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对废科举的王文韶
近代迷失治国之道的选人制度
历史学家们有没有发现?
明末的崇祯与清末光绪是同一条路线。
明清的灭亡都是放弃了文化自信、崇洋媚外。
崇祯请洋人当大官,一度还信奉了西洋教。导致举措失常,自蹈亡国之路。
光绪听信喜洋文武官员的进言,钉死了清朝的棺材板,当官用人以留学生、大学生为主,结果培养了一大群亲西方的代理人、沉船派。
历史是一个轮回,乱极生治,治极生乱。犹如日出日落,月圆月缺。
西方人说中国的历史是螺旋型。西方自己的历史更是螺旋,一战、二战,现在三战。死老病死,无一例外。
太极轮回是天道规律,人道在天道之内,只能效法天道,而是不是逆天道而行。
谁想逆天道而行,老子几千年前送了他两句话:
“强梁者不得其死”,“吾见其不得已”。
新中国的建立充满艰难困苦,在百年的侵略殖民中站立起来!
新中国的建设成就巨大,但在与百年殖民思想的斗争中,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文革的斗争,为人所忽略的焦点,其实是争国家的选人制度。
选人为什么重要?因为治国在人,官吏(干部)皆人选也。
人才兴则国家兴,人才亡则国家亡。
近来看清朝的灭亡,是光绪亲手盖上满清的棺材板。
光绪全国废除科举,等于是钉死棺材板的最后一颗钉子。
科举在中国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国家兴旺,就在于全国选拔人才。
国家如大厦,人才如栋梁。
栋梁弃之不用,大厦自然坍塌。
再打个赤白的比方,两伙人打架,一伙招兵买马,一伙孤家寡人,谁胜谁负,不言而喻。
光绪挥刀自宫,把国家的人才都送给了洋人、送给反对派,不是自躺棺材、钉棺材板嘛!
所以建国后的人才选拔,成为国家兴衰与路线走向的关键,因此展开了争论。
清朝的灭亡,亡于自断人才进身的通道。
清朝好比一座摇摇欲坠的大厦,支撑大厦的是栋梁。
大厦将倾,当务之急,是在全国寻找替换腐朽的栋梁!
但是光绪却做了一件挥刀自宫的傻事!
就是在光绪三十一年9月2日(1905年),光绪批准了由湖广总督张之洞与直隶总督袁世凯联合提出的自丙午(1906年)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
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
至此,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一千三百年的科举制度正式废除。
也就是说,国家不再选拔人才,大厦任其轰然倒塌!
从此,中国人才要么被外国所用,要么成为反清力量!
而提出废除科举的张之洞是科举探花,既得利益者,而袁世凯则是连个秀才都没有考上的武夫,可见,张与袁两人的共识,是十分浅薄的短见。
王文韶反对张之洞废科举的故事
网友戏称:“导致他们成为最反对满清统治的团体。算是给满清的棺材板钉上最后一颗钉子。”
所以大清的灭亡,除了李鸿章之外,还有张之洞、袁世凯两个罪人。
那么,大厦虽摇,堂堂大国,也需治国官吏,官吏何从而来?
据说:“科举被废后,先后催生了学堂选官、留学生选官、议员选举、司法官考选、直省提法司及巡警道属官考选等选官制度。
满清明确宣布:宣布凡是通过学堂选官考试合格的毕业生,可给予贡生、举人或进士出身的奖励,也就是取得做官的资格。”
没看错!其中有“留学生选官”,那不是现在所说的“选调生”嘛!
而留学生选官与学堂大学生选官,反而导致了阶级固化,贫寒人家上不了学,像古代的范仲淹就永远当不了名臣了。
闹了半天,导致清朝灭亡的“留学生选官”,推翻清朝这么多年了,还有用这种选人制度,这是怎么啦?
好在最近听说中止了选调生选拔制度,也算是亡羊补牢的举措。
期待今后的选人用人制度,能够更普及、最公平,至少应与古代看齐,而不是公正性被古代还差,那是一种退步。
清末、民国为什么会成为“半殖民把半封建”?
源头在于光绪错误地废除了在全国选拔人才的科举制,造成全国人才的流失,国家人才的缺乏。
就好比人身不再输送新鲜血液,上下封闭、堵塞,就这个人就已病态,离死不远了。
对于将死之人如何救治?光绪吃了什么延命药物?
光绪用了学堂选才、留学生选才等的办法。
学堂选才与科举有何异样?同样是考。
无非科学的学生可以自学,在家里读书。
学堂的学生花钱,在公学堂或洋学堂读书。
公学堂读书,也是读洋书。
洋学堂,即教会学堂,除了读洋书,另外做礼拜。
留学生选才,等于是在选外国代理人、间谍。
因此,被外国洗脑的一群人,登上了中国的历史舞台。
于是推行的政策,不是为利益个人,就是为利益外国,于是,就成为了半殖民、半封建。
因而即使到新中国,旧势力、旧思想仍很严重!
当年要破的“旧思想”,其实是指奴化教育的殖民思想与资产阶级思想。
因此,以史为鉴,中国的选人制度需要改革。
科举不过是全国选拔的形式,考什么内容,是可以变换的。
形式不过是一间房子,内容才是主人。
推倒了房子,不换主人,又有何用?
如换主人,用得到推倒房子吗?
光绪舍本逐末的改革,导致了自戕死亡。
前车之鉴,引以为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