崧厦永锡材会
1918年大流感,崧厦乡贤在行动
据报道,1918年1月底,大流感始于美国。至9月,美国进入死亡时间,一片恐惶。
10月,大流感再次波及中国,各地疫情更趋凶险。
10月19日,上海《申报》刊登了一封从浙江绍兴崧厦的读者来信,署名‘屠子香、裴丽生’,信中称当地人都感染上一种奇怪的感冒,表现类似‘伤风’,称如果伴有咳嗽症状,还可能有活命机会,‘否则一经腹泻,旋即毙命’。
这封读者来信,描绘了当时中国流感肆虐的情况:
‘甚至一村之中,十室九家,一家之中,十人九死。贫苦之户,最居多数。哭声相应,惨不忍闻。盖自发现是疫以来,死亡人数已占百分之十。棺木石板,所售一空。枕尸待装,不知其数。灾区延袤,刻已渐度余姚,西达甬界。’
10月26日,在上海的河南人金策澄的——再次出现在了《申报》上,河南当时的情况也被记录了下来:‘鄙人等近接家信,均言豫南七属,因秋旱过久,瘟病大作,轻则寒热,重则死亡。家家如此,莫能幸免。无棺殓尸者遍地皆是,诚数十年来未有之大疫也。’”
大流感中上虞、河南灾情
江西九江,据《申报》报道称:九江近因天气干燥、久晴不雨,叠见疫症流行,沙河一带传染疫症尤甚,“死者无棺可购,生者接踵而亡,亦云惨矣!”
安徽省亦是疫症流行,传染极广,“病初起时,骨痛咳嗽,忽寒忽热,往往视为热症,误投凉药,因此丧命者时有所闻。”
绍兴同乡会代表屠子香、裴丽生在给《申报》的信中,当地的棺材已经不够用了,需要慈善人士进行施舍。
除此之外,医院施药和隔离消毒亦亟待解决。他们猜测道,疫情之所以发生,是因为今秋宁波、绍兴两地过于干旱,没有下雨,上虞西乡河流浅狭,故受疫最深。
这当然是一种想当然的推测。事实上,疫情始于美国,西疫东传,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以及通过江河水质的传播,进一步导致了全球性的传染。
流感很快从外国传染到全国各地。上海、江苏、天津、北京、河南、安徽、江西、山西、四川以及东北等地,均为疫疠所困。
红十字会展开了救助行动。中国红十字会会长沈敦和致电绍兴柯桥红十字分会倪仲敬,要求查明病情,并派王培元医生带医队及药品来绍兴参与救治。
10月27日,红十字会赴绍兴医疗队鲍忠琅等人发函称:
他们前往绍兴上虞西乡崧厦镇自治所,会晤了俞岳庭及绍兴同乡会代表屠子香等绅董,讨论疫情救治办法。
该地自七月以来,天未降雨,河水干枯,交通断绝。崧厦镇区内共五万余户,染病者一开始有类似寒热、胸闷、喉干等症状,患者如咳嗽,可保无虞。否则三日内毙命。一个月之内已有千余人病亡。
现在虽然情况略好,但染病者仍十有其八。他们暂借崧镇义学(松陵书院)内开办了临时医院,在各公所村庄粘贴布告,并想方设法引进化验品。
仅上虞崧厦镇,一个月内就病死千余人,可见疫情来势之汹汹。
当时并没有关于这次疫情全国死亡人数的权威统计,但可以想见是一个天文数字。据说死亡五千万至一亿人。
直到1919年一二月间,中国媒体上关于流感的报道才日渐消退。
从现存的全国资料来看,崧厦永锡材会的先贤当机立断,积极行动,表现突出。不但在中国疫情史上留下了慈善、勇敢的身影,更为中国抗疫史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资料。
这是一场《上虞县志·大事记》中疏于记录的重大事件。
《上虞县志·大事记》失于记载
希望今后在新修《上虞区志》时,能把此重要历史资料补充进去!
下附《永锡材会碑记》全文与《上虞松夏志》记载:
永锡材会碑记
自敛尸之制备狐狸、蝇蚋,一洗上古委壑之风,而无财不可为。悦魂魄有知,抱痛重泉,有心人触目伤怀,此施材会之所由起也。第凡事莫难于创始,一无冯(凭)藉,平地为山,非勇于好义,鲜克成事。
崧镇之有永锡村会,乡先生提倡之力,抑何伟欤!清光绪间,裴勉山、俞亮臣、朱衣言三先生,闵死亡暴露之惨,集虞西旅沪旅汉同乡诸君,募资施材,是为开始时期。嗣以存款折收,经费不敷,至宣统间停办,是为中止时期。
民国七年(1918),得旅沪同乡诸君提议续办,与在籍诸君同力合作,而于沪设筹备会,在崧设董事会,双方筹募,共策进行,是为恢复时期。先后断续之交,历几许惨淡经营,而会克存留于今日,可谓幸矣。
虽然是会自创始迄今,才二十余年,而中经停办。自今以往,后顾茫茫,安保无中止之虑。惟是有基勿坏,程厥先民。乐善为怀,期诸奕世。后之人踵而续之,扩而充之,庶是会可大可久,垂诸不朽,为幸尤多也。此同人所厚望也夫。
中华民国十四年(1925)四月 日 永锡材会同人谨识
《松夏志》记载永锡材会
原文:“永锡材会,在嵩镇下桥头,竖有碑记。
略曰:光绪(1871-1908)间,裴鋆(yún,金子,字勉山)、俞佐庭(应为“保廷”,字亮臣)、朱成训(字衣言)等,闵死亡暴露之惨,集虞西旅沪、旅汉同乡,募资施材,是为开始时期。
嗣以存款折收(贬值),经费不敷,至宣统(1909-1911)间停办。是为中止时期。
戊午岁(1918,民国七年),旅沪同乡提议续办,与在籍诸君同力合作,而于沪设筹备会,在崧设董事会,双方筹募,共策进行,是为恢复时期。深望后之人踵而续之,扩而充之。庶是会可大可久,垂诸不朽,为幸尤多也。(据采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