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天地 传承文化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南怀瑾 上虞
查看: 509|回复: 1

方国珍反元

[复制链接]

1452

主题

1943

帖子

8547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8547
发表于 2022-4-28 15:40: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方国珍反元




方国珍(1319-1374),元末台州黄岩(今浙江黄岩)人,方国珍世以浮海贩盐为业,兄弟五人,以此为生。元朝末年,官吏腐败。加上当时灾害多,民不聊生。陶宗仪辑有浙东民谣曰:“天高皇帝远,民少相公多;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台州也有“洋屿青,出海精”的谣谚,“洋屿”,就是洋屿山;“海精”指方国珍。


方国珍的反元,是受人陷害,无以自白。官吏抓捕严密,逼上梁山。


至正中,方国珍的同里蔡乱头啸聚海上,中书参知政事朵儿只班发兵讨伐,一时不能下。郡县无以复命,便胡乱拷打囚禁老百姓,当作自己讨伐的功劳。方国珍的冤家乘机诬告方国珍通寇,官府追捕。方国珍就与家里人商量,他说:“朝廷失政,统兵玩寇,区区小丑不能平,天下乱自此始。今酷吏籍之为*,祸及良民。吾若束手就毙,一家枉作泉下鬼,不若入海为得计耳。”一家人都乐意听从。至正八年(1348)十一月,长浦巡检到方家追索欠款,国珍刚在吃饭,就以桌为盾,以杠为矛,格杀巡检,遂与二兄国璋,弟国瑛、国珉逃入海中,不到一个月,就收集到被逼迫的老百姓数千,开始劫夺元朝海运皇粮。


方国珍首义反元,比刘福通、徐寿辉等起义早两三年,比郭子兴(后来朱元璋加入)起义早四年。


【起义军重大战事】至正九年,元朝派浙江行省参政朵儿只班率三万水军揖捕,官兵十倍于义军,形势十分严峻。方国珍当机立断命令义军沿海路向南撤退。数日后到达福建五虎门外,他见海湾地势险要,与己有利,才部署设伏迎战。朵儿只班挥师追到五虎门,只见前面义军船队大火熊熊,船上不见一兵一卒。疑惑间,骤闻号角四起,杀声震天,方国珍指挥小船从四面包抄过来,火箭如蝗,官船起火,元兵纷纷落水。朵儿只班的指挥船被义军“水鬼队”凿穿船底,主帅被生擒活捉,起义军大获成功。


至正十年(1350年)十二月,方国珍攻温州。


至正十一年(1351年),方国珍败元兵于松门(现属温岭市)附近的大闾洋,生擒孛罗贴木儿和郝万户,元兵死者过半。


至正十二年(1352年)三月,国珍再下海,入黄岩港。台州路达鲁花赤泰不华率官军与战。在黄岩澄江王林洋马鞍山附近,全歼泰不华元军主力,泰不华战死。五月,江南行台御史大夫纳麟令所属集民丁夹攻方国珍。六月方国珍攻占黄岩城。八月,方国珍攻台州城,浙东元帅也忒迷失,福建元帅黑的儿击退之。


至正十四(1354年)九月,方国珍攻下台州。


至正十五年(1355年),方国珍攻下温州、庆元(今宁波)。


至十七年(1357年),方国珍攻张士诚。方国珍率军进长江,战于昆山,方国珍身先士卒,用五万兵战胜张士诚的七万军队。明日又战,七战七捷。


至正十九年(1359年)正月,国珍以朱元璋势大遣使奉书献金带于吴(吴国公,即朱元璋)。先是吴国公遣典签刘辰招谕国珍。国珍与其下谋曰:“方今元运将终,豪杰并起,惟江左号今严明,所向无敌。今又东下婺州(今金华),恐不能与抗。况与我为敌者,西有张士诚,南有陈友定,莫若姑示顺从,借为声援,以观其变。”然国珍虽纳款(降服),其实阴持两端也。三月,国珍遣郎中刘本仁以温、台、庆元三路献于吴,且以其次子关为质。九月,(明太祖)遣博士夏煜授国珍行省平章等官有差。十月,元以方国珍为江浙行省平章政事。十一月,(明太祖)遣夏煜等往谕之。


【坐镇三州,保境安民】至正十五年(1355年)方国珍攻下温州、庆元(今宁波)。按当时的情况,除了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等外,方国珍也算得上一支势力强大的义军。据宋濂《神道碑》说:同县章子善来游说:“足下奋袂一呼,千百之舟、数十万之众,可立而待。溯江而上,则南北中绝,擅馈运之粟;舟师四出,则青、徐、辽海、广、瓯、越可传檄而定。审能行此,人心有所属,而伯业可成也。”公曰:“君言诚是,然智谋之士不为祸始,不为福先,朝廷虽无道,犹可以延岁月;豪杰虽并起,智均力敌。然且莫适为主,保境安民以俟真人之出,斯吾志也。愿君勿复言。”子善谢去。他一方面做元朝“江浙行省中书、参知政事”的官拥兵自重;一方面又与朱元璋联系纳贡。就是他所说等“真命天子”出来。


方氏兄弟虽处群雄角逐、天下扰攘之际,却起用元进士刘仁本,在黄岩建文献书院、在宁波修庆元路与定海儒学、重建灵桥、兴修上虞五乡水利,并在余姚集文武士子42人作续兰亭之会,一时名士如萨多刺等都参加盛会。


【归降朱元璋】明洪武元年(1368)九月,朱元璋命朱亮祖进攻台州,方国瑛拒战失败,奔黄岩。十月,朱亮祖兵至黄岩州,方国瑛遁海上。朱元璋继续命诸军讨方国珍于庆元。方国珍遂乘大舶遁入海岛。朱亮祖攻温州,方国珍侄明善挈家逃走。十一月,方国珍入海岛,朱元璋命廖永忠等自海道会汤和讨之。十二月,方国珍使其子明完奉表乞降。朱元璋赐书曰:“吾当以汝此诚为诚,不以前过为过,汝勿自疑。”(见《太祖实录》)方国珍率其弟国珉见汤和于军门,汤和乃送方国珍等赴师。时明太祖得国珍降卒九千二百人,水军一万四千三百人,官吏六百五十人,马一百九十匹,海舟四百二十艘,粮一十五万一千九百石。


洪武二年(1369年)十月,以方国珍为广西行省左丞,不至官,食禄于京师。


洪武七年(1374年)三月,方国珍卒,葬于南京城东20里玉山之源。朱元璋亲自设祭,并命翰林学士宋濂为《神道碑铭》为祭。(见《太祖实录》)


【方国珍与家乡经济发展】方国珍安定了台州、温州、庆元(宁波)后就致力保境安民,休养生息,鼓励农工商学,轻徭薄敛,百姓安居乐业。比起战事频繁的中原,浙东可谓天堂。方国珍为民做了三件好事:一是兴办学堂,二是修筑塘堤,三是建造桥梁。


庆元府学堂与羽山(在黄岩城南)文献书院都是方国珍亲自指定兴建的。


元朝台州一带灾荒连年,到至正十四年,58年间,先后发生了18次灾荒,其中有10次是水旱灾。方国珍割据后,修了松门的萧万户塘,大闾的长沙塘、塘下塘、横山截塘和坞根的赵万户塘;另一处是楚门一带的先后围成的能仁塘、东岙塘、江心塘、九眼塘、崇德塘、三山塘、吊山塘、花岩塘、渡头塘、枫林塘、上青塘、陈司徒塘,使楚门湾的大片海涂成为良田。在方国珍占领庆元(宁波)后,了解到上虞县海堤年久失修,水淹成灾。国珍带谋臣沿江察看,下令改用石砌海堤,修成后成为一片沃土。


浙东是水网地带,百姓往来不便,国珍命令大修桥梁,仅路桥就修了六、七座石桥。现在泽国镇还留下“三衙桥”和“四衙桥”,相传就是方国珍修造的。


方国珍在台、温、庆三府保境安民20年,避免了战争的祸害,代之是发展生产和贸易,大大改善了浙东经济条件。今日,台州地方,特别路桥的富庶,与650年前方国珍保境安民、励精图治,不能说没有一点关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52

主题

1943

帖子

8547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8547
 楼主| 发表于 2022-4-28 15:59: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关方国珍及其家族的事迹

月芽淡淡


关于元末台州黄岩人方国珍起义的论述文章已较多。由于方国珍在政治上的数度反复、顺逆无常,遭到绝大多数人的贬斥和鄙视。


举其大者如:方孝孺 “是时,知向背者以为国珍盗也,不可辅,皆匿不出。”(《逊志斋集》卷21《詹鼎传》)


“国珍者市井之徒,斗筲之器,宜其无定见也”,“智昏择木,心怀首鼠”。(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5)


“方氏海上民也,迹其抗师拒命,焚毁官亭民舍,维时邑民受其荼毒者,何异绿林黄巾之惨”。 (《光绪黄岩县志》卷36寇变条)。


清中叶作为同乡后学的戚学标,尽管没有直接评论方国珍,只是在他在评论方国珍的心腹幕僚刘仁本时,捎带着对方国珍的“首逆”事件作出评价:“元、台、温数百万生灵,不致尽困于方氏水火者,亦仁本之有以潜消而默化”。(《论刘仁本》)


他把方国珍没有荼毒乡邻,完全看作是刘仁本在幕后所起的作用,在他眼里方国珍仍是一个彻头彻尾地杀人不眨眼的强盗、屠夫。


如果说古人难以跳出传统君臣大义的藩篱,那么今人又如何评论方氏呢?著名元史学家邱树森在《中国小通史·元朝》中写道:“1358年、1359年京师大都发生了大饥荒……从1360年到1363年,张士诚和方国珍,一个出粮,一个出船,每年海运粮11万石至13万石(合计30余万石),从而延长了元朝的反动统治”,“在政治经济上,为摇摇欲坠的元朝反动统治输血打气”。白寿彝主编的《中国通史·元代卷》仍持类似的观点。


也许这样的观点只是出于某种思维习惯,我们习惯了儒家的君臣大义,易于原谅统治阶级的作恶,却不会放过一个小民的“犯上作乱”。理由是以暴易暴是不足取的,更有甚者认为由于中国历史为数众多的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导致了中国传统社会难以长盛不衰,因为小民的作乱破坏了承平年代累积的社会财富。


我们也习惯了阶级分析的方法,农民起义领袖不应该与旧王朝耦断丝连,方氏出船为元王朝输粮,恰恰违背了他作为农民起义领袖所应有的彻底的革命精神,投降招安是不值得歌颂的。在被逼上梁山和投降招安之间,方国珍似乎都不可能获得历史学家的同情与喝彩的。


不过,翻开史籍,在元末的战乱中,以方国珍为首的方氏兄弟父子在占据温台庆元三路的十一年里,实行保境安民之策,维护一方安宁,史迹昭昭。


一、实行保境安民政策


不称王、不称帝,与元政府、强邻朱元璋虚与委蛇,兴修水利,建筑城池,使温台庆元三郡在元末的战乱中成为一方乐土。萧启庆认为出于非红巾系的群雄,较知吸引士人以扩大政权基础。(萧启庆《元明之际士人的多元政治抉择——以各族进士为中心》载《台湾大学历史学报》2003第12期,第77-138页)


“方氏盛时,招延士大夫,折节好文,与中吴争胜。文人遗老如林彬、萨都剌辈,咸往依焉。”(钱谦益《列诗集小传》(甲集)刘仁本条:)


在遍地狼烟的岁月里,鄞县成为很多流离失所、依托无门的士人的物质和精神的家园。如外来避难的著名文人有诗人丁鹤年、朱右、瞿佑、吴志淳、盛熙明等,被强留于庆元的有著名南戏作家高明,其剧作《琵琶记》就写于此一时期。


当时,在当地还活跃着一个传承陆学的儒学士人团体,这一团体并没有因方氏入据庆元而覆灭,相反在战争的年代里,他们照常讲学、互相辩难。方氏在政治上的怯弱保证了三郡的安宁与稳定,延续了了元末明初浙东士人在学术、文学、宗教上的薪火相传。


二、方氏子女


入明后,方国珍侄子方行活跃在明初的诗坛上,方国珍的儿子方明谦更为明朝的海防边疆建设提供实际的帮助。“国珍子亚关旧尝在金陵为质子,建言当筑城于沿海以防倭,太祖诏下信公施行。于是始筑定海等处十一城。”其女儿嫁给沐英儿子,随夫家到云南定居。“凡鄞人仕滇如应布政履平辈,女敦乡里之谊,还往若亲戚”。(全祖望《鲒埼亭集外编》卷18)


全祖望无法理解这种“犯上作乱”的强盗家庭怎么会养育出一代优秀的后人?只能以他在那个时代的思想给予合理的解释:“然则方氏之窃据也,所谓盗亦有道耶”。



农民起义作为五朵金花之一,早已没人青睐。但是在阅读元末明初的相关史籍时,读到方国珍的相关资料,还是有些感慨。应该说方国珍是被迫起义造反,可是没有做皇帝的野心。元政府也好、朱元璋也好,他都能虚与委蛇。最后,在作了无谓的抵抗后,投降朱元璋。


在明初过了今日不知明日的政坛上,方国珍却能善终。在临死之前,尽管自己很思念家乡,希望能魂归故里,但他也深知朱元璋的为人行事,嘱咐子女不要把他送归故里。实际上,方氏虽出身低微,却不是一个莽汉,他有自知之明,也有相当的政治智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明天地 浙ICP备 18047255号 浙公网安备 33060402000462号

GMT+8, 2024-11-23 17:44 , Processed in 0.06219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