沥海北门渔村杨氏来历
沥海北门渔村,是一个“插花村”,村民遍及沥海古城四门。
北门靠海,乃渔村根据地,叶、徐、宋、刘等众姓所居。沥海东门,邵氏为大姓,而有属渔村者。南门杨氏最著,而有归渔村者。西门高氏,而有入渔村者。散则四门,集为渔村。
故渔民虽居处四散,一到秋冬,天令而行,皆撑船扛网,聚于北门,组队而行,乘船出海,声势浩大,蔚为壮观。
杨氏虽为南门杨氏之祖,亦是北门渔村杨氏之祖。杨氏迁自明代,世家诸阳南屏,始祖杨一句为教授,在沥海任教,爱沥海物腴地幽,遂居而为家。
杨氏三百多年无家谱,三百年后,寻寻觅觅,机缘巧合,居然找到了家谱。
从《续修宗谱弁言》中,详细记录了这一段传奇故事,原文尝属简明,抄录于下:
“从文献不足之后,而欲追本溯源,作茫茫之探索,盖无信之可征矣。
无已,请征信于近是,我始祖一句公,迁居沥海,自明季至清季,历世相沿,迄无谱牒。
缅我列代先人,岂数典而忘祖哉,亦以文献不足,追本溯源之无从致力耳。
迨咸丰八年,比邻李氏修谱,有诸邑南屏人,曰晴波者,来襄谱事。先世松崖公,闻其为同姓也,即过从相问讯。
自述先人迁沥时代,至今阅世若干。且谓:吾与君未知同宗否?乞阅君家宗谱,以为左证。
晴波乃遣其子,曰明斋者,归阅南屏宗谱。
他日报曰:一句公,果为吾族瑞七公裔也。
松崖公概出己资,立任晴波创刊沥海宗谱。”
世事因缘,颇为奇巧。子孙努力,祖宗有灵,或许有之。
杨松崖,名国栋,字如浩,号松崖。父杨毅斋,以勤俭起家,慷慨济世。杨松崖是沥海有名的义士,继承父亲产业之后,仍如父亲一样,急公好义,乐善好施。
“建宗祠,创义学,立享堂,增墓田,修家乘,恤贫困,周嫁娶。敦本睦族,事难枚举。”
崧厦韩家秀才韩文熙特为杨松崖写了一篇传记,叙述详尽,文字生动,感情饱满,称得上崧厦文人中的佳作,可以传世。
文章即在收录《沥海所志稿》中。再摘录杨松崖在沥海所做的好事:
“而泽之久且大者,莫如马路霪洞一役。吾乡前后滨海,河道浅狭,居人苦之。
道光己酉、庚戌两岁,叠遭旱荒,里民掘塘盗水,雀角纷纷。公慨然兴叹,思有以救灾而恤患。
乃独力肩任,谋诸众绅,请之各宪。鸩工伐石,不日告成。而又置潮神田,建守管所,以期永远。
由是设法启闭,商农两利。数年来,水旱藉以无虞,人皆颂公之德不衰。”
“乃其乐善好施,则又有随时随地而各尽者。是故在本里,则重建关帝庙、大西庵,以昭崇奉矣。修城隍庙、东岳殿,以示敬恭矣。
修文昌阁、元坛祠,以妥神佛矣。修南门、北海两桥,以便行旅矣。
前后塘,则多方培土,以卫田庐矣。在孙家渡,则捐田以成就义举矣。
在剡西,则修路亭、乡主庙、张神殿,以及嵊县城矣。工役屡兴,所费不资,而公终无吝志。
公天性孝友,事亲,能得其欢心。胞兄如海公,早年出继堂伯公,因其产綦(极)微。体父母之心,照股分析。非其心之公平,而能若是乎。胞妹、侄女等,补予奁产,非其心之淳厚,而能若是乎!
至于每逢歉岁,赈米给钱。夏则施蚊帐,冬则施棉衣。力未能葬者,则施棺木。且也,创水龙会,以备灾。作兰盆会,以度幽。公真以行善为乐事者矣。”
“公独自奉甚约,旁无姬侍。中年丧偶,不再继娶。而于穷民之无告者,则念之恻怛,戚然见于其面。是以佃户租息,则减免巨万也。年久,各券则焚化一空也。
昔者冯公为孟尝烧券免债,而薛民感德。公不俟人之劝勉,而好行其德如此,有不为天所佑者乎!福寿骈臻,举可卜焉。”
以上仅是节录,内容尝有很多。最后著名是“乡后学韩文熙顿首拜撰”。
这一篇文章,希望以后在编写潘韩文史丛书时,能够收录进去,让人一睹韩家先人的文学风采。
杨松崖除了在沥海南门搞建设,还在东门、西门、北门都做了好事,在孙家渡、向嵊县等地也做了许多好事。
对沥海北门渔村所做的好事是,修造了北门镇海桥;筑后塘,多方培土,保护田庐。
北门镇海桥
修筑马路头霪洞更不用说了,此项水利工程,解决了沥海、南汇(全三汇)的饮水、灌溉困难,北门渔村的受益,自然也在其中。
杨松崖是沥海北门渔村的乡贤,值得在村文化礼堂宣传,让后人学习。
现马路头涵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