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理剑川赵藩陈列馆
从清代吴融道台钟念祖与云南幕僚赵潘为官想到的
清代为官有四种路径,一种是科举,一种是捐官,一种是荐举,一种是从幕僚提拔。
幕僚一般是科举不中的,投身官府为幕僚。
幕僚就是师爷,清朝绍兴师爷最为有名。
云南也有幕僚,绍兴也有将军。
云南名人赵藩最初是盐法道钟念祖的幕僚。
钟念祖是绍兴吴融人,以平定云南叛乱而升至盐法道。
钟念祖身先士卒,在战斗中左足受伤,故有“跷脚道台”之称。
所以,当时昆明的上层人士间流传着一首打油诗:
"一眼观尘世,独脚跳龙门。
凸背朝天子,只手扶乾坤。"
是取笑省府大员布政使吴浚渺一目,盐法道钟念祖跛一足,善后局总办、候补道刘树藩驼背,营务处大委员、候补道徐斌在打仗中被炮弹击断左手。
可见清代用人不以貌取人,而是以才能、以功绩升任的。
残疾的四人之中,钟念祖与刘树藩是战伤,眇目与驼背应该也不是天生的,应与积劳致病所致。
跷脚道台钟念祖因创伤复发,辞职返乡回绍兴。
后意大利兵舰妄图占领三门湾,浙江告急,跷脚老人六十多岁重新受命出山,担任宁温台沿海全线防卫重任,打造严密抵御防线。意大利只好无奈退去。
而钟念祖因亲临海防、经受风寒、过度操劳而病倒,次年去世,为国尽忠。
清代从幕僚成长起来的官员,基实就相当于现在公务员出身,然后逐浙向上发展。
基层幕僚发展空间小,进步慢,但是有才能,基础扎实,了解民情,加上自身修养,出山之后,普遍会取得不错的政绩。
赵藩后来因为做幕僚贡献很大,被推举做官,经历很多部门的升迁,勤政爱民,有“赵青天”之称。
赵藩考中举人,没考中进士,照理举人也可以选官,但官不大,也文化官员为主。赵藩的进身属于科举、幕僚、推举,三者兼而有之。
光绪之后,科举通道被关闭,捐官取缔,荐举不合法,幕僚没希望。只剩下读书、上大学、出国留学。然而在大学生、留学生中选择官员。
这样一来,穷人家孩子读不起书,就没希望当官了,阶级被固化。
大学生缺少基层锻炼,比不上幕僚有实践经验,也是读书出身。
留学生当官,就是崇洋官,西书读多了,是把西方不切实际的一套搬到中国来,结果就把清朝玩完了。
所以光绪这个傻孩子把为国选才的方法搞反了,结果钉死了清朝棺材板。
从这一点上看,还是慈禧老太太有眼光,小年轻就是不懂事,容易被忽悠。
清朝的灭亡亡于崇洋官员,明朝也一样,崇祯信用西洋官员,让利氏当官,编天文历书,结果编着编着,明朝就亡国了。
以云南幕僚赵藩为官为例:
幕僚就是基层公务员,但没编制,而有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有领导需要参谋、处理的办事能力。
幕僚就是师爷,是现代秘书,写报告,搞对策,应对突发事件,都有一套才能。
赵藩考中举人,做幕僚,后来做官,是清官。
清朝清官还是很多的,即使是清朝末年。
赵藩之后,科举废了,幕僚也废了,进身通道变狭窄了。
天下的人才失落也多了。
附,赵藩简介:
赵藩(1851-1927),中国近代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学者、诗人和书法家。参加过辛亥革命和护国运动、护法运动,历任众议员,南方军政府交通部长,赵藩一生著述颇多,尤以诗词为最。
赵藩,字樾村,一字介庵,晚年自号石禅老人,大理剑川向湖村人,白族,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学者、诗人、书法家、政治家。1851年,清咸丰元年正月初七,赵藩出生于剑川向湖村。
赵氏一族在当地算是书香门第,受家族影响,赵藩自幼好学,五岁授书,随父学习,熟读经史子集。当杜文秀义军激起,攻克剑川等地,赵藩便随家人避难金沙江畔十二年。
十五岁时,入维西将领张润戎幕下当幕司。 赵藩一生致力于“学”,志在心无旁骛地“学”。然而,彼时无可避免——读书人得靠科举来寻出路。
回到剑川后,1873年,他考中了秀才。1875年,又考中举人,但不幸五次应试都未能进士及第。
十年来,他往返京滇之间,不仅饱读万卷书,还得以行万里路,细访名山胜景,历练身心意志。
经举荐,1887年,赵藩到云贵总督岑毓英府上当幕僚兼家庭教师。
1892年,赵藩第六次进京赶考失败。经岑毓英之子岑春煊举荐,光绪皇帝在勤政殿召见了赵藩,并下旨委赵藩试用于四川筹饷局任提调,次年到四川酉阳直隶州任知州,中年的赵藩终于步入仕途。
赵藩为官期间兢兢业业。十五年中,他积极发挥着匡时济世的才干,在四川历任酉阳知州、盐茶道、永宁道、按察使等官职。任职直隶州期间,赵藩每月必下乡视察,每次出行,皆不扰民;城中遭水灾,赵藩捐出俸禄,赈恤灾民。他秉公办事,被百姓称为“赵青天”。
1901年冬,为镇压四川义和团起义,清政府调时任山西巡抚的岑春煊任四川总督。岑春煊一上任,就对起义军大开杀戒,且以整饬吏治为名,对官员严厉惩办,百姓怨声载道。
赵藩对此持反对态度,虽曾当过岑春煊的启蒙老师,但此时身为其下属,面对如此滥施杀伐,难以直言规劝,就巧妙地以三国历史中蜀汉政权的经验和教训创作了一副楹联,制作好后悬挂于成都武侯祠,劝诫岑春煊改弦更张: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这便是盛名千古的攻心联。
赵藩攻心名联
1908年,同盟会员谢奉琦、熊克武与黄复生等因遭泄密,在川发动起义失败。谢奉琦被捕后在狱中不屈不挠,慷慨陈词。赵藩当时身为四川臬台,却惜其才华志气,为其精神所感动,但阻力重重,无力让谢奉琦免于一死……
赵藩为此毅然辞官。
“退犹不易遑言进,冬尽春回始解符。
黄篾舫中风日美,从今聊补睡功夫。”
在《正月二十六日解印出城·登舟口占》一诗中,他用轻松的口吻结束了四十一岁才得入仕、数年付出官至二品的半生仕途。
赵藩骨子里的刚正与前瞻的眼界促使他走上了反封建之路。
1911年,武昌起义后,解职在家的赵藩义无反顾地投身到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中,参加了蔡锷等人发起的讨袁护国运动和孙中山领导的护法运动。
无论是云南辛亥重九起义后被公推为迤西自治机关总理,或是成为众议员,入京主持临时议会,还是代表云贵总督唐继尧赴任广州护法军政府的交通部长……赵藩始终勇立革命前沿,辗转奔走不觉疲惫,只求躬身贡献于民主共和。
赵藩的一生,除了在政治革命生涯上有作为,还在文化领域颇有建树。他擅长诗、词和楹联的写作。
他笔耕不辍,《滇八家诗选》中,称赵藩“与诗极深研几,意兴所志,伸纸吮毫,立即成咏,自同治甲子(1864)起讫民国丁卯(1927)止,有诗70余卷,不下万数千首,视放翁尤过之”。
赵藩的联作,集中在《介庵楹句正续合钞》里,计录存542联。
在书法上,以颜真卿为基础,宗钱南园之刚劲灵动,又自成一格,笔法有骨力,在四海之内的书画界都受尊崇,当时有言称:“满城皆赵字,无处不藩书”。
赵藩是清代滇中四大书法家之一,现存的大观楼长联便是赵藩所书。
生于剑川,情牵家乡。赵藩在外为官时,不忘兴家乡文教事业。1899年,赵藩一回到剑川就去了他心心念念的金华书院,从第一笔廉俸就给家乡的金华书院买书开始,他已先后多次为书院买了书,还为激励剑川学子题写了“剑川劝学”的藏头联:
“剑砍道以当歌,劝毋弗尔;川到海而不息,学亦如之。”
其门下高足有李根源、蔡锷、周钟岳等近代知名人士。
1920年,赵藩辞职回滇,任云南省图书馆馆长,自此又致力于《云南丛书》的编纂工作。
他还聘邀了陈荣昌、袁嘉谷、方树梅、秦光玉等一批文化精英共同埋头于丛书工作,向全省各地征集地方文献,慎选“底本”,广收“辅本”,查考稽核,精校细勘,择从其善,认真审定。
赵藩主持辑刻《云南丛书》至1927年逝世,享年七十六岁,书籍在他任上已完成十之七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