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70年代,上虞的水路航运畅通发达,坐小火轮去百官县城是当初沥东乡下农民出行最便捷的交通工具。相对二支竹篙一把桨的木船,载客小火轮当时也算得上是最先进的交通工具。
小时候奶奶带我经过朱邵桥头时,总看到许多孩子在围观轮船,那真是一种美妙的享受,以至于我童年的梦想就是渴望自己有一次机会坐着轮船去县城。
终于有了乘坐轮船的机会,记得有一次,我的奶奶说要带上我一道去百官亲戚家做客,我听了之后便激动得一个晚上睡不着觉,生怕错过了乘坐轮船的机会,翌日清晨四点钟就从床上一跃而起,穿戴好衣服就一直坐着等待着天亮。
吃过早饭之后,我跟随着奶奶的屁股后面出门了。我们沿着自家村旁的小路,一会功夫就到了朱邵桥头,轮船码头就在桥脚的西面。
我和奶奶到了一会儿,轮船码头就开始人声鼎沸了,有卖菜的叫卖声,有坐轮船的嚷嚷声。
朱邵轮船码头最闹热的时候是在上午7点至8点,下午5点至6点钟这二个时间段,这也是二个轮船启航、返航的时间节点。
当初朱邵码头由于规模小,一天只有二班到百官的航班,大家都是先来后到,买好船票才上船,当初票价大人大概一元一张,小孩半票。
当时家里真有非办不可的农民,一般都会提早一些时间到码头等待轮船。等到上船时,大家一个个都争先恐后地挤向码头,我奶奶紧紧地拉着我的小手,船工师傅也站在跳板二边帮忙,以防老人和小孩跌倒受伤。
当年的轮船,我们沥东人是称作小火轮的,由于朱邵是小码头,客源不多,不像沥海和崧厦大码头,所以开的客船一般比较小,小轮船只有左右倚着船舷各一排,面对面而坐,舱内座位一律是条椅。
乘客大多是乡下的农民。舱内堆放着各种随身所携带的物品,有箩筐、扁担、鸡笼、小猪崽等乱七八糟的东西。
那个时候乘坐轮船是不对号入座的,如果早些上船,就能找个靠窗的座位,侧着身子可以凭窗瞭望窗外岸上的景色。
来得迟的,只能挤在船舱门口的一块没有坐凳的空间了,席地而坐。
“呜——呜——”随着两长声的汽笛鸣叫,轮船准备起航了。轮机随即开始发动,伴随着轮机的轰鸣,轮船开始晃动摇荡起来。
这个时候,船员们就熟练地解开并收起了拴在码头上那根粗大的缆绳,然后站在船板上又抽起带有横褶条纹的那块长长跳板。
当轮船再次拉响了汽笛,轮船就起航了,轮船的螺旋桨翻起层层白浪,载运着旅客的轮船缓缓地驶离了码头。
我们乘坐的客轮走了,码头就瞬间恢复了平静,只留下几个看热闹的小男孩还在久久远眺。
当年的轮船航速极为缓慢,我由于是小女孩,一点都不敢乱动,既兴奋又紧张,刚开始一只手紧紧地挽着奶奶的胳膊。
我们在途中经历了大概三个小时的颠簸,当轮船再次拉响了汽笛,就慢慢地减速了,终于抵达了百官县城。
在我的记忆深处,童年最幸福也最值得炫耀的事,就是我乘坐了轮船,乘坐轮船的感觉真是如梦如幻,如诗如画,美妙无比。那个时候,我以为乘坐轮船出门就是最好的交通工具了。
下午三点钟,就是我们从百官回程的返航时间了。
一转眼已过去了四十年,岁月匆匆,时光悠悠,如今,乘坐轮船的时代早已悄然远去,出门远行的交通巳是十分便捷,再也不需要像蜗牛那般在水上漂流了。但乘坐轮船的回味却始终留在了我们这一代人的记忆深处,毕竟轮船也曾经给我们带来过方便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