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天地 传承文化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南怀瑾 上虞
楼主: 开心阁主人

《老子他说》 南怀瑾

[复制链接]

1452

主题

1942

帖子

8541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8541
 楼主| 发表于 2018-11-17 23:16:1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强不知为知 毛病真大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真正高明之土,什么都知道,一切都非常了解。但是,他虽真聪明却装糊涂,虽然一切知道了,外表显露出来的是不知,这是第一等人。可是其他的人,自己根本不知,却处处冒充什么都懂,这就是“不知知”,这是人生的大病。老子这两句话,指出人类千万年来的通病。依我们读书做人几十年的感受,老子这句话极有深意。世界上“不知知”的人太多了,都是强不知以为知。明明不清楚,反而冒充非常了解,这是人们大病之所在。所以,学问真正到家,极端透彻的,他反而是无知,所以“知不知上,不知知病”。

  在文字的组合形态上,后世的文字写法就不同,这是秦汉以上的文字。那个时候,写文章不像现在用笔写,都是用刀刻在竹简或石头上,所以文中的介词尽可能都省掉了。如果现在来写古文的话,应该是“知而不知是为上也,不知而知是为病也”。如果现在用白话文写的话,想写得清楚,要二十多个字,那岂不是又变成不知了吗!有时候越简化反而越容易懂。

  除了说明知识以外,老子始终离不开修道的话。为什么现在大家学打坐修道都没有进步呢?因为你知道得太多了,又是禅宗,又是密宗,又练气功,又搞观想,但是任何道理都没有清楚透彻。大家都是不知而妄求知,这里任脉通了,那里督脉通了,结果都是病象而已。所以“不知知,病”,就是强不知以为知。

  真正的“道”,万缘放下、一念不生就到家了,非常简单。可是,现在也有许多的人都有打坐的经验,明知道要万缘放下、一念皆空,可是坐起来就是放不下,空不了。什么东西空不了呢?就是这一“知”空不了,思想观念在脑子里转个不停;分明教你放下,你却什么都放不下,所以就难在这一“知”

  以禅宗香岩禅师的公案来讲,他打坐参禅学佛二三十年,仍未悟道,他想自己没希望了,决心不再搞这个玩意,但也没有还俗,只是不再去用功参禅了。他改弦易辙去种田,想把身体练好,这样过一辈子算了。他本来参禅盘腿很用心思,后来这一改变,什么都放下不去管了。有一天挖地,挖出一块瓦片,他捡起来随便一丢,瓦片刚巧碰到一根竹子,啪地一声,他悟道了。因此做一首谒子:

  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持。

  动容扬古路,不堕悄然机。

  处处无踪迹,声色外威仪。

  诸方学道者,咸言上上机。

  真正的“道”,用不着做工夫,诸方见道的人都说这就是上上机。自此以后,许多人学他,拿竹子来格物致知,打瓦片,打了几十年也悟不了。所以,借用他人的什么方法是没有用的。这是讲“知”,当你到达了不知之境,天地人我皆空的时候,自然就成道了。这是一个由形而下的知识,到达形而上“无知而知”的道理。


  装聋作哑 自在无争

  再其次,做人的方法也是这样。比如我们都晓得唐朝代宗皇帝告诉郭子仪的话:“不痴不聋,不作阿姑阿翁。”做长辈的,有时候分明知道,但知而不知,装作没有看见。如果太精明了,水太清则无鱼,人太清则无福。可是,在我也是只会说而做不到,所以,一辈子也没有福,看不见的也看见了,听不到的也听到了,始终想学“知不知”,而偏偏都知,真的很麻烦。“知不知”也是人生的厚道处,尤其是做长辈的,或者做校长的,或工厂老板的,有时候要学到“知不知”。人就是人,有时犯一点小错误,你要偶然装作看不见,下一次他就不会错了。“知不知”是真聪明、假糊涂。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这两个“病”字,第一个是动词,第二个就是名词。老子说圣人懂了这个道理以后,讨厌生这个病,所以他不求知,因而没有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圣人因为懂了这个道理,他就不犯这个错误,所以永远不病。换句话说,一切凡夫普通人,都在病中。这个毛病在哪里呢?就在知道得太多。西方哲学有一句名言:“知识越多痛苦越大,学问越好烦恼越深。”

  我们看到许多学问非常好的人,既不做官又不出世,只坐在那里忧国忧民忧世间,这岂不是“病病”吗?像清朝名士袁枚引用宋人的诗:“羡他村落无塩女,不宠无争过一生。”一位饱学之士,反而羡慕粗陋的乡下老太婆,一辈子过着平凡的生活,既安静也没有得宠或光荣,但是,也没有受过打击啊!“不宠无争”过了一生,真有福气。袁枚,因为他得过宠也受过惊,所以才看到别人的平凡是福气。真正乡下的老太太们,恐怕还很愿意到都市得得宠吧!所以,人没有吃过苦头,不晓得平凡是幸福;吃了苦头以后,才晓得平凡就是幸福。

  又如陆放翁轰轰烈烈的一生,后世直至满清末年,都捧他为爱国诗人,成为他新的封号。但是陆放翁有一句名诗——“十年烟笼废春耕”,因为他是南宋时代的人,知识多了,对国家的爱心也就太大了,所以感慨自己当时为什么要读书,最好没有读书只是种田,天下国家万事不懂,也就少痛苦少烦恼了。这是讲形而下知识与痛苦烦恼的关系。

  下面这章是老子对时代的批评,对历史发的牢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52

主题

1942

帖子

8541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8541
 楼主| 发表于 2018-11-17 23:19:4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无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不愚弄社会人民 自爱而不自贵


  文字的问题要先说明一下,“厌”这个字,现代普通的解释是“讨厌”之“厌”,可是,古文有时候是借用,作为“压迫”的“压”字解。“民”字,也不能看做专指老百姓或指国民。秦汉以前书中的“民”字,相当于现在白话文中的“人们”、“人类”,如果当成“老百姓”、“国民”的观念看,会把古书读错的。

  “民不畏威”,一般人并不怕政治的权威,政治到达最高的成就时,就是天下太平的盛世;当道德的政治达到不需要威权的时候,人们会自动自发呈现出道德,不需要刑法了。道德的政治,做到没有任何形象上的威严时,才是真正的威严。当然,这要靠每人自动的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依靠外在刑法的管制。

  “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狎”是玩弄的意思,“居”字真正的意义是人们共同生活居住的社会。“无狎其所居”这句话,就是大政治不玩弄这个社会,这才是真正的道德政治。

  如果要严格研究这句话,需要列举古今中外某些大政治家如何玩弄这个社会。但是真正高明的政治,是不玩弄人,更不会愚弄社会,也就是后世所讲“玩人丧德,玩物丧志”的道理。人不可自以为高明而去玩弄人、玩弄天下,而丧失道德。贪图物质享受的人“玩物丧志”,自己的情操会堕落。“无狎其所居”,也是这个道理。

  “无厌其所生”是不要压迫人,上天有好生之德,人类的道德能持续发展,一切自然生生不息。

  “夫唯不厌,是以不厌”,前面的“厌”字应念成“压”,可是不能死啃文字。研究训诂之学,又叫做小学,所以我常说要认得中国字。例如一个“张”字,不要以为只是一个姓氏,另外还有开张大吉、紧张等等,这些“张”字都因转借而用法不同,各有其意义。上古的字,只有几千个在运用,所以,同样一个字,可以表达多种意义,多种观念。现在用白话表达的话,有时候要用好几个字才能表达一个观念。这属于外文的方式,而中国文字不同,一个字可以代表很多观念。

  “夫唯不厌”,因为你不施加压力给社会人民,“是以不厌”,所以人民自己也不感受压迫,自然会好好地活下去,活得很快乐。我们看动物世界,只要合于天时地利,那些动物自然就活得很好。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这是讲一个道德领导的哲学,也就是我们自己的道德哲学。人要能够自知,要有自知之明,老子在第三十三章讲过“智”与“明”两个字,就是“知人者智”,能了解别人,那是聪明智慧;“自知者明”,了解自己的才算明。天下明白人很难找,真正的明白人,就是能够了解自己,但是,人永远不了解自己。所以说,只有圣人才能自知,不自欺,没有主观的成见,达到无我的境界。

  圣人也能够做到自爱、自重;能够尊重自己,才能够尊重别人,也才能够爱人。但是圣人“不自贵”,自己不认为高贵,不像一般人有了学问、有了地位、有了钱,就认为自己了不起,那就完了。那是彻底的凡夫,平凡的人。“故去彼取此”,真正的自知自爱不自贵,就是能舍弃了自贵自见,那才是圣人之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52

主题

1942

帖子

8541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8541
 楼主| 发表于 2018-11-18 04:14:3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七十三章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敢与不敢的勇气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这两句话非常重要,举凡政治哲学,军事哲学,经济哲学,甚至做人的哲学都包括在内,文字又非常简单。所以,也可以说老子的话非常平凡。西门町有些人被多看一眼,就会一刀刺过去的,这些人都是“勇于敢”,结果自己犯杀人之罪。所以粗暴不是真勇,勇是真勇气,如果没有智慧的判断,没有道德的修养,什么事情都敢,那就会变成糊涂的废人。当然,人们年轻的时候都可能犯下这种错误,自己认为很高明,很勇敢,什么事情都敢做了再说。但是,天下事不能做了再说,最好是说了慢慢做;先把道理搞清楚,再慢慢来做。年轻人固然不怕错,只要知错能改,但有时候想改也改不过来了。尤其是历史上的错误,没有机会改过来,所以“勇于敢”的结果是杀。

  应该勇于什么呢?人生最高的勇气是慢一步,事先问一下,有没有把握?多考虑一下。多考虑一下就是勇气,看见地上有一叠钞票,只要抬起来无人看见,当然就是我的了。如果“勇于敢”,说不定刑警在后面,误认你是小偷。如果“勇于不敢”,这个钱拿与不拿,再多考虑五分钟,结果就可能不同。可是,“勇于不敢”是很难做到的,有时候被人骂懦弱;若怕被人骂懦弱,而“勇于敢”就完了。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其中“勇”是勇气,“敢”是决断。有时候讲,贸然有勇气地下决断,并不是一件好事;有勇气把事情办得圆滑一点,迟一步多考虑比较好,也就是说拖一下不算坏事。但有些事情,绝对不能拖。那么拖与不拖,以什么做标准呢?其实上帝都做不了标准。“此两者或利或害”,是利是害不一定,老子只能讲到这里,因为这完全是智慧的决断,那是要真正的智慧才可以决定取舍的。


  那股冥冥不可知的力量

  “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但是老子讲出一个道理,当唐太宗李世民要为李氏建祠堂时,根据历史学家的考证,李世民的姓氏来源及血统相当混杂;为了找一个古代有头有脸的李姓做宗祖,于是唐朝开始找到了老子李聃,封他为“李老君”。经唐朝封成了神仙以后,老子这本《道德经》就成为道教的三经之首了。再加上《庄子》称为《南华经》,《列子》一变称为《清虚经》,就像佛教的净土三经同样的道理了。《老子》这本书本来是没有宗教色彩的,但是自从到了道教手里,老子变得充满了宗教的气息,被动地当上了教主。“太上老君一气化三清”,等于佛家的三身。

  事实上,老子原书《道德经》,没有一点宗教的气味,只有在这第七十三章里,点出来了一点宗教的东西,就是“智慧”的决定高于一切。但是智慧之所知,与智慧有绝对关系,后人叫这个为命运,就是宇宙间有一个不可知的东西。这个东西,各人各穿一件不同的外衣,西方就叫“上帝”、“主宰”,印度人为他穿上的外衣“如来”、“佛”,中国人将他穿上的外衣叫“天地”。依哲学家、科学家来说,这是一个不可知的力量。古今中外人类的文化都晓得宇宙间有这么一个东西,所以,利害之间只有智慧才能判断。

  这等于四个人打麻将,每人都有输或赢的可能,有一张不可知的牌,不知最后到谁的手里,只要这张牌来了,一定会赢。可是东转西转,不小心就落到别人的手中了,所以利害之间的运用纵然有高度的智慧,也只能相信形而上的一个东西。“天之所恶,孰知其故”,这是上天的意志,找不出原因,“圣人犹难之”,纵然大彻大悟得道的人,这种不可知的力量也难以把握。

  西方的宗教讲上帝是全能,但以宗教哲学来讲,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是全能的,假使可以全能的话,上帝就不会无法对付魔鬼了。魔鬼与上帝是对立的,可见上帝不是全能。佛家也不敢说佛是全能的,实际上佛有三不能,第一佛不能转“定业”,就是“天之所恶,孰知其故”的道理。第二不能度无缘之人。第三不能度尽众生,这是佛的三不能。佛一切皆能,但仍有三不能。

  佛的解释,“定业”是有一个时期的,或三年五年,或一百年五百年,在时空变化中,“定业”于受果报后就消失了。所以,“定业”也可转,是由自己转,不是佛替你转。不信我的人,只要骂我一声,已经跟我结缘,下一次就可能信我了。所以,不怕你骂,不怕你毁谤,我们两个人结了一个缘,这在佛学也叫“定业”,中国文化叫做“气运”。

  小规模的气运叫“命运”,是时间空间所形成的,时间空间不是它的主宰,是它的现象;但时与空这两样东西,也受宇宙间这个东西的支配,这个东西就是人类生命的根源。所以老子说,掌控这一点东西非常难,不是属于智慧能完全把握的,所以说“圣人犹难之”。


  如何做到不争、不言、不召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这个“天”不是科学上天体之天,也不是宗教上的天,这个“天”在儒道二家是形而上的一个代名词,一个代号。在印度也可以叫它“如来”,反正就是这么一个东西。这个东西生长万物,不与万物争,但是宇宙万有,在它的手心里翻不过去。“天之道,不争而善胜”,永远不跟人争,可是人最后都是向它投降。形而上本体的功能,就有这样的厉害!万有最后还归于无,归到他那里,这就是“不争而善胜”。所以,老子一路说下来,叫我们效法上天无为之治,无为之道,才能做到不争之胜。假使做生意,能够做到不争,就可能大发财,坐在家里日进万金,那是第一等生意。可是谁有这个本事、这个智慧?普通人一生都在争,所以“不争而善胜”是第一等。

  “不言而善应”,形而上的天道无形象,无声音,也不讲话。有些宗教人说,昨天自己灵感来了,是上帝对我说的;有些人打坐,听到菩萨对他讲话。如果这样的话,你要担心患了精神分裂症,因为这只是魔道而已。真正的天道是无言无声,也就是《中庸》上最后告诉我们的一句:“上天之宰无声无臭。”照佛法来讲,这是究竟本空,涅槃清净,圆满清净,所以叫做无争。虽然无言,但“不言而善应”,是有感应的。孔子在《易经系传》上经就讲到“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就是形容这个道理。这也就是“道”、“佛”的境界,是清净空寂,如如不动的。“感而遂通”这句话是说只要你一动,他那边就有感应,一种力量的作用就出来了。

  “不召而自来”,人生的祸福善恶因果之间,没有另外一个做主的,就是所谓的“无主宰”。我们中国道家的《太上感应篇》,等于是国民道德须知,也是中国古代阐述人伦道德的一本书,成为中华民族人人须知的手册,至少百年来是如此。其中有一句重要的话,“祸福无门,惟人自召”,祸与福是没有主宰的,也不是神祇。不是说吃了供养的猪头就保佑你,没有供养的话,鬼就找你,那是空话。“祸福无门”,鬼神也做不了你的主,上帝菩萨都做不了你的主,只有人自己的心念,所谓“惟人自召”,是你自己召的。所以我们人生一切的遭遇,严格地反省下来,痛苦、幸福、烦恼等等,都是自己召来的。天道就是这样一个东西。


  一切都是自己的作为

  “繟然而善谋”,“繟”是像网一样的散开,如《华严经》所说帝网重重,在中国古文中就一个“繟”字。天道就像一张网一样,无所不在,可是看不见,“而善谋”,意思是有其智慧。真智慧无主宰,但又不是自然,不是物理的自然。中国的成语中,经常可以看到这两句话:“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上天有一个东西,无主宰,但是也非偶然。这个天。天网,叫它神也可以,菩萨也可以,佛也可以,甚至叫它鬼也无妨;它不会与你计较这些名词,因为“天网恢恢”,胸襟广大。

  讲到宗教哲学,往往有人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宗教是讲是非善恶的;但是有人一辈子是好人做好事,却遭遇的打击最多,痛苦也最大,连写《史记》的司马迁也曾有如此的怀疑。司马迁为了替李陵说公道话,反而受了重刑,痛苦一生。他在《伯夷叔齐列传》上说,所谓天道是真的吗?假的吗?我就不清楚了。社会上有许多好人一辈子痛苦,而那些坏蛋的生活却舒服得很,样样好,人越坏生活越好。

  对于宗教几乎所有人都提出这个问题,这个问题也确实很难解答。不过《金刚经》中曾解答说,假如这个人一生都做坏事,而一生还过得那么好,是因为前生福报尚未享完,前生的利息尚未用完;等到利息都使用光了,本钱也收回了,下一生就受恶报。不过,下一生又看不见!那很简单,一个人前生欠的账没有还完,所以今生倒霉受苦,先把账偿还,下一生就好了。

  或有人说,这只能听听而已,前生及来生也都看不见嘛!关于这个疑问,只要从现实这一生去研究就会明白,“祸福无门,惟人自召”。老子刚才讲,“此两者或利或喜”,很难定论,因为自己严格反省下来,就会发现遭到最大的打击就是最大的福报,如果没有招到最大的打击的话,大概命也不保了。当然人活着并不一定就是好啊!活得太长久也很难过,虽然一般人认为长寿也是福气。

  由这许多道理看来,才会懂得老子这里所说的“天网恢恢,疏而不失”的意义。它没有道理,没有主宰,没有标准,可是又有一个大原则,一个标准;这个道理,在任何宗教哲学上都是最深刻的一个道理。简单一句话说明,就是因果律,自己造的因,自己自然得这个果,谁都逃脱不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52

主题

1942

帖子

8541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8541
 楼主| 发表于 2018-11-18 04:17:5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稀有不伤其手矣。”

  生杀大权不可取代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子说一般人并不怕死,以做生意的人来讲,中国老古话说,“杀头的生意有人做,赔本的生意没人做。”只要有钱赚他敢冒险,不怕杀头;如果不赚钱要赔本,绝对没人会干的。为什么会如此?因为“民不畏死”之故,人并不是真正的怕死,所以“奈何以死惧之”。从老子这句话看到春秋战国时代,都是以死来威胁,作为统治的方法,这是最笨的事情。现在有些集权统治的国家也是走这个路线,杀了那么多人,而人民真的怕了吗?没有。人们会怨恨反抗,就是基于这个威胁,所以说没有用,因为“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假使说人的心里真怕死的话,当局就可以用杀来威吓,天下岂不是就可以得到太平了吗?但是,根据历史的法则,越杀越不太平,越以杀统治越造成社会的不安和愤怒。孟子也曾说过“不嗜杀人者能一之”,“一”就是统一,政治的王道思想,不是理想主义,而是非常现实;真正的仁慈,就是最高的手段,也是最高的成功。不过,如果把仁慈视做手段运用,那就犯了错误,也就不会成功。这是老子说的道理。

  “常有司杀者杀”,人们常以杀去威胁人,以为权威可以控制一切,这是绝对错误的。但是,无地间有一个真权威,宗教家把它塑造成一个神,一个魔鬼,或者一个上帝、菩萨,这些都是形象而已。任何的宗教都是反对偶像崇拜的,佛教也不例外。但是,为什么我们也礼佛呢?我们也知道那是偶像啊!礼佛是因为他使自己生起真正的恭敬心,这不是偶像不偶像的问题。如果认为拜了这个偶像就得福根,那才是错误,那是不懂宗教;任何一种真正的宗教都是不拜偶像的。偶像代表的是真心,是诚敬的精神,所以偶像并不错。

  在哲学上的道理来说,宇宙间真正的赏罚就是“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天地生万物,同时也杀万物,因为结束你的时候正是爱护你。秋天到了,万物必定凋零,今年的草木凋零了,明年的草木生长得更茂盛。不经过这一杀,就没有下一次的生,所以生杀之间或利害之间,的确很难评断。人的生死之间也是一样的道理,所以老子提出来“常”,那是一个永恒无形的存在,这个“常有司杀者”,等于管理生杀的权柄。“司杀者杀”,只有它有能力、有道德、有理,可以杀。

  “夫代司杀者杀,是为代大匠斫”,但是我们人如果替代这个决杀权,那就是代。这一句话很容易解释,张献忠的“七杀碑”有他的杀人哲学,他说:“大生万物以养人,人无一德以报天,杀杀杀杀……”,一连七个“杀”字。人活在世界上,哪一样事情对得起天地呢?这是他“杀”的哲学。可惜张献总没有读过《老子》,“代司杀者杀”,张献忠说他是替天行道才杀,就是所谓“代大匠斫”。

  假使他是替天行道,就是代“大匠”去杀的。可是上天真正的刽子手,它有好生之德,也有好杀之能,这是一个形而上不可知的力量。像张献忠这样自认替天行道,根本是错误的,因为老子说:“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你代天去杀,很少有自己不受伤的。试看张献忠的历史就知道了,哲学理论虽然没有错,可是你不能代表上天行道,因为这个职权并不属于你。这是宗教哲学最高的道理,也是中国政治最高的哲学,只有仁慈、仁爱,所以决不可以代杀,杀是另外一个道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52

主题

1942

帖子

8541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8541
 楼主| 发表于 2018-11-18 04:38:2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七十五章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老子所处的悲惨时代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春秋战国几百年的战乱达到了极点,可是老子没有看到战国的时代,只看到春秋的初期;那时的社会已经饥馑到人吃人的时代。庄子也曾经提到,后世必定会有人吃人的状况。大家在史书上只看正面,如果看到历史的反面,中国历史上全部人吃人的时代可以写一部专书。历史上在某一个阶段,曾把儿女互换的吃;天下大乱的时候,也有人母自杀以喂养儿女及一家人的活命。这类的悲惨事件,在历史上屡见不鲜。历史除了正面的光辉灿烂,查一查反面的记载,那就惨不忍睹了。老子当时已看到社会的贫穷,百姓的饥饿。因为春秋时各国诸侯只有富国强兵的思想,毫不顾及人民的死活;人民税赋又重,以致民不聊生,饥饿又贫穷。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另一方面,诸侯的愿望太大,头脑太聪明,想统治人驾驭人,造成民穷财尽,当然“是以难治”。老子这些话,对当时的政治是一副清凉剂。其实,何止春秋战国如此,全世界每个国家每个民族,到了末代,都有这种现象。由此可以了解,老子的哲学以无为之治为药,是针对当时时代的一剂良方。

  所以,我经常说,中国文化儒、释、道三家,孔子开的是粮食店,打倒了粮食店,光吃面包牛排是吃不饱的,会吃出毛病的。几十年前打了粮食店,大家的肠胃部出了毛病,所以粮食店是不能打的。道家开的是药店,不病就不需要药店,一旦生病则非要去药店不可。所以老子开的无为之治这一味药是很重要的,碰到这个病,非用这个药不可。佛家开的是百货公司,吃饱饭又没有病,有空去逛逛百货公司,没有空就不去逛。这三家店都是人类生存的必要,都不能打的,打倒了就麻烦了。可是,这个时代,岂止打了孔家店,无形中对这三家店都在打,打得我们现在很难办很麻烦了。

  这是说明老子提出来社会难治的原因,以及领导人太过聪明、有为,所以难治。

  “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老子同时也说明一个现象,到了某一个时候,人们宁愿死掉,所以古时候有所谓“宁为太平鸡犬,不做乱世人民”的说法。近几十年来,这一个时代的人,生活得太幸福了;三五十年前经过变乱的人,都有乱世人命不如鸡犬的感受,活得都不想活下去了。在清朝末年,直到军阀时代,更是如此。

  这种现象是谁造成的呢?老子说是人为的,上面的领导阶层自己要求生,由于他们的求生欲望太大,要求过分,就使别人活不下去,也不想活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军阀发动战争,开始的时候,有一两个日本真正有学问的哲学家便悲愤自杀,因为不忍心看到自己国家走上灭亡之路。这就是当年日本军阀胡作非为,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使千千万万人的生命牺牲了。

  “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做一个领导人,不要只为自己而求生,如老子前面所讲的“无为其生,而后生”,先把自己的生命放在一边,为利益他人而做,就不怕活不下去了。就是这个道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52

主题

1942

帖子

8541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8541
 楼主| 发表于 2018-11-18 04:40:3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要活就要软 想死就强硬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婴儿的骨头很软,年纪越老,骨头越硬,什么都硬,死的时候最硬。所以有些人说,什么都不怕,我这个骨头很硬;真到骨头很硬的时候,就是快要死了。人越年轻身体越轻软柔弱。

  “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这是讲物理的现象,柔软是生命充沛的时候,植物与其他生物的骨骼一样,死的时候变硬。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老子强调用“柔”,也就是用“和平”。一般人解释老子的“柔”好像水一样,其实不是如此;“柔”是“和平”的原理,因此他说:“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折。”这里的“兵”字,不是指部队带的兵,是指兵器、武器;武器太刚强、太硬的话,就容易折断,真正坚强的东西也是一样。所以,最坚固锋利的东西是柔软的,可以永远又锋利又长久。“木强则折”,木头与金属相比并不太硬,但是有些木头非常坚硬,就可以做成兵器。做成兵器以后的木头也完了,反而是自伤,这是讲强弱之势的原理。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强大的东西常处于下,而柔软的东西则居上位。世界上什么东西最强大?地球!什么东西最柔软?生物。地球再强大、再硬,还是被我们生物踏在脚下,我们人是柔软的站在上面。比如一座塔,或一个伟大的建筑,下面的地基都是最牢固、最坚硬的。塔尖塔顶之处,金刚钻放放光,只是为着好看。

  有人喜欢算命,我常说,这一代人的命,我早已算好了,是生于忧患,死于忧患。但是,我们这一代人真了不起,可以为未来的时代奠下基础,未来建筑的这个塔顶能不能造,就要看现在青年这一代的努力了。

  我们今天讲《老子》,也不过是拿东西塞一下墙角上的一个漏洞,大家要用自己的智慧去挖掘出来真正的宝藏。我再三强调孔孟之道的“四书”以及《老子》、《庄子》等,文章都非常高明,大家读了之后,常被文字境界所吸引,陶醉在美妙的文学境界,而忽略了道理所在。孔、孟、老、庄等中国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一样,原则都是说明因果关系,也就是现在老子告诉我们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52

主题

1942

帖子

8541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8541
 楼主| 发表于 2018-11-18 04:42:3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什么是天之道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宇宙的法则“天之道”,如拉弓射箭一样,弓拉得满,箭才能射得远。我们中国人说,一个坏人还没有受到恶报,是因为他“恶贯没有满盈”,等到坏事做得满盈,如拉弓一样,“啪”的一声就射出去了。所以,上天之道是有一个道理的,也就是为什么好人没见到好报,坏人也未见恶报。西方人也说,“上帝要他灭亡,必先使他疯狂”;中国人则说,“天将降大祸于斯人,必先厚其福而报之”。所以有时候得意不是好事,上天可能是要毁灭你,不然不会给你这么好的福气。

  人不如意时,反而不会昏头,而恶贯则容易满盈,所以“天之道”像张弓一样,“高者抑之,下者举之”,弓对准目标射,太高时要往下一点,太低也不行,要技高一点才能射到。“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道就那么公平,你这里多了,他一定给你拿掉一点,少了又会补上一点。所以,佛学叫这个世界“婆娑世界”,译为“堪忍”,说我们这个世界是缺陷的世界。《易经》也说这个世界是缺陷的,让你有钱就不给你学问,有学问就没有钱;给你子孙满堂,就不给你别样了,所以总是有缺陷不圆满的。。

  我常常对人说,老兄,你又有钱又有地位,家庭妻子样样好,你又要想成佛,那我干什么啊?样样你都有了,会有这样的事吗?像他们出家要成道的,样样都会掉了,只站在修道这一边;站到这一边,总是会少去那一边的。像汉武帝、秦始皇,都是同样的思想,既要当皇帝,又想成仙。天道不是这样的,是“损有余而补不足”,非常公平,像天平一样公平。

  “人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人类却不像天那样公平,人们锦上容易添花,更有损人而利己者,所以人道会受惨痛的报应。历史到了大变乱时代,大的劫运就来了,这是历史的因果。我们读二十五史就知道,如何开国,最后就如何结束,对照起来是一模一样。以因果的观点来看历史,非常有趣,像清朝满洲人,孤儿寡妇带了数万人入关,历经两百多年时间,统治了四万万人,最后还是孤儿寡妇坐火车回去了。怎么来就怎么去,怎么上一台就怎么下台,一点都不差。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学道的人有一个原则,佛家叫“菩萨道”,“有余以奉天下”,把我有余的都会出来,帮助天下人,多布施给别人,只有有道的人才能做到这种事。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所以老子始终告诉我们“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个人做事也好,为天下国家也好,不要把你的成功看成是你自己了不起;“功成”是大家的;“名遂”,出了名已经不好意思;“身退”,赶快自己退下来,这是“天之道”,是天道自然之理。所以,把一切的成功奉献给世人,布施给天下,老子叫我们效法天道,这是因果的大原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52

主题

1942

帖子

8541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8541
 楼主| 发表于 2018-11-18 04:45:0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你能做到以柔克刚吗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老子经常拿水做比喻,前面讲过,佛家的因明常用比喻,其实三家道理的最高处都是相通的。水是天下最弱的东西,没有骨头的,但是,一滴二滴不断地滴下去,滴了万年,最硬的钢铁也被水滴穿了。无论多硬的矿物,都会被水滴出一个洞来,“弱之胜强,柔之胜刚”,这个道理个个都知道,“天下莫不知,莫能行”,可是,没有一个人肯去做,都是好强好出头,自以为聪明。

  “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所以圣人说,做一个领导人,乃至于个人事业的成功,都要做到担负一切人的痛苦。甚至一个工厂公司的老板,都要能担负下面人的一切苦痛,为部下挑起全部的责任,这样才能做一个领导人。如果领导一个国家,能够做到“受国不祥”,挑起全国的痛苦,把福气给别人,“是为天下王”,那就是天下之王了,这才是正路。“正言若反”,他说,我的正话才是真话,可是人往往做不到,看起来像是说反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52

主题

1942

帖子

8541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8541
 楼主| 发表于 2018-11-18 04:48:3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把握原则 不求至善尽美

  老子告诉我们人生最大的秘诀,如果人想做得面面俱到,那就绝对做不好。“和大怨,必有余怨”这一句话,说明人欢喜怨恨,爱埋怨的心理是天生的。一般人指责现代的青少年不满现实,我说不满现实是古今中外的通病,不但青少年如此,我们也一样。年轻的时候不满现实,现在老了,照样的不满现实。不满什么现实呢?不满于老年的现实,年轻人不满年轻的现实,每个时代每个世界,没有任何人安于现实满于现实的。假使有人满于现实,这个人不是圣人就是妖怪;当然圣人做得到,妖怪还做不到。所以除了圣人以外,人没有安于现实的,因为人的心理很妙,没有人是无怨的。我经常引用古文辞的话——“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一个人无事可怨时,还怨东风呢!当然,花落水流都要去埋怨一番,这是人的心理,尤其是年轻人的心理。所以,世间几乎没有一个人真是善人,善人到了“无怨亦无恨”的境界,那就是圣人、佛的境界了。

  人要做到样样好是不可能的,因为把大怨化解平和了,那些小怨又会变成大怨了。“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所以说,圣人并不要求达到天下的至善,那是办不到的。因为是非好坏,在哲学上来说,并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是非善恶好坏,都是时间空间的变化,以及人为的因素而定的。今天我们这件衣服漂亮,几年后就觉得不漂亮了,这都是时空环境人为的心理变化而决定的。所以上古的圣人不要求达到天下无怨,人人无怨。“左契”是指大的原则,守住大原则就可以了,不必去责备他人。孟子也说过“有求全之毁,不虞之誉”,世界上的人常常按照圣人的标准去批评对方,要求别人十分严格,但绝不那样严格要求自己,这都属于“求全之毁”。

  世界上常有人突然出名,实际上那个大名不见得符合事实,这叫“不虞之誉”,是意想不到的恭维。圣人之道是把握原则,而不苛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真正懂得这个道理,那就了解了圣人之道是领导阶层的大政治家,只把握原则,不求管理。“无德司彻”,“彻”是治的意思,无德的统治就是到处设规则,也就是管理,这是无德之人的做法。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这是老子的名言,天道很公平,并不是说你今天拿猪头拜他,他就对你好一点,他不管你拜与不拜,只要有德有善,自然得感应,菩萨也就是这个道理。但是,这两句话有人提出来怀疑,司马迁就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是真的吗?他在《伯夷叔齐列传》中说;伯夷、叔齐这两个人不是很好吗?为什么被饿死呢?司马迁就是那么幽默!这虽然是幽默的话,但是司马迁父子两人是道家的信徒,司马迁常批评儒家,儒家也批评道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52

主题

1942

帖子

8541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8541
 楼主| 发表于 2018-11-18 04:50:3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小国寡民就是地方自治

  许多写政治哲学论文的人,常提到老子“小国寡民”之治,认为老子反对大国之治。可是我们中国是大国,如果要实行道家的政治观念,是否要把大国划分成小国呢?关于这一点,大家忽略了一件事,就是春秋战国时所谓的国家,不是现在国的观念;那时的“国”,是个地方政治单位的名词,直到三国时代都是如此。到了唐太宗时代封地区领导人时,对他儿子还引用“诸侯治国”的制度,派他儿子到一地区去管理。所以,“小国寡民”这个“国”,是“地区”的意思。不要看到一个“国”字,就拿现在国家观念来读《老子》,那就不对了。

  我们了解这些以后,就知道“小国寡民”就是地方自治,进一步主张要一个国家天下太平,必须国民道德充沛,人人能够自发自动,国民道德才能提升,然后才能讲自由自主,达到天下太平。这样解释“小国寡民”,才可能是老子的原意。

  目前世界上只有瑞士这个国家,勉强可以称得上“小国寡民”,另外还有一个国家,全国只有三个警察,实际上那不是国家,那是他自己号称为国家而已。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大家虽有最好的物质文明,但是重视的更是精神文化,并不太重视物质方面的文明。“使民重死而不远徙”,大家对生命看得很重,所以不冒死,而愿意过着平安的居家生活,不离开生长与生活的环境太远“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然有良好的交通工具,并不去乘坐;以现代生活来说,虽有高速快车,没有要事,也不去乘坐。

  “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宁可让大家过原始纯朴自在的生活,安安稳稳,吃得好,穿得暖,住得舒服,社会安定,人与人之间道德相处。“邻国相望,鸡犬相闻,老死不相来。”曾有过山居经验的人就知道,邻居住在对面山顶,欲相见握手,还要走三天的路;但早晨起来站在门口,彼此都可以看到,打手势招呼一下,意思说你去砍柴吗?我也要去挑水了。

  我以前过边疆的生活,吃了油腻的东西,洗脸时,怕风大,就把沾油的手在脸上抹一抹,衣服上擦一擦,大家一身臭得差不多!但久而不闻其臭;又在地上睡睡,我觉得那个日子过得很好。开始不习惯,后来觉得天下昏昏,就在此地了此一生,也是最进步真实的生活了。现在有些人,家里地毯铺得厚厚的,做半天的工,工资已经够用了,下半天绝不愿意出来工作,也做到了“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有些落后地区,邮差被狗咬是第一新闻,除此之外没有其他事情;世界大战,你们去打你们的仗,与我毫不相干。

  我们有一个学者去那个地区演讲,就告诉他们:“天下最危险的,恐怕就是你们的国家。”但是他们听了,以为这个人说的是疯话。所以,最落后的地区和物质文明发达富庶的国家,都是同样符合老子这几句话的道理,只不过境界是两样而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明天地 浙ICP备 18047255号 浙公网安备 33060402000462号

GMT+8, 2024-11-21 21:48 , Processed in 0.08581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