捕鱼为主,以张篰、跳网捕鱼为辅。海产以鲻鱼、鲚鱼、蛏子、白玉蟹为主。


1956年春,互助组升初级社,刘小土任社长。渔船私有财产全部入社,规定按年还本付息。共367户,1789人,下海渔民469人,渔船48只,田地600亩。


因渔业效益较好,有男劳力的人家喜欢参加渔业社,称“扩社”,共49户,196人,带田160亩。总户数达416户,1985人,田地760亩。冬汛租用大捕船一只,往外海捕捞带鱼。


在沥海北门外建造灯标一座,为雾天或晚上的渔船指航。


1957年,建立渔业高级社,向国家贷款8000元,委托宁波造船厂建造大捕船4只。聘请奉化桐照渔业社4位老大,社里精选36名身强力壮的捕鱼能手,于4月开往岱山一带捕鱼,喜获丰收。


1958年,沥海镇与三汇乡、沥东乡合并,成立沥海人民公社,分设沥城、城西两个管理区。渔业高级社成立渔业大队。购置8只,改造4只,冬汛出海捕带鱼共有大捕船16只。


下半年,由邵才德任场长,前往宁波鄞县象山港发展海带养殖场,海域面积1014亩。男渔女耕,妇女分成东门、南门、勤丰、沥建4队,耕种750亩土地。在人民公社吃食堂。


1959年,陈纪六任渔业专业队队长,在捕小黄鱼时,不幸遭遇特大风暴,8人死亡,损失渔船1只。因渔业需要青麻,沥海镇划拨土地186亩种植青麻。


1960年,国家分配给渔社2只机帆船,增强了海洋捕鱼能力。


1962年,渔社划分4个捕捞队,一个养殖场,一个机帆队,一个农业队。


1966年起,机帆船先后发展到16对,成为一支较强的外海捕捞队伍。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集体经济收入逐年提增。


1967年,建立渔业队医疗站。


1968年,为配合外海捕捞作业,相继创办织网厂、渔业机械厂等社队企业。


1970年,建立渔农小学。


1978年,渔农业大队下设四个生产队,一个农业队,一个海带养殖场(后转为海涂淡水养殖场)。


1983年,推行乡村制,改为渔一、渔二、渔三、渔四、渔五五个渔业村。


1984年,沥海公社改为沥海镇。


1992年,五个渔业村合并,成立渔村村。


2019年,沥海镇改为沥镇街道。


2021年2月,沥海街道划归绍兴市越城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明天地 浙ICP备 18047255号 浙公网安备33060402002006号

GMT+8, 2025-4-6 00:51 , Processed in 0.074763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