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天地 传承文化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南怀瑾 上虞
查看: 888|回复: 0

找到了,沥海为什么叫西岑里

[复制链接]

1532

主题

2028

帖子

9015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9015
发表于 2021-7-13 08: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找到了,沥海为什么叫西岑里


明万历《绍兴府志》记载

据明万历《绍兴府志》记载:沥海属会稽县“第三十三都,领图二。元同。宋为延庆乡,旧又名延德,领里一,西岑(cén)。”


沥海在宋代称“庆延乡西岑里”,旧又名“延德乡西岑里”。


为什么叫“西岑里”?让人觉得很好奇!


因为古代取地名,都有一定的含意,不是随意乱取的。


“岑”,是小而高的山。“西岑”,即西边有小高山。


现在的沥海,西边没有小山。古代沥海西边有没有小山,志书上也没有提到过。


关于沥海所四面有山,在《沥海所志稿·山川形势》中有所提到:


沥海所四山.jpg

《沥海所志稿·山川形势》

“沥海所,城心高于四门,南有称山来朝,西有马鞍山,东有夏盖山,北有海北大山。


五行金、木、水、火、土齐全,相传为刘基度形势以制胜。


前有剡溪、曹娥、蛏江,巨流环绕。会三江水,归入后海。”


我尝遇一位老人,他帮人造房放地线,说要举行仪式,口中念道:“南有称山来朝,西有马鞍山,东有夏盖山,北有海北大山。”


我听了很好奇,以为是什么法术祝语。原来出自《沥海所志稿》。


如果“西岑”的西山,是指马鞍山,那南面有称山,为什么不可以叫“南岑”?甚至东面有山,北面有山,叫“东岑”、“北岑”都可以。


只不过四山相隔太远,再怎样联系起来称呼,总觉得不太贴切。


而且“岑”是指小而高的山,而沥海城四面所对的山并不小。


以前对于“西岑”的困惑之处,就在于沥海没有山。


然后看了明、清两代的《绍兴府志》图——沥海所图,才知道沥海西边在古代是小高山的,称“西岑”那是相当贴切的。


西岑里.jpg

图左边是沥海西山,即西岑

而且沥海在前海、后海的夹浪中,形成三面环海的沥海,是与沥海西山的功劳是分不开的。


正是因为沥海西山挡住了海浪,而把海沙留在了沥海一带,慢慢形成狭长的沥海,再慢慢形成狭长的南汇(全三汇),再通过海北大围涂,从而形成现在沥海广袤的土地面积。


沥海区域图.jpg

而且看明清两代的“沥海所图”,纂风旁边的大泽、小泽两山也还存在。


纂风大泽、小泽两山.jpg


图右边的大泽、小泽两山,是古代纂风潮的海门。


关于纂风潮,《松夏志》和《沥海所志稿》中都有记载:


“纂风潮,在县北海,惊涛怒浪,西奔钱塘,南泻剡县,皆起于纂风。盖其中有二大石,若巫峡,名大泽、小泽,如龛、赭之状。潮入则急激而生,若雪山崩卸,世谓除恶过于罗刹。(上虞《万历志》)


崧厦与沥海的志、稿,是根据明万历《新修上虞县志》记载而来。


那么,后来沥海西山和纂风山为什么会消失?


这可能与人为有关,围涂筑塘,急需石块;筑城造房,也需石块,于是就地取材,开山筑塘。


天长日久,就把一座沥海的宝山——西山给挖完了。


因为失去西山的屏障,进而造成沥海西部的倒江,波及到建在西山边的黄家堰巡司,再次倒塌,只得再一次易地重建。


历史已然无声,便图文呈现的无声脉络,却显现了有声有色的历史沿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明天地 浙ICP备 18047255号 浙公网安备33060402002006号

GMT+8, 2025-4-6 00:47 , Processed in 0.05325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