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唐代大秦景教与今一神教对比
佛教分小乘大乘,小乘以得阿罗汉为最高境界。大乘则认为阿罗汉只是自了,未得究竟。罗汉分四果,向上还有菩萨,菩萨为十地,最终成佛,才是圆满。
阿罗汉的果报是升天,成为天主。天主,又称“真主”,又称“阿罗诃”。
所以唐《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记载:“总玄枢而造化妙,众圣以元尊者。其唯我三一妙身,无元真主,阿罗诃(汉)欤。”
意思就是:阿罗汉已经与天道为一,把握天道变化的玄妙机关,而能创造世界万物的妙有,“总玄枢而造化妙,众圣以元尊者。”成为历代圣贤最为敬崇的尊者。“元尊”,就是最为尊崇。
天地万物,都是道生出来的,开天辟地之后,人生于中间,称为“天、人、地”三才。三才都是道生出来的,所以说“其唯我三一妙身”。“我”是指得道之后,我与道为一,就成为了至尊的“真主”阿罗汉。“无元真主,阿罗诃欤。”“无元”,是无始、元始、最初的意思。
“真主”、“阿罗汉”都是佛教的名辞,佛教出家人都是“削顶”剃发的僧人。
后来回教仍保留了“真主”之名,“阿罗汉”好像不用了。
在唐太宗时从大秦来传景教是阿罗本,被唐高宗封为“镇国大法王”。
阿罗本,应该是得道成为阿罗汉的本,“本”是名,“阿罗”是成就的号,如佛释迦牟尼类似。
据《大秦景教碑》记载:“大秦国大德阿罗本,远将经象,来献上京。”阿罗本为什么来献“经象”?献了什么经?什么象?
据记载,阿罗本的献经象,与禅宗达摩祖师望见东方有“大乘气象”类似,阿罗本是得道之人,自然也会看天象,天下运气在何方。
《大秦碑记》云:“大秦国有上德,曰阿罗本。占青云而载真经,望风律以驰艰险。贞观九祀,至于长安。
“占青云”,就是看天象、星宿、运气,阿罗本看到天下运在中国,说载着“真经”从大秦渡海绕道波斯,再从波斯通过丝绸之路来到大唐。所以说“占青云而载真经”。
“望风律以驰艰险”,是指中国大唐文化昌明,远播海外,世界各国都学习中国文化,以大唐文化作为文化规范、文明标杆。“风律”,就是现在所说的“普世价值”,望风学习,进行模仿。
“驰艰险”,就是路途遥远,风餐露宿,充满艰险。
在贞观九年,到达长安。“贞观九祀,至于长安。”
阿罗本带来多少经呢?
《大秦碑记》云:“经留廿七部,张元化以发灵关。法浴水风,涤浮华而洁虚白。印持十字,融四照以合无拘。击木震仁惠之音,东礼趣生荣之路。存须所以有外行,削顶所以无内情。不畜臧(善)获,均贵贱于人。不聚货财,示罄遗于我。斋以伏识而成,戒以静慎为固。七时礼赞,大庇存亡。七日一荐,洗心反素。真常之道,妙而难名。功用昭彰,强称景教。”
这一段碑记是十分重要的!重点描述景教教义与礼拜礼仪。
“经留廿七部,张元化以发灵关。”至“大秦寺僧景述”景教流行中国的历史时,还留有二十七部经。以宣扬天道生化之理(“张元化”),以发明修道升天的玄机(“发灵关”)。
敦煌莫高窟经卷
据唐代敦煌莫高窟经卷记载:“谨案诸经目录,大秦本(景)教经都五百卅部,并是贝叶梵音。唐太宗皇帝贞观九年(635),西域太德僧阿罗本届于中夏,并奏上本音。房玄龄、魏征宣译奏言。后召本教大德僧景净,译得已上卅部卷。余大数具在贝皮夹,犹未翻译。”
据佛教传播中国的历史,是先小乘,后大乘,之前小乘教就是景教,大秦高僧阿罗本带来“贝叶梵音”佛经五百三十部。后来唐太宗下诏造寺译经,高僧景净译出三十余部。
译出的佛经分别是:《敬礼常明皇乐经》、《宣元至本经》、《志玄安乐经》、《天宝藏经》、《多惠圣王经》、《阿思瞿利容经》、《浑元经》、《通真经》、《宝明经》、《传化经》、《罄遗经》、《原灵经》、《述略经》、《三际经》、《征诘经》、《宁思经》、《宣义经》、《师利海经》、《宝路法王经》、《删河律经》、《艺利月思经》、《宁耶颋经》、《仪则律经》、《毘遏启经》、《三威赞经》、《牟世法王经》、《伊利耶经》、《遏拂林经》、《报信法王经》、《弥施诃自在天地经》、《四门经》、《启真经》、《摩萨吉斯经》、《慈利波经》、《乌沙那经》三十五部。
数景净译出的经有三十五部,但记录称“译得已上卅部卷”,取其整数,不算余数。
而且碑记中又称“经留廿七部”,三九廿七部,以示众多之意。
景教正法似水一样润泽,如风一样吹拂,水柔而风无形,“润物细无声”,可以影响家庭、社会、国家风气。所以说“法浴水风”,由此可见,国家的稳定与和睦,不可忽视宗教对社会的影响力。
宗教正,则风气正。宗教邪,则社会乱。西教东渐,可不慎哉!
真正的宗教是劝人为善,修养身心,清心寡欲,洗涤浮华。而不是欲望膨胀,贪图名利,掠取权力,煽动教徒,撕裂社会,分裂国家。贪欲不除,而称修道,都属于伪善羊皮教。
真正修道是“涤浮华而洁虚白”。洗涤浮华,虚室生白,清洁身心,才是“清真”。
所以现在被清末歪曲坏的伊斯兰教,打着“清真”的牌子,要这要那,凌驾于民族、国法之上,其用意不是很明白了嘛!
这哪里是在修清真?这分明是在修暴戾。
“印持十字,融四照以合无拘。”“印持十字”,这是被天主教与基督教最喜欢牵强附会的地方。
天主教的十字架上有一个钉死的耶酥,表示耶稣为救赎教徒而死,教徒要誓死效法。基督教十字架没有耶酥像,表示上帝的爱和救赎。
天主教、基督教十字架
天主教称为旧教,基督教称为新教。天主教重视教会的控制,基督教追求个人自由,于是成立于新教。
但无论是新教还是旧教,其基本教主没有变,就是信仰上帝,要靠上帝来救赎。而不是自我升华,成为上帝。
所以天主教与基督教都依靠外力之教,依赖性强,充满奴隶性。
最可怪的是天主教、基督教在渗透进中国,反对中国文化、文明秩序之时,常以“奴性”攻击与煽动。其实天主教与基督教本身就是奴性之教。
就像近来爆红的魔童二,编导本身受资本控制,让魔童扮演正义,颠倒神妖,煽动推翻体制,其实质就是一场颜革闹剧。
因此,基督教虽然自称“追求自由”,其实不过是推翻公序良俗的借口而已。因为信教的人思想被禁锢,迷信虚无飘渺的上帝,何来自由之说。
其实,真正的修道是修自心,是靠自力,而不是靠外力。修心即修道,即心即佛。心地不正,如何成道?
因此,景教的“十字”是象征天道,而不是什么救赎不救赎,圣死不圣死。
而且景教的十字是上下左右是平等的,象征天道平等,无有差别。而不是上短下长的。
天道是无形无相的,之所以以十字象之,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再挂个耶酥像上去,那不是画蛇添足,多此一举。
何况景教是阿罗本教进来中国的,怎么成了耶酥了?
大秦景教十字象
为什么说景教的“十字”是等无差别?
因为《碑记》说:“判十字以定四方,鼓元风而生二气。”“印持十字,融四照以合无拘。”都是讲“道法自然”之理。
“判十字以定四方”,本身就是讲天文方位,一画开天地,分出天上、地下。十字定四方,定出天上、地下、左东、右西四方。
“鼓元风而生二气”,就是指“太极生两仪”,两仪就是太阳出出的阴阳二气。
鼓元风,就是老子说的“天地之间,其犹橐龠(tuó yuè)乎”。“橐龠”就是古代皮囊做鼓风袋,是皮制风箱。“元”就是最初的道,“元风”就是道无形象,但是运动的,像风一样在旋转。所以说“鼓元风”,道是有生生不息的生机的,而且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永恒的存在,并不是什么拟人化的“上帝”。
最好笑的一神笑把上帝当成自己的保镖,认为上帝只帮自己,不帮别人。自己有上帝,没人没有。自己信上帝,就是天选之子。那不是神经病吗?
当然,说神经病太难听,可以归结为“宗教妄想症”,或者称“宗教偏执狂”。
“印持十字,融四照以合无拘。”双手合十之后,是融和四方的光明合于一体,“无拘”,就是无有方所之意。合十是归于太极,一体光明,光明圆融,无有方所。
天地形成之后,才有四方。天地未分之前,无有四方。修道就是要返朴归真,回到元始最初的那一个圆融清净的道体境界。
当然也不是真有一个境界,有境界就落于有形之中。
那么如何修清真之道呢?
《碑记》说得很清楚:“击木震仁惠之音,东礼趣生荣之路。”“击木”是敲木鱼,木生于东方,东为春,为木,为仁,所以说:“击木震仁惠之音”,这就是中国文化。
西方有东为春、为木、为仁、为生这一套哲理吗?根本就没有。
“东礼趣生荣之路”,景教为什么礼拜向东,东是春天、生机勃勃、太阳升起的方向,所以朝东,就是迎接“东方红,太阳升”呀!
这也就是景教、回教清真寺所以坐西朝东的缘故。
正宗景教是出家僧人,住景教寺削发修行。出家称“景僧”,在家称“白衣居士”。
古人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但出家所以去烦恼,了生死,所以要削去三千烦恼丝,“削顶所以无内情”。
但削发不剃须,寓意“存须所以有外行”。
下面重点来了!景教僧人出家修道,本身就是淡泊名利,清心寡欲。因此“不畜臧获,均贵贱于人”,不养奴婢,人人平等。
“不聚货财,示罄遗于我。”不积聚财货,表示我已经全部解脱牵挂,不再贪图金钱、宝物。
关于这一点,天主教与基督教都做不到,天主教与基督教都要求信徒缴供养、献财产,名利双收。
所以天主教与基督教都是世俗宗教,不过是借宗教之名、脱离于规范、凌驾于国家之上的政治组织,是一个别有用心的国中之国。
景教中的“斋戒”是怎样的?只是形式上的礼拜而已吗?
当然不是。因为修道即修心,斋戒是修养身心。而且“斋”与“戒”有所不同。
“斋以伏识而成,戒以静慎为固。”“斋”是心斋,是要降伏内心的各种杂念、错误认识。
而“戒”则是内心保持清静、慎独的状态,这里的“戒”已接近于“定”了。所以“戒”,也是“心戒”,非仅身戒。
比如现在回回常为吃猪肉常得不可开交,人家在吃猪肉,有人就要去干涉,好像自己就是国中之国的国王,不知道他自己也不过是普遍人。
戒是自守的,对人执行私法,本身就已经犯戒了,而且也触违法律了。
“七时礼赞,大庇存亡。”七时礼赞之时,祝愿国家安定,人民幸福,活着的得平安,死去的得离苦,即是“大庇存亡”之意,心胸要开阔,心境才广大。
大秦景教三威蒙度赞
所以《大秦景教三威蒙度赞》一开篇就祝念:
“无上诸天深敬叹,大地重念普安和。
人元真性蒙依止,三才慈父阿罗诃。
一切善众至诚礼,一切慧性称赞歌。
一切含真尽归仰,蒙圣慈光救离魔。”
第一句是祝“天”,第二句是祝“地”,第三句是祝“人”,第四句是天、地、人“三才”。
第五句是“一切善众”都要“至诚礼”赞,那么不信天主教、基督教的“善众”,要不要“至诚礼”赞?还是骂他们是异教、是魔鬼?
所以实事就是地说,自明代到现在,就是因为天主教、基督教的小心眼、狭隘的心态,才导致了世界的大劫难!谁才是魔鬼?
第六句,人人都有“慧性”,人人都能成圣升天,救自己的只有自己,而不是贪婪教会虚构的“上帝”。
第七句,“一切含真”,人人内心都有一个真如,就是道心,佛心,真主。而且“一切”,还包括了广大无边宇宙间的万物。
因为一切的一切,都是道之所化,道无不在,物物之中都有道啊!
因此,景教七日一礼拜,“七日一荐,洗心反素。”礼拜是“洗心”,清除自己的杂念、贪欲。“反素”,就是返回朴素、清真状态。清是清静,真是天真。
心不可觅,如何“洗心”?放下即得,波息海宁。
“真常之道,妙而难名。”清真的“真”,是指“真常之道”。“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十分玄妙,但难以名状。“真”就是道。
所以《心经》说:“真实不虚”。
“功用昭彰,强称景教。”如此用功,内心修养之后的作用,是十分明显就有成效呈现出来,所谓“修心补相”,整个神态都会与常人不一样,显得阳光、乐观、自信,具有卓尔不群的气象。
但是很可惜!现在被西方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教坏了的教徒,都变得形象具有偏执、狭隘、仇恨的状态,实在是错误宗教对社会的造成的严重危害。
“景教”,就是教导大家心象太阳一样光明普照,慈悲喜舍。
当然,“景教”也不过是勉强的名称,只不过借天地之间最为光明、无不覆照的太阳作比喻,所以说“强称景教”。
其实景教所指向的是道,因为道难以名状,所以以太阳作比喻。
就像禅宗有以月作比喻的,以月喻心,心月,《指月录》,都是。
如唐代僧人寒山喜欢用明月来表达自己修道的境界。“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
但宋代黄龙祖心禅师有不同意见,他说:“吾心似灯笼,点火内外红。有物堪比伦,明朝日出东。”
其实日月皆是道之所化,静时如明月,用时出日出。一动一静,一体两面,日月动静都是道之用。
因此,可以说,中国文化的复兴,可以再次为世界带光明安康的时代,更胜过汉唐气象,就是现在提倡的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而文化复兴,就需要我们共同去努力,去发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