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敕赐的《李氏宗谱》有什么
据《虞邑横河李氏宗谱》记载,潭头李氏从横山石墙内携来的宗谱,是宋理宗的“敕赐旧谱”。因火失传之后,一直寻觅不见。
后来潭头十四世孙李肇仪,根据父亲、叔父及族中长者的回忆,再根据崧厦陵(菱)湖李氏抄谱,再加上安昌赵墅同宗的家谱,三谱合一,修成了潭头李氏新谱。
现在上虞唯一部由李张侯保存的《虞邑横河李氏宗谱》,就是根据李肇仪创修的宗谱续编的。
李肇仪在《合修李氏三谱述由》中说:
“自吾族潭头,康熙十二年(1673)正月失火,而敕赐旧谱则流入荪溪。四十一年(1702)壬午元宵,往求之,不可得。
亦既录父、叔二君子所忆敕赐谱大略,及本族草创新谱矣。然而莫考前代之源流,于心终耿耿不忘也。
四十六年丁亥,我严君子(父亲)至同宗陵湖派,取其所抄学士公缵述旧谱,自汉李广以来世系及传赞、敕诰示仪,因谨录。
窃幸略知先世之所从来矣。
今年春,馆于昌安赵墅同宗德臣宗兄家,详对所抄少保公、少傅公、庄简公、奉直大夫公缵述旧谱世系,仪又谨录之。
合之所录传赞、敕诰,有先后失次者,则参互考正之。因得大白本支先世之所从来矣。
而昌安赵墅同宗文灿先生、德臣宗兄至予馆,谓当合修宗谱,以垂永远。俾徙居各族子孙,皆知先世之分派。而尊尊亲亲,可以不混于所施,不紊于其序。
仪于是合而订之,分为三卷。”
现在收藏在上虞图书馆的就是三卷本,就是由李肇仪与族人花了多年时间共同努力创修的。
上虞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服务非常好!她们热心地帮我查找,并给我拷了三套家谱的电子版,方便我在电脑上查阅。
据李肇仪讲,新谱中的“敕诰”内容,是抄自菱湖李氏家谱的。而崧厦菱湖李氏的来历,据李肇仪查考,与潭头李氏并非一支。
所以由此衍申出崧厦寺前李氏(后迁崧厦其他村)、崧厦菱湖李氏、崧厦潭头李氏(以前潭头属崧厦)三支李氏。
而据李肇仪在菱湖李氏手抄本中查到,菱湖李氏迁到崧厦比较早,就有可能与崧厦严巷头是同宗,后来兄弟分居,一支迁到菱湖去了。
而记录自李氏祖上迁居崧厦严巷头的手抄本,也被带到菱湖去了。
而菱湖李氏的手抄本,自宋代到现在,八九百年过去,那种薄薄的梅头纸,实难保存这么久,早已无处寻觅了。
而幸运的是,因李肇仪与父亲到菱湖借到了旧谱,抄录了“自汉李广以来世系及传赞、敕诰”,就在新谱中保存了手抄老谱,这为严巷头李氏的寻找,带来了机遇。
严巷头李氏会是谁人的后代?有待以后慢慢展开。
现在先来看谱中抄录的几份敕赐:
第一份,传说是宋理宗的御笔赐书:
“衣冠朝像,科第传家,簪缨继世,忠孝和友,子孙永传。”
第二份,是《敕赞参知政事李光像》:
“忠厚之气,性情之真。谦和持己,仁爱及民。忤权奸而不能尽其素志,老泉石而终不渝其赤心也欤。
淳祐二年(1242)二月二日”
第三份,是《敕赞陇西郡开国公李显忠像》:
“惟忠之明,惟仁之茂,惟力之为。尔卿之有恩遇,宠荣匪薄而厚。”
敕赐日期同上,也是“淳祐二年(1242)二月二日”,包括还有一份《敕赞赠太师李永奇像》,都是同一日期,是宋理宗在位时,所以被当成是宋理宗的“敕赐”谱。
据《天乐李氏宗谱》记载,《敕赞陇西郡开国公李显忠像》的宋宁宗,敕赐文字大不一样,具有王者气象:
“赫赫之忠,甬甬之德。
翼卫王家,震慑戎虏。
玉牒龙章,裂封东土。
佑启后人,尽光烈祖。”
日期是在“嘉定三年(1210)二月二日”。
据说,在“宁宗嘉定三年二月,追念忠襄勋绩,绘像祀之,因御书为赞焉。”
再来看第四份敕赐,《敕赞赠太师李永奇像》:
“来裔之远,积德之深。庆延后嗣,光耀前人。荷朝廷之宠锡,垂世泽之荣名。”
除了《敕赞陇西郡开国公李显忠像》,其他三份在《天乐李氏宗谱》中没有记载。记载其他皇帝的敕赐还有不少,只是没有宋理宗的。
下面再为罗列一下:
宋高宗敕赠庄简公光御书:
高宗绍兴间,思念谠辅,御书“李氏家乘”四字,赐庄简公。
宋宁宗裦赠陇西公显忠御书:
宁宗思恢复功臣,因御书“玉叶传芳,金枝衍庆”于德寿殿,特遣中使赐之。
宋高宗敕赐节度公吉手书:
建炎元年八月,命节度公驻札严州,以防 猺。御书赐之。
宋孝宗敕赐忠襄公显忠手书:
乾道六年,敕封太尉、威武军节度使。显忠为陇西郡开国公,亲制书赐之。
宋孝宗钦赐交州刺史李师颜敕书:
淳熙四年五月,帝遣使赍敕及衣带,至交州赐师颜。
宋光宗钦赐江南钤辖李师正敕书:
光宗思师正父显忠,勋旧难忘,亲赍敕赐宠之。
宋宁宗敕赠忠襄公像赞:
宁宗嘉定三年二月,追念忠襄勋绩,绘像祀之,因御书为赞焉。
宋度宗敕赞武功大夫李师颜像赞:
“其貌也温,其学也充。事亲事君,惟孝惟忠。奕奕令命,万古永存。
咸淳二年(1266)四月六日”
李师颜,李显忠七子,第十世。官至交州刺史,敕封陇西郡开国子,徙居暨阳。配张氏,子一,李䜣。
有关李氏的故事太多,下回接着讲。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