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光村先锋片航拍
新光村村史沿革
喻江村,原称“俞港”,又称“喻江”,以北宋崧城始祖俞夔(kuí)后代居住而得名。为“前喻江”,以俞姓为主,又称“俞家”。元末明初,成敬自诸暨迁居喻江后,为“中喻江”,以成姓为主,又称“成家”。及在清代,有朱氏迁居喻江旁边,称“后喻江”,以朱姓为主,又称“朱家”。之后与羊淘沥、船弄里合并,称为“喻光”。
羊淘沥,原称“苏州沥”,先由崧城俞氏居住。在清乾隆后期,有倪氏从小越五车堰迁来,以宰羊为业,成为崧厦最负盛名的羊淘,故称“羊淘沥”。
在清光绪年间,有徐姓木匠自诸暨枫桥迁居。后代亦以杀猪、宰羊为业,倪氏、徐氏遂成为羊淘沥两大家。又有王氏自寺前迁居。故羊淘沥以倪家、徐家、王家、俞家为主。
船弄里,又称“船弄沥”。在清代单氏自绍兴迁居,在前后沥底造船、贳船为业,故而得名。以单姓为主。
镇中村,由原西朱沥、王家沥、卢江弄何氏、朱家沥组成。以朱、俞、何、沈四姓为主,占男姓七成多。
先锋村,旧称“坊里”,以兑糖、理发、打铁、收古董、收废品等为业。以谢氏、高氏两姓为主,占男姓七成。
宋熙宁三年(1070),宰相王安石变法,实行保甲法,县以下设乡、都、里。崧厦辖新兴、孝义、宁远三乡,严巷头、伟民、朱家、唐嘉桥皆属孝义乡九都,为嵩城里。历元、明、清至民国,所属不变。
1949年5月22日,崧厦全境解放。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
据《上虞县志》记载:1950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成立县土地改革指挥部。
10月8日,县土改工作队进驻城东乡(通明乡)进行土改试点。此后,在全县100个乡逐步展开。
土地改革,一般分发动群众,划分阶级,没收征收,民主分配,复查发证五个阶段。
对地主本着“给出路”的政策,除留下必要的房屋和生产工具外,也同样分给一份土地,促其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整个土地改革至1951年11月底结束,历时一年又五个月。
羊淘沥人家多数经商,以杀羊、肩挑小贩为主,土地很少。土改时每人分田三分多些。
单干分散力弱,不利农业生产。据《上虞县志》记载:“1950年,后郭乡赵家村五户农民开始调工伴工。1951年1月,成立了由14户农户参加的常年互助组,当年增产46.7%。此后,各地相继成立季节性互助组499个、常年互助组26个。组内贯彻‘自愿互利,等价交换,民主管理’原则。”
九十四岁倪夫根讲述
1952年,羊淘沥俞悦康、倪夫根、徐炎朗、徐安良四户人家,成立伴工组。
1953年,进行连组,俞悦康组与徐云梅组合并成立互助组。
1955年,连组变成大连组,即初级社,羊淘沥与船弄里十六户人家,组成“光明社”。徐云梅任社长,俞悦康、倪夫根任副社长。前喻江、中喻江、后喻江,组成“中喻社”。
镇中村前身,始由成立崧厦镇第四、第五两个初级社。先锋村前身,始由成立“先锋”初级社。
在此期间,传统以倪氏、徐氏为主的个体羊淘,也进行了合作,组成羊肉合作社,后称“羊肉商店”。
1956年,中喻社、光明社合并,成立“喻光”高级社。崧厦镇第四、第五两个初级社,合并为“五四”高级社。先锋初级社在本年并入韩家高级社。
据《上虞县志》记载:“当时由于发展过急,一部分农民从互助组(有少量从单干)进入高级社,思想上不适应,加上社内的各项政策没有及时妥善落实,遗留问题较多,对某些特殊户安排不当,使一部分上中农和缺乏劳动力的社员收入比入社前减少;同年又遇上特大自然灾害,使一部分合作社粮食减产,收入下降。
1957年春,有86个高级社闹事,其中有20个散了社,退社5600多户,占全县入社农户的6%。”
期间,驻队干部夏千夫在喻光社搞整顿,他把入社、退社的事件,比方成一个人负重下蹲的姿势,虽然蹲下去会矮一矮,但站起身来会更高大!比喻困难是暂时的,前途是光明的。
喻光社社员极大多数觉悟很高,不愿退社,只有四户退了社。四户人家分田单干了半年。
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喻光社改为喻光生产队。退社的四户农民重新加入了集体。
五四社改为五四生产队。先锋社在本年从韩家分出,单独成立先锋生产队。
1961年,撤销大公社,恢复区级机构。喻光生产队改为喻光大队,五四生产队改为五四大队,先锋生产队改为先锋大队。
1981年6月19日,因重名,五四大队更名为镇中大队。
1983年4月,推行乡村制,喻光大队改为喻光村,镇中大队改为镇中村,先锋大队改为先锋村。
2006年4月18日,调整崧厦镇行政村规模,喻光村、镇中村、先锋村三村合并,成为新光村,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