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天地 传承文化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南怀瑾 上虞
查看: 810|回复: 0

杂谈上虞古知县

[复制链接]

1533

主题

2031

帖子

9026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9026
发表于 2021-12-6 10:09: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杂谈上虞古知县

土地肥沃特产丰富的“九县通衢”上虞,置县的历史始于秦王嬴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为会稽郡所辖。后曾有几次撤并或区域小调整。新(莽)王朝建国元年(公元9年),废上虞并入会稽郡。东汉建武(公元25年至56年)初,即恢复上虞县行政建置。东汉永建四年(129年),又曾分上虞南乡入始宁县。至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则废上虞、始宁两县并入会稽县。唐贞元元年(785年)析会稽县重建上虞县。唐长庆二年(821年)上虞县并入余姚县,第二年复设。这几次撤并,时间很短。除此外,上虞的县级行政政权一直延续至今。这也表明,地域形成的行政管理有其特殊性。据历代所编修的《上虞县志》载,自秦至清,执掌上虞者,秦汉时称县长,三国起至唐称县令,宋与明清均称知县。元改知县为县尹,上设达鲁花赤(即督官),为辖区最高权力者。元至治元年(公元1321年)起,开始不设达鲁花赤,亦称知县。知县(令)的更迭,载于历代所修《上虞县志》。


上虞编修《县志》,始于元代,据考官修不少于15次。然朝代更迭、兵燹战火、自然灾害,加之编修查考中的种种困难等诸因素,对自秦至清各代知县(令)的更迭记载,错记、漏记、误记、交错记等都有存在。故唐前的县令,在《县志》中所列很少,排最早的秦时县长萧訚,连是否就任亦存疑。而自宋起,则一代比一代详细。据离今最近的《光绪·上虞县志校续》所载及相关资料,包括代理等,不计“复任”,有姓名或留有姓的为447位。因元较特殊,此数把明所修《县志》列为“夷”而不载的达鲁花赤等亦计入了。


在各代排列的知县(令)更迭中,任职时间普遍不长。据现所见资料,宋代的胡思伸在任9年,可能是最长之一。纵观明清代,知县更迭有时是相当频繁。明嘉靖年间,有些年是一年一换,嘉靖三十六年是一年两换。清代,这种调整更常态。雍正初,出现三年换三任知县,乾隆、嘉庆、道光年间,几次出现一年中换二任、三任更至四任知县的情况。同时,明清代,出现“复任”与“署任”(即暂摄原任)的情况。同治、光绪年间,署任情况增加。


纵观历代知县(令)任职,呈现如下一些主要特点:


异地任职。观所载各代知县(令)籍贯,全国各地都有,连浙江境域派上虞的也不多,有许多是不至千里以上。直隶(今河北)、河南、陕西、山东、湖南、湖北、广东、江西、福建、云南、四川等,元与清则有来自蒙古和东北三省的旗人。至明清时,国内交通尚以人、畜力为主,知县们千里迢迢,风餐露宿,鞍马劳顿,实属不易。这种任职,充分凸显国家大一统、各民族大融合的管理态势。正是这样的异地任职,形成我国各民族文化习俗的大交流,使各民族团结基础更坚、情感更融洽。


科举取士。自宋至清,各代所任知县,开始标明知县的科举取士任职情况。元较特殊,也出现一位叫苏松的县丞,科举身份是进士。明代始,标明为进士、举人、贡生等科举身份的,就变得更具体。科举选拔下,“知”上虞者有一定文化底蕴和社会修养,上虞文化礼仪之邦的形成,不能否定这些科举知县也有其贡献。


有作为者名传千古。在上虞所任各代知县(令),有部分连姓都没留,有姓或有姓名的,其籍贯与业绩亦无从可考。这或是在任时间短,或是无所建树。有建树,度尚是汉代的,其事迹却最为彰显与传颂,当年度尚极力为曹娥“彰孝烈”。当然,度尚也因全力传扬曹娥大孝美德,终使其“为政严峻、发摘奸非、吏民谓之神明”的县长亦青史永垂,在各代知县(令)中一帜高举。此后,晋时傅晞、王随之,唐代崔协等,都有建树。自宋代始,因史载相对具体,有作为的知县事迹就更清晰。如宋的陈休锡、赵不摇、叶颙、陈炳等,元的智绍先、韩谏等,明代的马训、郑汝敬、汪度、杨绍芳、郑芸、李邦义、谢良琦、李拯、余飏等,清的张逢尧、李宗传、杨溯洢、龙泽澔、刘书田等等,或退田还湖、或赈灾、或水利、或兴学、或清廉、或兼及各方,为当时百姓传颂。宋代的楼杓,在任“凡可便于民者,知无不为”,又因建桥,使与“丰惠”地名相伴流传至今。明代的徐待聘、清代的崔鸣玉、唐煦春、储家澡等,政声外,还重视编修《县志》,更受称赞。历史上还有一些知县(令)任上遭害。有载可查的,最早是东晋隆安三年(公元399年)10月,上虞遭孙恩攻击县令被杀,惜其连姓名都没留下。唐长兴三年(932年),县令裴昌符遭杀,清顺治五年(1648年)王翊夜袭县城知县刘方至遇害,咸丰十一年(1861年)知县胡尧戴因守城抗太平军而阵亡等。道光年间来自嘉定的钱东垣,则可能是过劳,在“会县试未竣,犹手披童子卷”中离世。晋代周鹏举赴新职之际,全家不幸在渔浦湖(驿亭白马湖)遭淹,令人扼腕。南朝齐时县令周洽,去世时“无以殓,吏人为买棺器”。元代林希元,“在官廉介,妻、子恒有饥色,希元处之泰如也”;及卒,“贫不能殓,邑义士赵汝能营棺”,均清廉堪敬。


管理需要。据县志所载,有几任出现复任情况,抑或是管理能力所致;抑或因社会动荡,在无合适的人选时,从前任中确定。复任自明代出现,嘉靖年间的左杰、李邦义,调任又复任。清就增多,顺治时的高之蕙,康熙时又复任,乾隆年间的詹锡龄,嘉庆年间又复任。嘉庆年间的崔鸣玉、道光年间刘光湄、光绪年间储家藻,均有复任。咸丰年间张致高,是三任上虞知县。道光年间傅如冈,前后四次署任或复任。光绪年间,唐煦春前后三复任;叶大琛则是由光绪至宣统的末任,他的去职,亦是封建制度在上虞的终结。


—— 来源:上虞日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明天地 浙ICP备 18047255号 浙公网安备33060402002006号

GMT+8, 2025-4-7 17:01 , Processed in 0.073049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