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天地 传承文化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南怀瑾 上虞
查看: 501|回复: 1

查品才介绍《国学与王朝:罗振玉大传》

[复制链接]

1452

主题

1942

帖子

8541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8541
发表于 2022-4-28 12:54: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罗振玉大传.jpeg

《国学与王朝:罗振玉大传》


他是“甲骨四堂”之首,如何还原有鲜活骨肉的国学大师的一生?

来源:北京晚报·五色土  作者:查品才


为罗振玉立传,可能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一方面,罗振玉一生的活动轨迹极为复杂,由大清而民国,由民国而入伪满,在上海、湖北、天津、北京、东三省、日本等地都留过脚印,资料博杂,搜集、解析均不是易事;另一方面,中国近代史上的四大考古发现均和他密切相关,拥有“甲骨四堂”之首的桂冠,又是著名的敦煌学家、考古学家、金石学家、校勘学家,在中国近代学术史上是无法绕开的一座高峰。


要写好他这样精深学问家的传记,如果作传者对传主的学问知之甚少或知而不深,想写好也必定是极度困难的。也正因如此,多年来一直没有称得上有重要学术价值的罗氏传记问世。著名学者陈鸿祥的新作《国学与王朝:罗振玉大传》近期出版,70余万字的规模让人肃然起敬,细细拜读,无论是材料的征集使用,还是对具体人物事件的勾稽查考,都有不少令人称道之处。


心史:一次史学实验


陈寅恪晚年著《柳如是别传》,史学家王汎森认为这是他的“史学实验”,至于何为“史学实验”,他解释道:“这场实验的核心是他使用的证据还有推理的方法。历史学是靠证据的,在这部书中,他大量使用我个人所谓的‘象征性证据’或‘间接性证据’,这是不同于其他人的研究,也不同于他自己此前研究的地方。‘以诗证史’在《元白诗笺证》中已有体现,但《柳如是别传》更进一步。……陈寅恪在讨论文本的时候,往往有个基本的前提:文本是一层一层‘套叠’着的、‘用典’有着一层一层指代意义。他认为典故本身蕴含着用典人的想法在里面,‘典’不只是简单地为了装饰或诗的好看,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说出当事人所要说出的东西。”


很显然,使用大量“象征性证据”或“间接性证据”是《柳如是别传》证据链上的一大特色,以诗证史,解析典故,往往能发明新意,得人之所未见。翻看陈鸿祥所写的罗振玉传,也不时会有这种感觉,作者并不满足于一般性的文本解析,而是试图以心映心,窥见罗振玉的内在世界。譬如罗振玉65岁时曾作诗云:


二十年来国步频,握蛇骑虎阅艰屯。


低回苦忆承平日,迟莫俄惊天地春。


尚有故人同汉腊,且斟柏酒诵皇恩。


但期早勒湘江石,皂帽何妨老海滨。


诗作于1931年农历新年来临之时,所谓“二十年来国步频”指的是1911年清朝灭亡以来的种种变化。全诗既有黍离之悲,也有皇图再造的希冀。作者并未简单将其释为遣怀之作,而是敏感地意识到末句中的用典。


“皂帽”原指黑帽,此处则化用汉末管宁之典,指隐居不仕。1931年,东北发生“九一八事变”,罗振玉奔忙着“迎驾莅东”,中兴大清。


这诚然是他再造故国的具体实践,但是也能看得出他内心有一丝功成身退的打算。“何妨老海滨”倾注着原典所不具备的意涵,管宁隐居辽东30余年,最终还是回到了中原。然而罗振玉则觉得老死海滨又何尝不可。


“皂帽”这顶帽子,罗振玉是戴了。早在1916年袁世凯称帝失败后,柯劭忞在给避乱日本的罗振玉信中就说:“元兄已伏天诛,辽东皂帽盍归来乎。”将罗振玉比喻为管宁。


伪满建立之后,罗振玉虽官拜伪监察院院长,但随后多次辞官。他在《归田》诗中说:“垂老无裨天下事,归来幸饱腐儒餐。”给自己的定位是一位归隐的文士。


最终也如其所愿,他辞官后在旅顺海滨建有鲁诗堂一座,“此土此人,载酒看花”,一派文人逍遥的景象。他讲授杜诗,集陆游诗,撰写《石交录》《宋本庐山记校勘记》等了却残生。


总的说来,罗振玉确乎遗老,尽管曾旅日生活,和东洋人、西洋人有深入交往,但是骨子里的旧式文人色彩并未改变。



罗振玉1.jpeg

罗振玉

学者龚鹏程曾说:“论罗(振玉),则基本上是仅述其‘迹’而不能探其‘心’的。因此谈来谈去,辄觉不真切,亦不深刻。”陈鸿祥的研究恰好补足了这一缺憾,还原了一个有鲜活骨肉的国学大师。


画作里的遗民气息


《史记·伯夷列传》云:“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这是商末伯夷、叔齐两兄弟耻食周粟,在首阳山饥饿时所歌。伯夷、叔齐的事迹在古代文人的描绘中往往代表着一种高尚的节操。但凡改朝换代常有人效仿他们为前朝殉节,或者选择隐而不仕。当这一价值观念形诸人名和图像时,则往往表现为使用、创作有明显象征意义的自号以及书画作品。


罗振玉大传中收录了一幅罕见的罗振玉亲笔画,上绘两棵傲然挺立的松树,树下有石,石旁有丛竹,画幅右上端有罗振玉甲骨文题字“贞松”。唐人刘知几在《史通》中说:“盖霜雪交下,始见贞松之操;国家丧乱,方验忠臣之节。”刘希夷也有诗云:“愿作贞松千岁古,谁论芳槿一朝新。”“贞松”就是“忠臣”的代名词。罗振玉自号“贞松老人”“松翁”,也曾获溥仪钦赐“贞心古松”“岁寒松柏”匾额。


翻看《罗振玉印谱》,含有“松”字的罗氏自用印不止一枚,如“贞松老人”“松心老人”等。“松”之于罗振玉无疑有特殊意涵。因此,这幅画可以视为罗振玉的自画像。根据落款,此图作于1921年。这一年罗振玉办了一件大事,他开办了天津博爱工厂,先租房,后自建房,以四子罗福葆为经理,于天津、河北开设新厂房。该厂规模不小,有织布、织带、织巾、织帘、布沙纸等科,请熟练师傅传授技艺,“后生徒再毕业,乃罢诸科,专设印刷科”。


开厂的目的在于“以工代赈”,救济当时已经没落的八旗子弟。“庄王的一个后代,最终是饿死在南横街会馆的空房子里,死了也无人收尸。睿王的后代钟氏兄弟,因生活无着而去掘祖坟。怡王的后代毓子玉、毓子良兄弟,为争祖产,闹上公堂,打了几年官司。”凄惨至极。当时清室皇族三万余人,而“啼饥号寒之家,不可数计耳,耳闻目睹,情实堪怜”。为了解决旗人的生计问题,罗振玉可谓是披肝沥胆,在此前后他还同遗老金梁一道办起了东华银行,以金融手段融资生息。由此可见,罗振玉的才识确实远超凡人。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正处于“三千年未有之大变”中,政治、经济、文化等全方位受到外来冲击,1911年清朝覆灭,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一事件和既往的朝代更替有多大不同。如果从同情之理解角度出发,罗振玉同汪精卫有很大区别,他可以称得上是一个申不害式的人物,甚至算得上是一位“爱国者”,但是他所爱之国和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有相当的距离。


他画画的这一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南方的福建华侨陈嘉庚在家乡办起了厦门大学,孙中山则在广州任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到了年底爱尔兰摆脱英国殖民统治,宣布独立。整个世界潮流浩浩荡荡向前发展,然而我们无论从罗振玉的诗文,还是字画来看,他仿佛是和时代潮流脱节的,他更像是一位古人。


学者写学者


2019年为甲骨文发现120周年,政府及学界都举行了隆重的纪念活动。罗振玉作为通读甲骨文的第一人,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


他是一位大学问家,学界也公认没有罗振玉就没有王国维。如何展现罗振玉的学术成就,是为其立传的一大难点。幸运的是,在《国学与王朝:罗振玉大传》中,作者用力最勤最精的恰好是这个部分。30章70余万字的规模,尽数按严格的学术规范写就,在阐述研究所得的同时,也回应了众多学界关注的议题。这种写法在传记作品中是极为罕见的。本文试举陈鸿祥考辨罗振玉学业和事业起点以佐证之。



罗振玉与王国维在日本.jpeg

罗振玉与王国维在日本


其一,学业。罗振玉天资聪颖,著述极多。学界一般认为他一生学业始显于《存拙斋札疏》,其文本依据来源于罗振玉晚年回忆录《集蓼编》中的一段话:“德清俞曲园太史采予《札疏》中语,入所著《茶香室笔记》中。于是,海内多疑予为老宿,不知其时甫弱冠耳。”这里的“德清俞曲园太史”是清朝著名的经学大家俞樾,他长罗振玉45岁。俞樾在《茶香室笔记》中确实提到罗振玉,使用的称呼还是“国朝罗振玉”。


这非同小可,因为俞樾在名字前冠以“国朝”二字的皆不是常人,书中同罗振玉一样加“国朝”的有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钱大昕、赵翼等,均为学术巨擘。作者替罗振玉作传时并没有照搬罗振玉的回忆,他统计俞樾笔记中摘抄的罗振玉条目,发现11则来自《存拙斋札疏》,另有7则来自于《读碑小笺》,4则来源于《面城精舍杂文》甲编。《读碑小笺》是罗振玉18岁时的作品,也是罗振玉平生所写第一本书。《存拙斋札疏》刊于1887年,罗振玉时年21岁。《面城精舍杂文》甲编刊于1891年,罗振玉25岁。


换而言之,俞樾摘抄罗振玉的研究成果最早也要在罗振玉25岁时,绝非“其时甫弱冠耳”。罗振玉的回忆并不准确。罗振玉的后人以及一些学人未加考订,甚至错解罗振玉回忆,上升至俞樾将罗振玉“误认为本朝名宿”,一来这于史无征,二是俞樾摘抄的《存拙斋札疏》有汪士铎跋文,跋文中明言21岁的罗振玉“年裁弱冠,斐然有成,后来之彦,非君莫属”,看到跋文的俞樾没有误认的可能。


其二,事业。罗振玉早年间在上海从事实业,办务农会和《农学报》,此为罗振玉事业的起点。20世纪50年代问世的出版史料中论述罗振玉所办的这份报纸,说:“后让与日人香月梅外,出至三百十五期止。”此条论述误导了很多人,有人进一步说《农学报》于“1898年挂上日商招牌”。


然而从版权角度考虑,以《农学报》所刊的公告为据,即使是报纸重刻也要经务农会开会讨论决定,罗振玉无权随意转让。1898年中国发生戊戌政变,朝廷禁学会、封报馆,但是《农学报》不仅没有被封,罗振玉反而乘机请求清廷改为官办,两江总督刘坤一批示,“令上海道拨款维持”,1900年的出版的《农学报》封面上也因此加上了“遵旨刊行”四字。如此一来,所谓的“挂上日商招牌”也就无从谈起了。


罗振玉一心辅佐溥仪,试图恢复大清,事不成时则立身伪满。虽然说他是中国近代农学的奠基人,但是其所治之学却接续着乾嘉以来的朴学传统,研究理路大不同于陈寅恪等人。


如果说“国学”这一概念能够成立,罗振玉有资格当“国学大师”。罗振玉的实业才能,非同时代其他学者能比。他的作为绝大多数都是围绕着大清中兴、故国再造,财力不济时甚至不惜售卖私人收藏。他不同于郑孝胥,少见私心私利。或许正因如此才显得更加迂腐不堪,最终连在他所忠心的皇帝溥仪那里也得不到好印象。


如果中国沿着过去的传统继续下去,他有很大的可能性进入正史中的遗民列传,位同顾炎武、朱舜水等人。只可惜时代剧变,生不逢时,他成了活在近代的古人。这也是他最大的不幸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52

主题

1942

帖子

8541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8541
 楼主| 发表于 2022-4-30 13:51: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书是国学大师罗振玉的传记。全书以严谨细致的笔调,深度还原了罗振玉的一生。


本书的描摹围绕三条线展开,一是历史线,以个人的经历展现晚清至民国年间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揭示深受传统儒家观念熏陶的罗振玉在时代剧变的大潮中如何立身谋国,如何按照自己的人设走完一生;二是学问线,罗振玉是中国近代学术史上的一座高峰,在金石学、甲骨学、敦煌学、农学、校勘学等领域卓尔大家,本书全面展示罗氏的学术发展历程和成就,用力极深,也是本书精华所在;三是交际线,罗振玉一生交结的重要人物极多,皇帝如溥仪,官员如张之洞、张謇,学者如王国维、俞樾、刘鹗、梁启超、伯希和、内藤湖南,本书勾稽史料,将错综复杂的人物交往穿插在学问探究之中。对了解学林往事,具有重要意义。


全书从资料搜集至成书出版,耗时近30年,是当今罗振玉传记的权威之作。


陈鸿祥(1937— ),笔名示羔、学迅等。上海嘉定人。



陈鸿祥.jpg


  1958年开始发表作品。199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世纪风采》杂志执行主编,编审。著有专著《王国维年谱》《〈人间词话〉〈人间词〉注评》,长篇传记文学《王国维传》,统纂《七十年征程(江渭清回忆录)》,校注古籍《洹洛访古游记》《受兹室诗稿》,主编《血染的生命之花》等。专著《王国维与文学》获北方十五省市第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图书奖,《王国维与近代东西方学人》获全国古籍优秀图书奖、江苏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长篇传记文学《谭震林传》获华东地区优秀政治读物一等奖、江苏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陈鸿祥与罗振玉、王国维后人关系紧密,罗振玉侄女罗守巽更是由作者服侍送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明天地 浙ICP备 18047255号 浙公网安备 33060402000462号

GMT+8, 2024-11-21 19:03 , Processed in 0.101128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