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氏家世资料
明太祖对郑和祖先咸阳王的赞赏
郑和祖先原先生活在新疆天方国,虽然沙漠无边,但有一个天然大的湖泊,芳草鲜美,四季如春。国土处于古代丝绸之路的要道,马来驼往,路途遥远,客商皆在此歇息中转。如此祥和富裕之国,被西洋人赞叹为“天堂”。
后因周边国家心生贪念,出兵侵略。时普化力国王不忍保土而亡民,自愿舍财富而远走,民不愿弃,驼马相从者五千余人。
时在北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神宗见其为仁义之君,予以安抚收留,授之以官,居于云南,繁衍发展。
元时赛典赤·赡思丁封咸阳王,建设水利,开辟荒地,为政以德,云南文化、经济大发展,人民安居乐业。
明移元鼎,云南不是化外之地,自然须一统天下。但因路途遥远,交通不便,为免杀伐伤生,故以招安为上策。仍用旧臣治云南。
据马注《咸阳王抚滇绩》记载:“明洪武二年(1369),太祖高皇帝(朱元璋)稽访前代功臣,见咸阳王弘仁伟绩,命上于《阴骘书》。蒙赐御祭文曰:
‘惟王贵显前朝,抚绥南诏。伟绩奇勋,庆流边徼。遗爱难忘,论功当报。将社学馆、养济院,令天下通行。至于滇南一百九区,照旧安置。赐建庙宇,春秋以少牢致祭。崇功报德,永垂不朽。’
御诗赞云:‘萝槃拒命守孤城,夷獠谁能保再生?主将宽仁施厚德,闻风款附不加兵。’”
“萝槃国”由哈尼族组成。“萝槃”是哈尼话,指一马平川的大江大河流淌的地方。
“萝槃拒命守孤城”,“主将宽仁施厚德”的故事,就完整记录在《续资治通鉴》中:
“罗槃甸叛,往征之,有忧色,从者问故,赛音谔德齐(赛典赤·赡思丁)曰:‘吾非忧出征也,忧汝曹冒锋镝,不幸以无辜而死;又忧汝曹劫掳平民,使不聊生,及民叛则又从而征之耳。’
师次罗槃城,三日,不降。诸将请攻之,赛音谔德齐不可。遣使以理谕之,罗槃主奉命。越三日,又不降,诸将奋勇请进兵,赛音谔德齐又不可。
俄而将卒有乘城进攻者,赛音谔德齐大怒,遽鸣金止之。召万户叱责之曰:‘天子命我安抚云南,未尝命以杀戮也。无主将命而擅攻,于军法当诛。’命左右缚之。诸将叩首,请俟城下之日从事。
罗槃主闻之曰:‘平章宽仁如此,吾拒命,不祥。’乃举国出降,将卒亦释不诛,遂改为元江府。”
咸阳王赛典赤·赡思丁是郑和的五世祖,咸阳王信仰回教,回教的圣经是《天经》,“上天有好生之德”,长期信仰的感化,其仁慈是发自内心的。
而明太祖对于云南咸阳王的欣赏与对其后人的招安、任用,也是发自内心的。
据《郑氏家谱》记载:赛典赤·赡思丁封咸阳王,长子纳速刺丁袭咸阳王,孙忽辛为云南平章政事,曾孙伯颜封淮安王,玄孙米的纳,封滇阳侯,米的纳生马三宝,袭封滇阳侯。
马三宝,即马和,后赐姓“郑”,为郑和。
《郑氏家谱》记载:太祖“追加咸阳王‘忠惠’二字之谥,诏建庙,于春秋祭祀,永垂不朽。诏其后裔,世袭侯爵。维时马三宝承袭,即擢为兵部尚书,太祖颇倚重之。”
据家谱记载,郑和有没有当兵部尚书,不得而知,但至少说明朱元璋对郑和的祖先咸阳王是赞赏的,咸阳王的执政为民理念,符合朱元璋以民为本的治国理想。
有其祖必有其孙,家风家教所致,朱元璋对少年郑和是寄予厚望的。
因此郑和作为云南世袭重臣的后代,是招抚文武官员中的年轻代表,正是需要重点培养的后起之秀,是服务国家未来的栋梁。
把郑和接到南京学习培养,是作为开国明君的正常安排。
有明史专家把郑和进京并得到重用,想象成郑和是罪犯之子,连同二百多个小孩一起,被官军像老鹰抓小鸡一样抓去。血腥无人性地进行阉割,送内宫当小太监。然后服侍主人,成了大太监。
《明史》根本就没有这样的记载。朱元璋也不是这样变态的人,明朝的官军也不是这样残暴的。
不知道内心有多阴暗,才能编造出这种恐怖电影似的历史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