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天地 传承文化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南怀瑾 上虞
查看: 6|回复: 0

金建炯:崧厦大会堂

[复制链接]

1452

主题

1942

帖子

8541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8541
发表于 2024-11-11 07:20: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崧厦大会堂

金建炯

  说起早期崧厦街,可分为东街、大街、西街,贤才街,牛市街等,而大会堂就坐落在牛市街上。牛市街历来承担虞北地区菜篮子的功能,故一直来非常热闹。白天人们手挽竹篮穿梭于熙熙攘攘人流中购物买菜,而晚上又在这街口汇聚,为啥?因为这里有个大会堂。有人会问,难道崧厦人民晚上天天开大会?那倒不是,这大会堂可是虞北人民文化娱乐中心,即虞北最早的电影院。


说起这大会堂,当地有着说不尽道不完的故事。大会堂位于牛市街中部,龙翔弄巷内右侧,弄口左边为基督教堂,东面紧贴顾家弄,后面是朱家沥。


大会堂的前身叫广源坛。其全称为“广源善坛”,是一幢坐北朝南五间开面前后四进的大宅,四周建有防盗石砌围墙。朝南建有非常气派石库墙门,左右厢房连接大天井后的正楼及后楼,正楼后面有长条形小天井。后又一大楼,此楼后有一花园,花园内有太湖石搭建的假山及菜园子,最后面有几间平屋,为佣人房,后围墙也有一石库墙门,整幢楼结构严谨,气宇轩昂。关于此屋主人已无从考证,以前曾开过当店,并二次更换东家,因店面朝南,当地人们称其“朝南当”。


而朝西的厢房内开设过义善药局(中药),但凡贫穷无助者都可免费索取。东厢房为水龙间,这是崧厦地区第一支汽油作为动力的救火水龙,形如汽车,点燃后可自行开动,里面可载有一切救火设备,是由上海泰康食品厂崧厦籍老板潘文龙出资捐助的。民国时期此屋为伪区公所办公地,后迁至朱家祠堂旁被废弃。后来这里又成为一贯道、天德道等会道门活动场所。


至新中国成立后,所有会道组织被取缔,这里又成为崧厦镇公所及崧厦土改工作组办公地。1964年,区政府成立崧厦文化站,其位置就在此屋内。当时在无钱、无人、无设备的情况下,利用旧社会区公所的老设备改装,再配备两只旧喇叭,草创而成,成为崧厦地区最早的文化宣传场所,对当时的政策、法令、制度等宣传起到很好的效果。


到20世纪70年代初,为适应时代发展,区政府决定改建此屋成为崧厦大会堂,原老宅被拆除,利用老宅地基,并充分利用老宅的建材,用长跨度人字梁架设屋顶,又从指津寺拆下的大柱,作为会堂立柱,利用原四周石砌围墙作为会堂屏障。经数月苦战,终于竣工。从此崧厦区有了自己的大会堂。而设在里面的文化站迁往崧厦公社内。


大会堂自然以开大会为主,但会议毕竟有限,而当时各公社虽已成立流动电影放映队,即露天电影,但还是满足不了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特别对电影情有独钟,迫切需要有一固定的电影放映基地,而大会堂是最合适的地方。


关于崧厦地区最早的电影放映,那要追溯到1936年2月,当时有国民政府浙江省教育厅巡回电影放映队到崧厦放映科教片《棉花》,位置就在东庵渡小学操场,为本地影片首映。1952年4月,省文化局中苏友好协会电影队在崧厦放映国产片《大地重光》及苏联片《虎将》,成为崧厦有史以来最早的两部故事影片。


1976年10月,上虞县电影站崧厦放映队正式固定在大会堂放映。影片由绍兴电影公司排片。成立那天放映电影,牛市街上白天晚上人满为患,热闹非凡。


大会堂坐南朝北,外立面似一防火墙,三开大门,上书“崧厦大会堂”,前面有一天井,外有围墙并开有进门,东边有一小房,外面设有两个售票小窗口,而进门外有一铁栏杆围成约一米宽的通道,利于查验检票。晚上开映前墙门一般只开一扇。围墙上贴着海报,全用红绿纸写着所映片名。另外在牛市街口杂货部外墙上,会贴当日影片的海报及放映时间等。


进入大会堂内,顿感空旷硕大,几根粗大的木柱展现在眼前,这主要是因会堂跨度很大,需整体结构平衡所致,地面为硬土填实,前低后高,没有座位,观众进内自行站立,顶头一舞台,舞台两旁各有标语,窗户用红黑厚布帘遮盖。左右两旁各有一门,为散场通道。整体显得比较简陋,但在那时能有一所这样的电影院实属不易。


该大会堂见证了新中国电影发展的一段历史,也是我们这一代成长的一个缩影。在那信息相对闭塞的年代,唯有大会堂所传的信息最及时,特别是年轻人,早上还不清楚晚上所映片名,而到下午便知。观众大多为镇上居民及周边各大队社员及学生。当时所放电影以国产战斗片、反特片、纪录片,以及适应当时政治形势的新闻简报等。另外引进一些国外社会主义国家的影片。设备为传统32毫米的放映机加黑白拷贝,这在当时已经算先进了,而露天电影一般只有16毫米的放映机。


作为室内电影院,与露天电影最大的区别就是放映画面、音响效果,两者有很大的不同,另外区别就是有偿观看,要想看室内电影得买票,票价不算太高,如一般故事片为6分,上下集为1角,纪录片为3分,那时还没有宽银幕,所售票子较简单,一般就几种颜色的彩纸,盖一日戳便可,故为日后逃票埋下伏笔。由于所放电影往往为新片,人们花钱也图新鲜,故观众很多,况且当时除了看电影别无选择。当时维护秩序和验票者多为镇西何家村人。


一到暮色初落,各式各样的人从各地拥向牛市街口,小小的牛市街顿时热闹非凡,各地小商小贩的吆喝声和人们兴奋的谈笑声交织在一起,形成巨大的洪流拥入那狭窄的巷子中,只见那两只喇叭形窗口被无数的人头占据着,所有的手伸向一处,实似一群饿虎扑食相,此时身单力薄者、老弱妇幼等只能在旁观望,根本无法涉足。当然了,一票难求,必定另有新招,各式各样的逃票绝招便应运而生。


进入会堂,中间大多被有凳一族所占据,这一人群大多为镇上居民,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路近方便,而周边人们一般不会选择这劳民伤财的举措,有电影看了已属有福,自然不要求舒适度了。进入会堂便迅速占据有利地形,尽可能立于柱子内侧,紧靠有凳一族左右。但凡事总是有利有弊,人少时坐在中间确实舒适,然人多拥挤时可要倒霉了,一旦人员爆满,众人都欲一最佳观赏位置,挤压便不可避免了。由于受外部强力冲击,首当其冲的是那中间的有凳一族,于是乎“围城”现象出现了,里面的人手举椅凳拼命往外挤,欲逃离此地,而外面则疯似的往内拥入,而处在两者结合部的人员受双方的夹攻,进退两难,故被椅凳挤伤者时有发生,严重时会出现人员被踩踏,场内一片混乱,丢鞋、丢帽,甚至丢小孩屡见不鲜。


有了室内电影院,一般放正片前先要放幻灯片,这跟现在做广告差不多,只不过是公益性的。说起这幻灯片,那可是纯手工制作,有些是上面跟影片一道带下来的,这些质量较好,但还有一些需要自己制作,这就考验制作者水平,首先能写一手好的字,还要在这方寸之间绘画,珠联璧合一气呵成。


随着影片的深入,或笑或悲,精彩的影像让人们忘却了日作的疲劳,抛开了平日的烦恼,放松身心,全身愉悦,或开怀大笑,或暗自落泪,直至剧终仍意犹未尽,激动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电影不仅给当时的人们带来欢乐,还带来了一系列前卫艺术,人们在电影中模仿时髦的装束、超前的发型,同时也产生了当时的明星偶像,延伸出一系列电影报刊杂志,比较有名的如《中国电影》,人们争相目睹封面影星,谈论明星在电影中的出色表现等,个个如数家珍长阅不倦。


此大会堂辉煌了多年,到1979年10月,上虞县电影站批准崧厦新建一座简易电影院,由崧厦镇自筹资金,在崧城庙对面建造,至1981年1月完成,首场电影为《他们在相爱》。与此同时,崧厦大会堂完成了她的使命,永远退出了历史舞台。


——上虞日报 2024年08月16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明天地 浙ICP备 18047255号 浙公网安备 33060402000462号

GMT+8, 2024-11-21 15:31 , Processed in 0.05605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