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几千年来寓教于乐的“爱国卫生运动”
年年端午,又到端午。
中国的节气和节日,无不体现出天人合一的科学,具有满满的传统人文情怀。
孔子在古老的《周易》中说:“天地氤氲,万物化醇。”“氤氲”之气是什么气?
就是黄梅时节的闷热难熬的天气,老底子称“燠糟头天”。
燠热闷湿的燠糟头天,在“端午”达到顶点。
“午”指午火阳气,“端”是到达顶端,“端午”即为阳气全盛时期。
这是什么道理?
天地之气,四季轮回。古代的农历是夏历,十一月冬至,一阳来复,阳气上升。正月三阳开泰,阴阳平衡。到了四月,六阳乾卦,阳气充满。
此时即为阳气充满鼎盛时期。
观此时节,时而夏雨瓢泼,时而红日似火,雨后放晴,湿热蒸腾,闷热难挡,正是“天地氤氲,万物化醇”之时,此时万物极容易生长,无论贵贱善恶之物。
让人害怕、对人有害的蛇、蝎、蜈蚣之类的毒虫纷纷出洞,看不见、摸不着的细菌也容易繁殖……
节日生活要有乐趣,健康卫生也要搞好,怎么办?
于是,寓教于乐的“爱国卫生运动”,就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慢慢演变、发展而延续下来。
2020.6.24
端午节的活动丰富多彩,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端午节是一场寓教于乐的爱国卫生运动。其中包含了爱国主义教育、卫生防疫保健、龙舟竞赛运动等多方面的内容。
先来说爱国,端午节是一个爱国主义教育的节日,主人翁就是众所周知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屈原是一位忧国忧民的忠臣,在国破家亡之机,忧愤交加,以身殉国,自沉于汨罗江而亡。
屈原虽死,但精神不灭,二千多年来,年年的五月初五这一天,便会激发起全国人民的爱国情怀,用各种形式纪念这一位爱国先驱。直到如今,无论男女老少,一提起屈原,都为屈原的爱国情怀所感动,这与端午节的爱国主义教育是分不开的。
屈 原
而在屈原之前,还有一位刚烈的忠臣,名叫伍子胥,英勇善战,帮助吴王成就了霸业。但后来遭奸臣陷害,被吴王夫差赐剑自裁,自刎而死。伍子胥预见奸臣当道,吴王刚愎,必将亡国。他感叹说:把我的眼睛挂在东城吧!我能亲眼看到越国的进攻。吴王闻言大怒,令人将伍子胥的尸体装入皮袋,投进大江。
伍子胥
伍子胥死后,百姓怀念他,封他为潮神。每年的端午节,便会在江上举行迎神仪式,纪念这一位忠良之臣。曹娥的父亲曹盱,便是一位能按节歌舞的司仪,就在“汉安二年,五月五日,迎伍君。逆涛而上,为水所淹。”这是发生在汉朝端午节的一次意外事故。此事记录在《曹娥碑》中,孝女曹娥也因此名传千古。
伍子胥比屈原早生二百年,在端午节中得到纪念,也比屈原要早。但随着屈原的悲愤一跳,随后端午节的纪念活动中,屈原的人气直线上升,远远超过了纪念伍子胥的粉丝。
再来说卫生,端午节其实还是一个卫生保健的节日。端午节一般是在夏至之前的梅雨时节,这个时节,正是万物蓬勃生长的季节,包括蛇、蝎、蜈蚣之类的有毒生物,很容易在住房潮湿的地方生长。古代农村都是泥地,屋前屋后杂草丛生,各种毒虫、细菌容易繁衍,容易造成小孩感染生病。
五毒图
因此,聪明的古人,利用端午节这一个节日,以习俗的形式,不令而行,让家家户户自觉动手做好卫生防疫工作。艾草、菖蒲都是中草药,具有杀灭细菌的作用,挂在门前,起到驱除病菌的作用。
艾草、菖蒲插门口防止病菌
民间称之为“驱鬼”,所谓“鬼”,其实是指细菌之类的生物。因为细菌太细小,古代没有放大镜,肉眼看不见,只知道有这种有害生物的存在,因为无法看见,所以取名为“鬼”,表示鬼鬼祟祟,无从捉摸,这里没有迷信的成份。
雄黄有解毒杀虫作用
端午这一天,大人会用雄黄在小孩在额头写一个“王”字,寓意小孩象一只小老虎,活蹦乱跳,身体健康。因为雄黄具有消毒作用,额着写“王”,是在节日的防疫工作中,增添了儿童喜欢的趣味成份。 另外,还有佩带香袋,也是利用香袋中散发香气的中草药,起到保健防疫的作用。
端午过节美食
至于端午这一天,裹粽子,吃五黄(黄鱼、黄瓜、黄酒、黄鳝、蛋黄),品尝这一时节鱼蔬上市的美味,这都是中国传统节日的快乐享受,是小孩盼望过节的诱惑之处。 再来说运动,端午节一般在初夏,天气转热,南方地区可以开展水上运动,赛龙舟就是一个很好的项目,既可以锻炼团结合作精神,更可以激发男子汉高昂的斗志。
龙舟竞赛,象征着赶快去救屈原,于是又在运动中激发了爱国情操,使人们的热情更加高涨!不仅仅是参与者,而且还抱括围观者。
中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就是这样寓教于乐,潜移默化地流传下来,深深地渗透到了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当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